泸定桥上游人如织。 袁帅 摄
■本网记者 袁飞
今年“十一”黄金周,泸定桥和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头攒动……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近年来,泸定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着力建设当地居民的幸福家园,继续演绎着红色名城新的传奇。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色旅游在这个“十一”长假更显得格外火爆。
红色之旅 点燃游客激情
10月1日,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游客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听导游讲解革命历史故事,精彩处,掌声阵阵。而在泸定桥上,许多游客身穿红军服装、头戴八角军帽、手扶铁索驻足拍照留念,记录下在英雄名城的难忘时刻。
广州市的王小燕和家人第一次来到泸定,一家人充满了新鲜感,哪里都想走走看看。“泸定是我们一直向往的圣地,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在这里奋斗,为建立新中国付出了不懈努力。” 王小燕的妈妈李阿姨说,如今,祖国强大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愿意利用闲暇时间出来旅游。在这样的旅游中更加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国庆节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也是饮水思源的日子。李阿姨说,自己已经退休,经常告诫儿女要懂得感恩、干好本职工作。
作为老师,王小燕深受感染,站在泸定桥上她激动地告诉记者,“走进红色泸定,重温80年前的那段历史,这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将来我会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更生动的历史故事,讲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故事,让我们的下一代永远记住这段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王小燕说,今昔对比,涤荡了心灵,刷新了认识,此行获得了重要的精神财富。
据泸定县旅游文化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泸定红色旅游呈现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国内外大批游客来到这里接受传统教育、休闲观光,全县宾馆酒店入住率达90%以上。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泸定桥景点和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共接待游客5.8283万人次,同比增长27.20%,实现门票收入40.8595万元,同比增长23.63%。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泸定县委书记陈廷全表示,红色是泸定的根,红色旅游是泸定经济发展的龙头。“做大旅游产业,做优新型工业,做强现代农业,做美城乡村寨,和谐全面发展”,是今天泸定战略发展的新路径。
他说,泸定是革命老区,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举世闻名,发展以红色为主题的全域旅游具有厚实的基础和成熟的条件,前景十分看好。同时,泸定还要努力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铺就百姓奔康幸福路。
据了解,为做好“十一”黄金周的各项接待工作,泸定县委、县政府提前谋划,专题部署黄金周旅游安全和服务保障工作,认真分析全县游客量以及县内宾馆饭店接待、泸定桥和市政设施建设等新情况、新特点,并明确了泸定县旅客投诉处置机制,要求全县各涉旅部门按照黄金周的新特点,围绕黄金周期间“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务必做到预案必须熟悉、游客的吃住行安全必须保障、旅游市场和环境必须监管到位,对黄金周旅游安全服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泸定县委、县政府和景区把服务接待工作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交通要道和景区一线,协调解决服务接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大家领导分段包干落实交通保畅、问题协调等,最大限度的让游客来到泸定游得开心、玩得称心,购得放心。”7日上午,正在省道217线检查道路安全工作的泸定县委副书记、县长祝邦文告诉记者。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泸定迎来了自驾游新高潮,家庭式的自助游已成为旅游主体。作为进藏出川的“门户”,为确保318国道和217省道线的畅通,泸定县组织强有力的队伍做好重点路段、危险路段的道路整治和排险工作,确保道路通畅。各重要路段增设警示标志,增加警力部署,严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全景区增设10多处服务咨询点,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旅游线路等服务。
绿色生态 插上奔康“金翅膀”
10月7日,泸定县杵坭乡杵坭村村民李建琼开办的“羊儿槽”农家乐,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据她说,黄金周期间她家每天都要接待近千名游客。她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与记者拉起了家常,“过去我们这里是全县有名的穷乡,我们也只有靠外出打工和种点庄稼过日子,每年收入也只有一万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1年,国家为我们修了公路,还在这里举办了首届樱桃节,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从那时起我也和村上其他人一样办起了农家乐,每年的收入达十多万元。虽然整天都忙不过来,累是累点,但这样的日子有奔头。”她还告诉记者,仅“十一”黄金周,她家的收入就达2万多元。
李建琼的“羊儿槽”农家乐只是泸定县农旅结合的一个缩影。
据杵坭乡党委书记高健介绍,近年来,杵坭乡结合本乡实际,提出“项目强乡、产业富乡、旅游活乡”的发展思路,自2011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乡依托项目,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和绿色观光农业,全乡目前已有农家乐25家,有的年收入已经达到20多万元,去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10567元,成为全县唯一的万元乡。
绿色生态发展与泸定的红色旅游交相辉映。近年来,泸定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把旅游产业链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并将基地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借助“红+绿”旅游资源,泸定搭起了一个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库。全县集镇功能不断完善,坚持“配套设施、塑造风貌、培育产业、扩大就业”思路,幸福美丽新村加快建设,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建成18个整体推进新村、57个试点新村、1个州级新农村示范片,创建2个省级生态乡、19个州级生态村,建成1个省级、6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目前,全县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20余万亩,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1个,培育出“红樱桃”“雪域野农”苹果、“幸福仙桃”等本土品牌,初步形成“乡乡有示范、村村有品牌”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红色文化引领、绿色生态打底。近年来,泸定县在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中致力于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寻求跨越贫困地区发展瓶颈,绿色发展实践引人夺目,成果累累。走在2.1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山绿水迸发的无穷活力无处不在。泸定以初步构建起绿色产业、绿色人居、绿色生态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国际山地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红色经典旅游名城”和“全州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已成雏形。
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在做好红色旅游的同时,泸定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力打造泸定红色旅游经济圈,促进老区经济振兴,深挖“红+绿”旅游资源,在“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上做文章,全力推进“一河两线、三山两镇一环线”旅游开发,打造“修身养性就到泸定”新品牌。建成一批重点旅游乡镇、特色旅游乡村和生态康养产业基地,全面提升泸定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泸定县委、县政府坚持“农旅结合、文旅互兴”,深挖“红+绿”旅游资源,积极拓展“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沐阳”四季旅游市场;围绕打造“修身养性就到泸定”旅游新品牌,启动“大渡河谷康养休闲带”规划工作。围绕“一桥两镇,三山一环线”旅游开发,创新机制、政企合作,推进泸定桥4A级景区创建、牛背山新景区开发,积极打造“海螺沟之门”;制定旅游形象LOGO,成功举办“5·29” 系列纪念活动和每年的“乡村旅游·红樱桃节”活动,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泸定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情景感染人’的旅游资源优势,在脱贫攻坚中深挖‘红+绿’旅游资源,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采访中,泸定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红色人文景观与迤逦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风光旅游与传统教育交相辉映,是这块红土地具有的独特魅力。如今的泸定不仅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更是一颗大放异彩的绿色生态明珠、一个舒适宜人的休闲养生福地,这片土地日益散发着勃勃生机。去年,泸定县荣获四川省“省级绿化模范县”,并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和林业强县。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这座中国的红色名城将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宝藏,吸引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红色名城,山水风光,绿色生态,美丽乡村,泸定有看不完的美景。红色旅游舞龙头,绿色生态、观光、休闲舞龙身,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成为泸定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不难预见,借大众旅游时代的东风,传承红色基因的老区人民,必将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