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3月28日
■本网见习记者 刘小兵 文/图
从白玉县城向西北方向行驶28公里是该县章都乡。从章都乡乡政府出发,汽车在杜鹃掩映的通村公路上蛇形30分钟、折转12道弯、向上爬升600多米便到了翁休村。走进该村,一幅由宽敞明亮的村民活动室、蜿蜒曲折的连户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洁白的独立浴室与远处的雪峰、白云、松林、草场交相辉映而成的精美画卷映入眼帘。这幅画卷中的元素都印证了记者已经知道的情况——这是一个去年“摘帽”的贫困村。
“多吉书记,快进来喝茶!”,从县法院到该村挂职的驻村第一书记泽觉多吉刚和记者走到一户人家的院落旁,便有一名正在洗衣服的中年妇女热情地打招呼。这位妇女便是去年刚刚脱贫的贫困户确地的妻子泽仁志玛。由于事先没有沟通,确地当日并不在家。随后,泽仁志玛将记者一行迎进了家门。迈过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的木门,记者首先看到的是一栋大约200平方米的三层土木结构藏房和一个停放着两辆摩托车的杂物间;走进宽敞整洁、铺着地板、放着实木藏桌的客厅,记者看见藏桌上规整地摆放着纸巾、牙签和水果、饮料。
看见眼前的一切,记者不禁对确地一家曾经是贫困户的事情产生了怀疑。不过,泽觉多吉很快消除了记者的疑虑。他介绍说:确地家总共4口人,14岁的小女儿正在上小学5年级,20岁的大女儿没上过学,一直在家里帮着母亲打理家务。由于村里交通不便、农作物少而且没有其它产业,确地一家和村里的不少家庭一样,过去很长时间都是靠着政府的帮扶和捡松茸、挖虫草的收入勉强度日。将确地一家从温饱线上拉到贫困线下是2007年的一场车祸,车祸中,泽仁志玛的头、鼻和肋骨多处受伤,前后花去8万多元治疗费。“在去年‘摘帽’之前,他们家的情况和现在差异还是比较明显。”泽觉多吉补充说。
当记者问及村里和她家脱贫前后的变化,泽仁志玛从路、水、电和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一一介绍开来。
泽仁志玛娘家也是世代生活在翁休村。她说,在2007年通公路以前,村子与外界的通道就只有一条陡峭的羊肠小路,去一趟乡上的小卖部都要两个多小时,加上村民世代都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村里历来就有“女人不能随便出村”的传统。泽仁志玛回忆,她在20岁以前(她今年44岁)都没有出过村子;在通公路以前,她一年也出不了几次村,在其长辈中,有不少女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村。通路之后,村里的女人也开始逐渐外出,去年通村路硬化后,村里还有不少人家买了摩托车。“以前还以为自己会像老一辈人一样,待在村里就过完一辈子;没想到现在还可以经常去县城看看!”说起公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泽仁志玛感叹不已。而公路给大家带来的便利还不仅在出行方面。泽仁志玛回忆说,以前家里的牛奶、酥油从来都不会卖,吃不完的都会坏掉;现在村里人都会把吃不完的农牧产品拿去卖钱。
村里用电条件的改善同样让泽仁志玛感慨万分。她介绍说,在2007年村里通电之前,油灯、蜡烛、火把便是大家的照明工具,围着火堆聊天、跳舞也是村里人在天黑之后的唯一消遣方式。也是因为没有电,村里大多数人对村外的世界都是陌生的,男人们从外面带回来的点滴谈资都会被村里人反复谈论。“我小时候还以为到处都和我们村里差不多呢!”说到这里,泽仁志玛不禁笑了起来。“最开始是收音机,2011年左右就有人买了电视机,现在村里的大人(成年人)基本都有手机了。现在的小娃娃通过电视、手机了解外面的东西,比我们小时候聪明多了!”她继续介绍说。
道路和用电问题的解决还深深影响了翁休村人对于教育的态度。据泽仁志玛介绍,村里和她年纪差不多的人基本上是没有上过学的,她的上一辈更是全都不上学。“以前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以为上不上学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都不送娃娃上学。”泽仁志玛介绍说,自己的大女儿没有上学也因为这个原因。“路和电通了之后,我们了解到外面的情况,知道了读书的好处,这几年读书的政策也越来越好,一分钱都不用花。现在,我们村里的小娃娃都要上学了。我们家女儿将来能读到哪里我们就供到哪里,最差也要让她读个高中。”泽仁志玛的这段话立刻得到了其他几位邻居的证实和赞同。
