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3月22日
工人正在大棚里整理辣椒。
本网讯(陈丽 见习记者 刘娅灵 文/图)“我们家有20多亩地被盛煌公司承包了,光是承包费这一项,每年就有一万多的收入,年底每个人还有200元左右的分红。听说他们今年还要修建近100个大棚,我们足不出村就能挣好几千块!”在炉霍县斯木乡吉绒村,正在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大棚基地做焊接工作的扎西喜滋滋地说。
据了解,目前,盛煌公司已在炉霍县斯木乡吉绒村、若海村包初组,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近500亩,建起占地300多亩的100个蔬菜大棚,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
“今年县级将统筹扶贫资金3000万元,成都市锦江区援建资金500万元,创新‘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股权)的‘内飞地’扶贫模式,为今年48个预脱贫村每村拟建2个大棚,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拉动群众实现就地就业及股权量化集体分红等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农民增收脱贫根基,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让扶贫资金不仅充当‘灭火队’角色,也能成为贫困户长期增收的‘定心丸’……”县委书记伍强满怀信心地说。
据了解,该县为扎实推进“内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曾专门召开建立县财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机制的研讨会,探索财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机制,建立完善了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产业扶持周转金管理使用办法等制度,制发了财政支农资金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从制度上加强县财政配套资金的监管,确保专项扶贫资金“专户储存、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不定期检查”,促进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使用过程精准化,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及安全性。这一创新构想,不仅让项目实施地的老百姓通过承包地使用权等量化折价方式,不用辛苦种地就能获得租地收入,还让发展产业困难的异地贫困群众通过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机制,统统当上了“甩手掌柜”,凭资产股享受红利分配,两地贫困群众的参与热情自然高涨。
据盛煌公司负责人介绍,炉霍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与他们的合作,此次的“内飞地” 合作项目也是由当地党委、政府为群众早日脱贫奔康制定的,并从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政府已拨付300万元启动资金,这给了他们非常大的信心。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有技术人员完全可满足扩建后的技术需求,项目如期建成后,除零时用工外,将为当地新增40名长工,仅这一项就可为当地老百姓带来近12万元的劳务收入。此外,他们现已着手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仓储物流建设、电商建设等内容,着力将“鲜水源”农产品品牌塑造成我州有机农产品的金字招牌,让“内飞地”项目的农产品真正进入高价值竞争、高效率流通的市场化层面,通过提升品牌溢价,提高群众的股权红利收入。
据该负责人介绍,按照目前每个大棚6至8万元的年产值,预计此次扩建的100个大棚将每年新增产值300至40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将增收200至500元;若以每个大棚使用20年计算,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共计4至10万元的收入。
“未来5年,在‘飞地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力争形成100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的产业规模,建设一个集农业生产、运输、销售、旅游观光等一体化的产业链,为发展本地产业较为困难的贫困村实现异地股权红利脱贫,为项目所在地贫困户提供租地脱贫及多种就业脱贫的路径,为全面建成小康炉霍做出贡献。”该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