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好的藏毯。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
■记者 杨珂 文/图
九龙县子耳乡杜公村63岁的李金秀和37岁的兴姑志玛是母女俩,如今两人已经在九龙县上定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闲暇的生活中两人常常手工编织一些毛毯、坐垫、书包等在家中售卖,一些慕名前来购买的人,总是能在她们这里买到满意的手工羊毛、牛毛制品。
兴姑志玛是家里的长女,在7、8岁的时候,她便开始和母亲李金秀学习编织技艺。由于这种手工编织的工序复杂,学习起来颇为困难,小小的兴姑志玛手上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便成了厚厚的老茧。再痛再难她也没有放弃过,因为她知道,只有多做出成品,拿出去卖,才能供弟弟、妹妹读书,减轻父母的负担。白天帮父母劳作,晚上兴姑志玛就在松油灯下面学习编织,头发都常常被油灯烧着了,说到这里,想起自己当时的囧样兴姑志玛哈哈笑了起来。
第一次卖出自己的作品是在17岁那年,兴姑志玛别提有多开心了,编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随着编织技艺的增长,兴姑志玛做出来的东西价格越卖越高,成了抢手货。对编织,兴姑志玛“天生慧根”,她常自创很多新的花式和花样,成为村里编织技艺最高的编织艺人,很多人上门找她订做。90年代兴姑志玛编织的商品已经可以卖到50元以上,这在当时已经是高消费的奢侈品了。兴姑志玛在城里定居以后,想过安稳日子的她,也不再把编织当成谋生的手艺了,平时只会做一些东西供自己家人用,然而想安稳的她却还是“闲不下来”,因为有很多人慕名从各地上门求购,而更多的是来找她学习编织技艺,对于求学者,兴姑志玛总是耐心的不厌其烦地授艺。
李金秀是一个特别可爱、健谈的老太太,她将家里珍藏的所有兴姑志玛编织的东西全部搬出来给记者展示,还将一套自己编织的九龙民族服饰穿在身上让记者欣赏,狠狠地过了一把“模特瘾”。趁兴姑志玛为记者展示制作流程的间隙,李金秀和记者拉起了家常。据李金秀介绍,这种编织手工技艺是流传在杜公村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从70年代开始兴旺起来。当时杜公村不能种植小麦,而邻村万年村由于气候适宜,出产大米,为了能让家里人吃上大米,杜公村的妇女便开始制作编织品到万年村去换购大米,后来渐渐开始换购更多的生活用品。李金秀说:“当时家家户户人口多,生活比较困难,吃的、用的基本上都是靠妇女用编织产品换购回来。”李金秀告诉记者,杜公村的这种编织技艺,有个严格的规矩即“传女不传男”,这也正是李金秀如今担忧的。“由于村里这种规定,编织工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困境。现今村里的女孩子愿意学习编织手艺的越来越少,大部分都出去读书或到大城市打工赚钱去了。就拿我们家来说,就我和兴姑志玛会这种编织手艺,孙辈们就更别提了。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时尚,不是很喜欢这种手工编织的东西,我们有时做一些送给她们,她们装在箱子里很少拿出来用。”
虽说手工编织品在时尚界失去它的分量,但老手工艺品的实用性和价值还是很受不少人喜欢。如今兴姑志玛编织的一些纯羊毛、牛毛的毛毯、坐垫在市场上已经卖到上千、上万一张。李金秀和兴姑志玛都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手工编织的行业,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