对翁休村人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影响巨大的还有用水条件的改善。据悉,翁休村处在山顶之上,在几公里之外的山谷地带才有水源。泽仁志玛介绍说,以前由于取水困难,村里人很少换洗衣服、也难得洗头、洗澡,更没有刷牙、洗脸的习惯。虽然在2005年,政府出资为村里修了饮水工程,但是大家的卫生习惯还是改变不大。2013年,翁休被定为贫困村,村里来了县、乡干部和医务人员给大家宣传生活卫生及疾病防控知识,并发放了毛巾、香皂、牙膏、牙刷等卫生用品,村里人才逐渐改变了生活习惯。对此,泽觉多吉也证实,自己刚到翁休村时,村里大多数人家里是没有牙膏、牙刷和分用的洗脸帕、洗澡帕。“去年,政府给村里每户都修了浴室还安上了太阳能,现在我们能随时洗上热水澡,衣服也换洗得勤了,全家人都习惯涮牙了”,泽仁志玛骄傲地说。
在这里,“人畜分居”也是翁休村群众生活习惯改变的一大表现。泽仁志玛介绍说,翁休是半农半牧村,以前大家都是“人畜混居”。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去年村上提出要人畜分离,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拥护。现在,全村19户人都有了独立的牛圈。
据泽觉多吉介绍,确地家是翁休村的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为了让他家顺利脱贫,政府除了对其全面兑现各项贫困户帮扶政策,还将泽仁志玛聘为了村里的环卫员,每月有1500元的工资,并为其购买了5头奶牛,让其用奶牛入股参加了村里去年成立的合作社。现在,确地家已经完全达到了“1超6有”的脱贫标准;为了防止其返贫,乡、村干部还正在鼓励他家种植中药材,并试图帮着他的大女儿找一份工作。
对于脱贫后的生活,泽仁志玛有着自己的希望和打算。一是希望丈夫发挥懂木工手艺的优势,在村里组织一支木工队出去挣钱。二是希望小女儿能学习进步,将来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三是希望大女儿能找到一份工作,然后找一个能接受“倒插门”的男朋友。泽仁志玛说,大女儿招了女婿,小女儿以后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读书、闯荡了,不过男方一定要是一个踏实、勤快,能持家致富的人,最好上过学,关键还要对自家的女儿好。四是希望能把家里的摩托车换成小货车,这样丈夫还能跑跑运输。泽仁志玛最近的打算便是好好把手里的5头奶牛喂好,等合作社发展壮大了再多喂几头牛。
说起自家生活的变化,泽仁志玛感谢最多的就是党和政府。她说,“我们村上世世代代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政策,党和政府的恩情比我们这里的山还高。精准扶贫开始后,州、县、乡上的领导多次来我们村里。现在,我们更相信共产党是和我们心连心的……。”泽仁志玛一番肺腑之言立刻引起了其他村民的共鸣,她的邻居多吉立刻说,“她说的是实话,要是没有政府,单就这条路我们都怕永远都修不起。”
说起脱贫后的生活时,泽仁志玛指着墙上挂着的毛泽东和习近平的画像说,“多吉书记说过,脱贫之后还要奔康,共产党对我们恩情这么深,我们当然要坚定地跟党走;现在村里基础设施好了,合作社也办起来了,我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接下来就是要努力奔康。”
该村的村支部书记四郎泽仁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都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现在村里实现了“1低5有”,顺利摘了帽,大家看到了希望,都卯着劲奔小康呢!”“我刚到村里开展工作时,大家对我都是爱理不理的,每项惠民政策都要费尽周折才能落实;现在大家待我都像亲人一样,还经常找我询问政策,我们的农民夜校也是热闹的很。”泽觉多吉的话,让我们看到了翁休人脱贫摘帽后对美好生活的态度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