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丹巴:用美丽战胜贫困

甘孜日报    2016年10月25日

  丹巴县享有“美人谷、千碉之国、中国最美乡村”等美誉,然而,长期以来守着美丽过穷日子。2016年全县22个贫困村摘帽,416户1608人脱贫,脱贫攻坚已到了决胜阶段——
       
    兴康养鸡专业合作社养殖场。
    ■本网记者 袁飞 陈斌 文/图
    金秋时节,在大渡河畔的丹巴县,一场轰轰烈烈脱贫奔小康的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穷亲,单位、团体驻乡入社挂包帮,村村驻有“第一书记”,户户派有“挂钩人”。一条条道路修通了,一排排房子建好了,一顷顷土地丰收了……村村都有新发展,户户都有新变化!贫困群众真切地感受着党的温暖,心里甜滋滋地迈步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人人有饭吃,户户有房住,家家有钱花,村村通公路……努力把丹巴县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文化进步、民族团结、生态安全的大渡河上游示范县,确保2020年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这就是检验丹巴县精准扶贫的唯一标准。”丹巴县委书记何文才表示。
    把贫困的“山头”攻下来
    丹巴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是全省“四大连片贫困地区”中的高原藏区县,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村贫困现状存在“面广、点多、程度深、返贫现象严重”四大特征,“最大的县情是贫困,最大的优势是文化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何文才开门见山地道出了县情。“虽是贫困,却很美丽。”他说,丹巴县享有“美人谷、千碉之国、中国最美乡村”等美誉。在这里,民族风情、生态资源、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然而,长期以来守着美丽过穷日子。近7万人的小县,农业人口就达5万多,仍然有贫困人口9286人,作为县委主要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
    “用美丽战胜贫困!”何文才握着拳头往上一扬,思路脱口而出。在最近召开的县党代会上,县委提出了举全县之力,坚决把贫困的“山头”攻下来,坚决把贫困的“帽子”摘下来,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并结合县情提出了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让红色故事感染人、藏乡风情吸引人、生态环境愉悦人,走旅游脱贫之路。
    “丹巴县扶贫责任重于泰山,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全县上下只有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狠下一条心,铆足一腔劲,真心动真情,敢于流血汗,才能带领全县贫困群众战胜贫穷,奔赴小康!”丹巴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俊说。
    “绿水青山和文化积淀都可以当饭吃,将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风景和风情就能变成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采访中,丹巴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徐茂告诉记者,针对过去拥有好资源,却一直“沉睡”的现实,结合“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活动,将一个个“盆景”做成公园,把散落各地的“珍珠”串成“项链”,使特色藏寨连成一体,形成以甲居藏寨为中心的百里长廊。推动贫困户与特色路子、产业链条、政策投入精准挂钩,让贫困村产业发展有途径、贫困户产业发展有去向,把脱贫点变成风景点,让贫困户成为旅游经营户。各类项目都围绕旅游发力,聚焦村寨发展,形成对各个环节的强势带动,真正让村寨活起来、旅游火起来、群众富起来。
    运筹帷幄决战贫穷
    “谋”字在先,“干”字在前。这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法宝。
    丹巴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先后召开各级会议51次,专题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制定印发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文件,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夯实基础。
    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身先士卒,带领相关部门踏遍全县山山水水,经过40余天进村入户调研,科学制定出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扶贫任务分解到单位、干部、职工;扶贫对象落实到乡、镇、村、户、人。全县干部职工扶贫工作人人有责任,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户户有“靠山”,形成上下同心促攻坚的良好局面。
    县委、县政府紧紧牵住扶贫攻坚“牛鼻子”,科学制定“七突出”战略措施,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
    突出组织保障,组建指挥系统。指挥系统由县领导、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及驻村工作队组成,充分体现出扶贫工作的系统化、规模化、重点化、灵活化、专业化相统一,为扶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突出制度创新,落实责任追究。严格落实县级领导挂乡、乡镇部门领导挂村挂组、干部包户责任,实现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挂钩联系全覆盖。研究制定《扶贫攻坚指挥体系》、《责任分工体系》、《“十三五”精准扶贫规划》、《十七个专项扶贫计划》、《2015-2019年扶贫开发工作规划》、《2016年五个一批工作计划》和《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严肃扶贫工作纪律,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把脱贫攻坚工作与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有机结合,推行“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的责任追究制度,为扶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突出规划引领,严格建设管控。县委、县政府坚持规划先行,制定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去年以来,丹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精准扶贫为统领,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和“一率先、两突破、三提升”的精准扶贫路径和“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全面脱贫”的要求,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着力打基础、谋发展、惠民生,贫困村发展后劲切实增强,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改善。
    突出精准施策,推行因户帮扶。扎实开展“回头看”工作,深入每家每户,严格落实“八个比对”、“五查五看”,确保帮扶对象精准。通过对贫困户进行细致“甄别”,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的1177户4879人。同时,强化驻村帮扶。明确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政策,全县32名县级领导、54个机关党支部、181个驻村工作组、54名贫困村第一书记、2436名帮扶责任人和片区领导、包村干部切实担负职责,实行“点对点”“面对面”帮扶,确保各项脱贫工作有序推进。
    突出资金整合,确保重点投入。丹巴县整合“十七个专项计划”项目资金1.86亿元,加快实施道路、水利、电力、新村等17类项目。开展就业技能、种养殖技术、乡村酒店服务等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贫困户发展民居接待,发展嘉绒服饰、刺绣等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户。
    突出高位推动,当面公开点评。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调研、一线指导、一线落实,率先垂范推动工作。坚持每周一例会、每月一点评,以问题为导向,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做到了“底数明、目标明、体系明、措施明、内业明、效果明”。
    突出档案管理,推行挂图作战。紧紧围绕“一图一台一档一卡”开展工作,确保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完备规范。“一图”即在县、乡、村、易迁点四个层面实行挂图作战,简洁明快掌握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突出指导性和实用性。“一台”即每一个村(社区)建立脱贫攻坚的大数据平台,涵盖贫困户较为齐全的信息。“一档”即结合“回头看”和对标调查,建立贫困户的脱贫档案,完整反映脱贫过程。“一卡”即脱贫联系卡,上面包括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措施、脱贫时间、联系干部信息等。
    脱贫“摘帽”有底气
    “这几年,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拿钱把公路修到了每家每户的家门口,路通了,我们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村民的房子宽敞了,腰包鼓了,思想也有变化了。”见到记者,丹巴县巴旺乡卡卡村委会主任更登彭措迫不及待地把记者拉上他的“现代”越野车,一定要让我前往他们村上去看看。想要和大家分享这几年村里的喜人变化。
    一路上,更登彭措开着车,我们一路走,一路聊,从他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巴旺乡卡卡村位于丹巴县城北部,距县城27公里,海拔2500米,属农区,全村总户数92户,人口285人,精准贫困户20户54人,属贫困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2550元,被县上确定为2016年整村摘帽脱贫村。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水,人还是那些人,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卡卡村脱胎换骨。如今道路变宽了、村庄变美了、环境变优了、村民变富了、生活变好了。一切的变化,就在于扶贫的精准上。”更登彭措激动地说。
    随着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等一系列问题的逐步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卡卡村如期“摘帽”底气十足。
    卡卡村的变化,只是丹巴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在丹巴我们看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攻坚战,正在这里竞相演绎。
    
  • 上一篇:得荣县人民法院开展“五进活动”
  • 下一篇:驻村干部主题演讲比赛在康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