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1月03日
——九龙县脱贫攻坚瞄准“四个好”
彝家新居。
■阿布克的 文/图
2016年以来,九龙县聚焦19个贫困村、2101户7098名贫困人口,瞄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和到2018年在全省藏区实现提前脱贫、率先奔康的目标,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特色农牧产业发展、陈规陋习革除和新风文明培育为着力点,立足资源禀赋、挖掘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整合扶贫资源,推动脱贫攻坚有力有序推进,到今年底全县将稳定脱贫摘帽4个贫困村,脱贫销号778户2670人贫困人口。
住上好房子。按照“民愿、民建、民享”的思路,在圆满完成18个定居点、1240户牧民新居和960户避险搬迁民居建设的基础上,为改变彝区住房条件落后面貌,促进藏彝聚居区的均衡发展,全县10个彝族聚(杂)居乡(镇)42个村全部纳入全省彝家新寨建设范畴,并投入10亿元强力推进。目前,第一批3875户“彝家新寨”和1605户藏区新居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第二批1604户“彝家新寨”和1058户“藏区新居”建设预计明年5月全面完工,届时全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整村推进数将达到56个、占全县行政村的88.89%,住房建设户达到12013户、占全县农村户口的76.72%,享受新村建设成果农村人口达到49736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85.58%,群众住房条件将大大改善。
过上好日子。走“名、特、精、优”的农牧业产业化路子,通过“一村一品、产业互动”等形式,因地制宜发展以牦牛、花椒、核桃、魔芋、茶叶“五朵金花”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产业,通过“企业+基地+农牧户”的方式,发展不同形式的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共发展九龙藏区天乡原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九龙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龙头企业7家,培育以“五朵金花”为主导的农业专合组织242个,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52.5%,特色农牧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2%,促农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同时,注重提高贫困群众的土地租金、入股分红,采取加强技术培训、进行保底收购、优先安排就业等办法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目前,该县正积极在扶贫项目资金投资转股上进行探索创新,将一些精准到户的资金,入股到当地效益好的企业和专合组织,让贫困群众长期享受分红收益。同时,整合一些行业和部门具有公益性质的项目和资金,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发公益性岗位1029个。注重农旅结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山地旅游、户外探险等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以“旅游+”引领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彝家新寨、藏区新居等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有效拓展农牧民就业增收空间。2015年,该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08元,位列全州第一,获得了“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养成好习惯。结合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和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等活动,组建宣讲分队,通过理论宣讲、“五下乡”等载体,深入乡村一线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和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引导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和山沟意识,树立勤劳致富、自尊自强、开放共享的正确思想。依托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深入实施城乡提升战略,积极推进房子、车子、渣子、摊子、牌子、电线等“九子一线”清理整治行动以及农村风貌塑造和改圈、改厕、改厨等工程,大力开展“九龙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和清理土堆、粪堆、柴堆,清扫路口、村口、家门口等活动,切实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结合基层党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全县63个村(社区)设立环境卫生监督员,对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开展监督,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良好地生活习惯。
形成好风气。立足新风文明建设,在新村建设中特别倡导移风易俗,全力遏制婚丧嫁娶、搬家请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积极引导各村把倡导文明新风、文明办婚丧嫁娶的规定写进村规民约,并针对彝族婚姻彩礼高、丧葬铺张浪费等问题,县委召开彝族干部、家族“家支”代表以及知名人士座谈会,引导他们带头革除陈规陋习;各家族“家支”之间也互定“盟约”,自觉抵制陋习,形成了新时期良好的婚嫁、丧葬习俗。在新村建成后,严禁搬家请客,干部职工一律不准参加宴请,凡有参加或送礼者严格追责。同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道德大讲堂”,开展评选“九龙好人”活动,树推在艰苦奋斗、勤劳节俭、诚信友善、尊老爱幼、发家致富等方面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落后、遵纪守法、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