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6年12月20日
巴塘村民领取蒸笼。
■韩国梁 文/图
11月11日,太阳暖暖地照着被称为高原江南的巴塘县小城。县体育中心操场上,挤满了群众,一场特殊的培训正在这里举行。
“扎西,你今天洗手了没有?”志愿者张拉站在台上拿着话筒问一名群众。
扎西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人群里一阵笑声。
“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垢里藏有38亿个细菌,我们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容易生病,大家一定要记住,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张拉边说边给大家演示讲究卫生要领,农牧民们认真地听着,不时唏嘘一阵。
“多年的陈规陋习让一些群众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靠要思想,不讲卫生……这些陋习不根除,好习惯不养成,好风气就难形成。”夏邛镇党委书记吉村说,组织这样的培训,就是为了推动这种好风气的形成。
巴塘县在推进“四好村”创建过程中,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既抓道路、交通、饮水、住房等硬件的改善,更加注重农牧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此形成良性机制,推动贫困面貌改变。
“面子”问题
分步破解“方程式”
“四郎翁姆,你家的厕所改建了没有?你要抓紧时间推进,如果统一验收时完不成,政策补贴可是拿不到哦!”对口联系甲英乡的干部志玛又一次来到四郎翁姆家,督促“五改三化”工作。
长期以来,人畜混居、饮水安全问题、危旧房多、道路不通、产业支撑力不足等难题一度成为制约藏区发展的瓶颈和卡口,在巴塘同样突出,这些问题也是巴塘“四好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
群众自主改善居住环境的积极性不高,光靠财政投入政府又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面对大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更是捉襟见肘,如何破解这道复杂的“方程式”?最终,“政府投入、群众参与、援建帮助”这三大主体成为该县推进“四好村”创建的重要推手。
“政府投入,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破解道路、饮水、电力保障这些难题,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改善则需要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县委书记汪玉琼说,“四好村”建设,一个是“面子”问题,一个是“里子”问题,“面子”是基础硬件,必须做实。
此前,苏洼龙乡王大龙村房屋破旧、村容村貌杂乱,几乎每家每户都是人畜混居。
70多岁的洛松多桔一家率先响应巴塘县政府号召,参与“五改三化”,成为王大龙村第一个受益者,政府按照当初的承诺,给予了他3万元的补贴。在他的带动引领下,王大龙村101户村民全部参与“五改三化”,实现了王大龙村村容村貌、农牧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大变样。
截止到目前,巴塘县共实施“五改三化” 394 户,有效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环境,加速了“四好村”建设。
与此同时,巴塘县还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充分借助团省委、成都双流、广东等地的援建力量,加快交通、住房建设、电力、通讯、产业提升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力度,目前已实现乡镇公路全覆盖,通村公路覆盖率达60%以上,建成川藏联网、电力“天路”工程,实现城乡通网通电。
“里子”难题
多措并举“除病根”
“因病致贫、因惰致贫是相当一部分群众走向贫困的原因。”吉村说,一些农牧民不讲卫生习惯,尤其是一些牧区的群众还常年不洗澡,饮食习惯也不注重,从而导致引发各种疾病。
巴塘县人民医院院长曲珍曾经组织过一次调查统计,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分析,许多疾病都是因为农牧民群众不注重生活卫生导致,因卫生习惯引发疾病的占了就诊人数的近一半。
除了卫生习惯,还有部分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惰性不良习惯,牧民群众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也普遍存在。
“一些群众一年只做两三个月的事情,虫草季和松茸季上山挖一些虫草松茸,之后的时间就闲散在家里打发时间,时间一长还有些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曾担任过普达村村支部书记的空阿扎对笔者说。
这些陋习不除,“面子”做的再扎实,好习惯养不成,好风气形不成,“四好村”也只是面上的“四好村”。
“破除陋习,光靠说不够,得有对群众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经过调研,巴塘县在全县所有的行政村都设立了专职卫生监督员,推行每月“卫生日”,整治村容村貌,每月对群众卫生状况进行张榜公示。在每个村建立了“村规民约”,专门成立了农村红白理事会,由群众认可的村民代表担任理事,约定红白喜事办理标准,统一配套发放锅碗瓢盆,有效整治了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现象。
“大家在一个村里,天天见面,定好的规矩如果不遵守,大家面子上都过不去,大家都愿意上红榜,不想上黑榜。”空阿扎说,普达村这两年的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群众的面貌也有了大幅改观,留在普达村住宿、消费游客的较前几年翻了三番,大幅增加了群众收入。
为了改变部分农牧民群众懒惰、赌博的恶习,巴塘县还借助实施的“五改三化”、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农牧民群众就近务工,先后协调帮助1200余名群众解决务工问题。
为了促进好风气的形成,巴塘县还以“四好示范村”、十星级文明户、五讲模范家庭等示范创建为载体,通过激励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示范村”验收合格的村,为全村群众发放惠民洗漱包、洗脸架、惠民袋等,“十星级文明户”“五讲模范家庭”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发放的惠民物资不多,但是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极大调动了群众转变观念,改善生活习惯的积极性。”汪玉琼说,惠民物资发了下去,巴塘县还专门组织志愿者对群众进行分批培训,面对面、手把手教群众做,下步县里还要专门录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宣传教育片,制成光碟发给每户农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