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记者 徐登林
10月13日傍晚,川报全媒体集群直播长征路报道组记者来到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飞夺泸定桥”所在地甘孜州泸定县时,偶遇来自台湾桃园市的市民林清添。作为旅行团组长,72岁高龄的他正带着台湾游客在桥上体验“在铁链上荡悠悠”。
林清添给泸定打了很高的“印象分”,而记者通过近3天时间走访,更了解到泸定县正在进行一场新的攻坚战:2018年,要在甘孜州18个县市中率先脱贫、率先小康。
高半山农业开发破脱贫迷局
距离泸定桥40公里的泸定县杵坭乡松林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半山村,村民徐文富这几天特别忙:家里种的四季豆、茄子、苦瓜等蔬菜马上要拔园,以便种下一季蔬菜。虽然时近深秋,山中天气很凉,但徐文富仍累得满头大汗。“我们这山上土地薄,过去种玉米,亩产就400斤左右,产值不到800元。而现在种蔬菜,仅一季四季豆种下来,亩产值就是9000多元。”徐文富告诉记者。
烹坝乡黄草坪村也是一个高半山村,过去由于常年缺水,交通不便,只能从事传统农耕的村民致富困难。如今,随着交通条件改善,许多年轻人回家创业,当地的苹果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成为泸定县著名的苹果产地,并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
泸定县辖4镇8乡,境内以高半山为主,大渡河横穿而过,几千年来,农业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为破解农民脱贫难、增收难迷局,2012年起,泸定县打响“高半山扶贫攻坚战”,实施“高半山农业综合开发五年行动”,发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开展39个重点新村建设、4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建成德威乡、杵坭乡松林村等蔬菜种植基地,烹坝乡黄草坪村苹果、杵坭乡红樱桃等水果种植基地。
景区升级带动全域旅游建设
“听导游讲解,现在泸定桥铺了木板,侧边铁链加了固定链,桥底也增添了钢缆,但仍有危险。不知当年红军是如何在桥头有守军的情况下,从光滑的铁链上冲到河对岸的。”林清添认为泸定桥的险恰恰是看点所在,他们这次40人的旅行团个个感觉不虚此行。
红军长征故事和特殊的桥文化让泸定桥近年成为旅游热点。以2014年为例,泸定桥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215万元;去年泸定桥有几个月维护,仍然接待了37万人次的游客。
如何更好地挖掘泸定桥这一红色旅游景点潜力?泸定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局长康霞介绍,从2011年开始,该县就致力于泸定桥景区升级改造。多年来,该景区新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雕塑群,增设了茶马古道主题酒店;同时,正在打造泸定县桥文化、工匠精神等剧目。“预计今年底前,泸定桥景区创4A级景区将获得成功。”
以泸定桥景区升级为起点,泸定县正推动“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修身养性就到泸定”新品牌,加快牛背山新景区开发和创4A级景区,实施杵坭“红樱桃之乡”、贡嘎东湖、化林古镇、岚安古寨、娘娘山等景区规划和创建,推进田坝、杵坭、德威“康养休闲产业试验区”建设,一批重点旅游乡镇、特色旅游乡村和生态康养产业基地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农旅结合助力“两个率先”
“仙桃卖多少钱?”“2元一个。”泸定桥西桥头,泸定县河西街勇士路上,市民姚丽正在卖一种带刺的黄色水果,其水果摊旁的小广告牌上写着“幸福仙桃”4个字。
姚丽说,她在勇士路出生、勇士路长大,至今仍在这儿居住,随着泸定县城扩大,原本是农民的她也成了城里人,平常丈夫在泸定桥西桥头的海子山上种仙人掌和采摘野生仙人掌,自己负责卖。“刚过去的国庆节生意不错,7天大概有5000元收入。”
泸定县近年提出农旅结合发展思路,越来越多的人像姚丽一样吃上了农旅结合饭。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年居全省西南山区22个县(市)之首,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乡”1个、“万元村”22个。2015年,泸定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7元。
尽管如此,年初的摸底数据显示,泸定县仍有44个贫困村、2805户贫困户、9462名贫困人口。新一轮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泸定县如何谋划未来发展思路?
9月闭幕的泸定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未来5年,泸定县将全面落实省州重要战略部署,2018年在甘孜州率先脱贫、率先小康,加快建设红色宜居、美丽幸福新泸定,这意味着泸定县地区生产总值将年均增长7.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