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攻坚拔寨战旗红

甘孜日报    2017年01月02日

    ——康定市精准实施脱贫攻坚纪实

        

    村民踊跃领取大樱桃树苗。

    ■周燕 文/图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

    这是一条越走越宽阔的脱贫路。

    “精准、创新、合力”……回望康定市脱贫攻坚工作,一串串饱含新意与温暖的关键词跃然眼前。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情歌故里康定走出一条稳固长效的脱贫之路。

    精准识别

    科学制定“扶贫战术”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市各级领导干部进农家、访农户,察实情、摸家底,在践行“两学一做”活动中,一场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迅速展开。

    “找准最需要帮扶的人,弄清困难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方面,有的放矢,确保扶贫政策、项目能够惠及最贫困的人。”康定市扶贫攻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针对贫困群众的不同困难,全市首先明确了帮扶方式,展开精准帮扶工作。同时,建立健全扶贫攻坚指挥体系,成立了康定市扶贫攻坚指挥部。

    该市按照“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的要求,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市、乡(镇)、村三级联动,建立机制、精准施策、培育典型,确保精准扶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据统计,全市共有59个贫困村,贫困户2978户、贫困人口11202人。而且贫困村大多分布在边远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较为突出。

    结合市情实际,该市组织30名牧民赴泸定、成都等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藏汉双语和旅游服务学习。今年计划培育专业合作社20个,努力在贫困地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发挥产业扶贫的基础作用。

    同时,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全额资助441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消五保对象医疗救助住院起付线,五保供养对象的住院自费部分通过医疗救助金实行全额救助。在不突破现有低保总数的前提下,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脱贫的精准扶贫对象实施低保兜底,落实“五保户”生活保障标准。

    该市还通过新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置住房6500平方米,其他附属设施2010平方米等,对265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据了解,该市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解困工程,累计开工重建项目152个,完工68个,完成投资20.02亿元;完成农房重建1758户,农房维修加固完工9739套,夺拉嘎姆、江巴、鱼子西和中谷4个集中安置点农房主体全部完工,各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已经完善,待验收通过后将交付使用。

    发展产业    

    量身定制“脱贫攻略”

    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以前,我们家就靠丈夫出去做石匠、打零工挣钱。现在,村里开始种植黑青稞,一年增收了4000多元。”说起家里的变化,甲根坝乡提吾村的村民仁真开心地告诉笔者,自己的女儿还在乡上的幼儿园实习,每月实习补助1000元。村上还将提供1个公益性岗位给她家,每月补助500元。

    2015年以来,该市新建“5大基地”助推贫困村脱贫,在甲根坝乡提吾村新建了优质黑青稞种植基地500亩,并对接企业进行收购,为农民增收。

    “黑青稞是青稞类的绝品,必须生长在海拔3000至4500米的高原地带,提吾村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种植。”甲根坝乡农机员呷什初介绍说,一般青稞每亩产260斤,每斤2.2元,而优质黑青稞每亩产量在330斤,每斤2.9元。

    目前,提吾村已整合20万无息贷款种植优质黑青稞500余亩,产值50余万元。发展特色农牧业促增收,就要因地制宜。“公司+农户+黑青稞种植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正助推提吾村有效脱贫。随着产业发展逐渐成熟,甲根坝乡将打造黑青稞特色产业带。

    2016年8月7日,四川首个以藏族木雅文化为主题的木雅圣地景区开园,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模式走进了康定的高寒牧区。负责景区开发的公司将村里空置的49套牧民定居房以资产入股方式进行打造,每年出资40余万元为该村724名牧民购买医疗保险和适龄人员农村养老保险,公司与村集体按照7:3的比例,对景区收入进行分红。2015年,全村分红35万元,2016年将实现保底分红85万元。这样算下来,俄达门巴村或许一年就将打赢这场脱贫翻身仗。

    近年来,该市坚持“农民增收、产业致富”的发展方向,走“造血式”扶贫的路子,提出因地制宜引导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畜则畜、宜果则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路子,羊厂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提吾村发展优质黑青稞,俄达门巴村发展旅游接待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整村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如今,各村特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产业扶贫路子越走越宽,农牧民群众喜上眉梢。

    位于折多塘的康定蓝逸高原食品公司,以“龙头企业+牧户”为经营模式,实施农企结合、牧企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截至目前,公司通过在康定牧区收购牦牛奶,带动折多塘村、俄达门巴村牧户增收60余万元。通过深加工的蓝逸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等地。

    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该市还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研究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实施意见》,并完善《农牧业产业化扶持奖励办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拿出相应资金,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予以扶持。与川农大、州农科所、州畜科所等加强合作,加快推进藏香猪、藏鸡特色养殖等院州合作项目实施。同时,邀请省、州农技专家举办各类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

    村村种上“钱串串”,户户揣着“金罐罐”。如今在康定,一个个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托起了群众脱贫增收的新希望。

    凝心聚力

    共同谱写“脱贫赞歌”

    “为凝聚脱贫攻坚力量,我市先后有1000余支工作队2000多名帮扶干部进驻贫困村,深入群众家中,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并向59个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同时建立了工作队考核、激励和问责机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康定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谈起扶贫工作,孔玉乡折洛村“第一书记”罗序深有感触地说:“扶贫贵在扶心,过去我从没有接触过扶贫工作,那时感到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事,自2015年8月被选为第一书记,才真正了解贫困户生活的疾苦,进而坚定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

    看得见的希望,摸得着的幸福,感受到的温暖。采访中,笔者听到许多关于“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的溢美之词。姑咱镇羊厂村村民李通燕说:“干部住到村里,心就踏实了。”呷巴乡党委书记兰卡泽郎说:“驻村工作组不仅为贫困群众送帮扶资金、送开发项目,还送去了温暖,正是他们为精准扶贫铺设下的 ‘管道’,让各项惠民政策精准‘滴灌’,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到底行不行,得让老百姓自己说。家住国道318旁的牧民旺甲是异地搬迁户,他家的新房在2016年10月就已经修好完工,新房有一间小卖部,院子里还专门接了水管,是大货车的加水点。

    旺甲告诉笔者,今年呷巴乡俄达门巴村驻村工作组多次带着帮扶手册来和他商量公路沿线加水点改造后的经营计划。根据计划,加水点改造后,成为集餐饮、饰品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多亏了政策帮扶得好。”旺甲脸上挂着羞涩的笑容。谈起以后的日子,他说要好好经营加水点的小卖铺,让一家三口今年就实现脱贫,“我们一家人心里可盼望着呢。”

    如果说政策扶持是雨露的话,那么行业帮扶就如阳光。教育部门通过完善特殊教育就学体系,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体系工程,保障53名残疾儿童、152名留守儿童、430名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随班就读。2016年,全市发放各类贫困生资助金370.7972万元,惠及贫困生707人次。投入1474.343万元落实“三免一补”政策。为高海拔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取暖补助资金215.74万元。投入416万元为1116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选送37名学生就读内地高中班。从去年秋季学期起,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中职(含技工)学生,在发放中职助学金的基础上,再给予每生每学期500元(每学年1000元)生活补助。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专科、本科),按每生每学年4000元标准给予资助(学费资助2000元、生活补助2000元),连续资助到学业结束。


  • 上一篇:白玉县冷链物流服务中心投用
  • 下一篇:丹巴县送防艾知识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