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4月18日
——泸定县脱贫攻坚走笔
德威乡海子村村民为红心猕猴桃搭支架。
脱攻坚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在脱贫实践中,如何调动贫困对象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一直是困扰基层扶贫队伍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泸定县立足当地实际,实行产业全覆盖,为贫困群众提供一条条脱贫锦囊:将帮扶政策与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精准对接,变过去的“扶贫输血”为现在的“脱贫造血”,进一步调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积极性。
■本网记者 陈斌 文/图
发展农业产业
破解脱贫“密码”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走在泸定县德威乡海子村新修的水泥路上,记者满眼尽是春天的气息:公路两旁的行道树“盛装”亮相,粉刷一新的房屋和路灯杆上悬挂的“诚信”“爱国”等各种标语耀人眼目;不远处,村民们或垒石修路,或夯桩搭架,或在地头侍苗除草,拉开了今年脱贫攻坚新的帷幕……
“这是昨天才从成都浦江运回来的红心猕猴桃小树苗,很珍贵的。”在海子村,村民王德富在专家的指导下,将一层黑色的塑料薄膜盖在种好的树苗上,然后小心翼翼地用泥土将薄膜四周盖住。
王德富一家是该村13户贫困户之一。2014年,得益于县扶贫移民局在该村建起的红心猕猴桃基地,王德富和家人的生活正在悄然改变。
谈及自家所种的1亩红心猕猴桃带来的收入,王德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红心猕猴桃的收购价为每斤18元,初挂果亩产达到500公斤,收入1.8万元; 如若今年收购价格不变,亩产预计将达到1000公斤,到时每亩就能有3.6万元的收入。
“即使除去成本,全家人的生活水平肯定比现在要提高。”王德富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夯实脱贫基础,他已准备将家中剩余的近两亩地都用于种植红心猕猴桃。
德威乡海子村距泸定县城约30分钟车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小山村,所种多为玉米、土豆等附加值低的农作物。“过去,除了村里的13户贫困户,不少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都比较低。”村支书陈朝贵向记者介绍,2008年,他到雅安芦山县考察产业,看到红心猕猴桃种植业带给当地群众丰厚的收益,回来后,他决心在村里发展红心猕猴桃种植业,让大家尽快搭上致富的顺风车。
“去年,我们村已有11户贫困户脱贫;今年还有两户即将脱贫,年底全村脱贫摘帽不成问题。”支撑海子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鹏这一信念的,除了红心猕猴桃种植业,还有村里2014年开始发展的大樱桃、青脆李、苹果和核桃等产业。
“果子成熟后,村民可以自己卖;如果担心卖不出去,乡上帮助各村建了专业合作社联系经销商,以统一价格集体收购。”德威乡副乡长郑俊自信地说,估计到时候市场会供不应求。
近几年,为更好地夯实脱贫基础,泸定县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不均、失衡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全县依托产业带、产业园带动区域脱贫,从“一村一品”到“一村多品”,从大产业到小产业,从传统产业到引入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使各贫困村主导产业实现规划全覆盖,因地制宜的产业脱贫“密码”正一步步被破解。
农旅结合壮产业
脱贫奔康有底气
走进泸定县冷碛镇尖茶坪村,记者看到该村水泥路通到房前屋后,自来水接到家家户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尖茶坪村位于泸定高半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是全镇出名的贫困村。
如今,该村的发展势头愈加强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调整如火如荼。
“我们村地处高半山区,以前只能靠种植玉米、土豆勉强维持生计。现在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苹果和蔬菜,去年,村里合作社种植的蔬菜丰收了,村里每户分得5000元,合作社养的藏香猪也让村民有所收益……照这样计算,今年脱贫应该没问题。”村民俞志斌欣喜地说。
俞志斌告诉记者,在以前,尽管政府大力倡导种植蔬菜,但大部分村民还固执地种植玉米和土豆,长期过着“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生活。 面对村民的“保守”思想,村支书石春涛带头拔掉了自家地里的玉米苗,并在农科人员的帮助下种上蔬菜。第二年,仅蔬菜一项就为石春涛带来了1万多元的收入。正是因为村两委积极带头,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今村里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蔬菜。
据冷碛镇副镇长张从彬介绍,自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以来,今年,尖茶坪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亩,养殖藏香猪达500头,预计实现利润20余万元。
谈及村里今后的产业发展,石春涛告诉记者,村里还将依托 “牛背山”这一旅游名片,坚持“以旅带农、农旅结合”的思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构筑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
如何实现脱贫攻坚由短期“输血”向长期“造血”转变?近几年,泸定县各村寨借助政府和金融企业的支持,在发展农业种植业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拓宽旅游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让更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在泸定县兴隆镇化林坪村采访时,记者听到游客们对该村的美景高度称赞。近几年,化林坪村以旅游产业为主线推进精准扶贫,加快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天然的生态环境推出农家旅游、篝火露营、徒步穿越等旅游项目,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
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化林坪村不少村民变成了“农家乐”老板,邓顺军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农家乐命名为“邓军长青年旅社”,每年累计接待游客近万人。邓顺军告诉记者:“以前路不好,通行条件差,没什么游客来;现在路通了,旅游环境也比以前好了,从我们村到牛背山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吃住都在村里,临走时还可从村里买些核桃、花椒、腊肉等土特产。借助旅游的‘东风’,村民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开起了土特产销售店,大家的收益连年增加。”
兴隆镇党委副书记唐小兵告诉记者,目前,化林坪新村建设和旅游公共设施已基本完成,各项基础配套服务已形成规模。下一步,村里将结合实际,依托资源,做好“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变观光游为休闲度假游。同时,进一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满足出行游客的不同需求。
据了解, 近几年,泸定县以新村建设、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为重点,突出农旅结合,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引导农村将传统的种养植业逐步向观光旅游、农耕体验、度假休闲转变,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同时,大力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民,特别是有条件的农户兴办农家乐、乡村酒店,或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
锦囊一:
全县依托产业带、产业园带动区域脱贫,从“一村一品”到“一村多品”,从大产业到小产业,从传统产业到引入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使各贫困村主导产业实现规划全覆盖。
锦囊二:
以新村建设、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为重点,突出农旅结合,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引导农村将传统的种养植业逐步向观光旅游、农耕体验、度假休闲转变,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