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扎溪卡草原的“疗伤”之路

甘孜日报    2017年05月09日

——石渠县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修复新机制

机械播种。

 

全民种草。

 

灭鼠行动。

 

宣传动员。

■刁海瀚 /

【背景资料】

石渠县位于四川省西北角,地处川、青、藏三省区的交界处、巴颜喀拉山南麓,属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是长江、黄河源头生态地区重要组成部分,被“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面环抱,境内平均海拔4526米,空气含氧量仅有海平面区域的30%、内陆地区的60%,境内气候具有十分典型的季风高原特征,气温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长冬无夏,四季不明,无绝对无霜期。全县幅员面积25191平方公里,天然草地总面积3216万亩,天然草地面积占四川省草地面积的15.33%,占全州草地面积的23.88%,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2862万亩。以草地为主的生态系统,构成了长江、黄河上游的天然绿色屏障,是全省、全州草地生态重点区,是全国五大牧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西线起始区。

举措 推进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石渠拥有得天独厚的草地资源,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然而由于气候原因、自然灾害、鼠虫害及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草地资源等因素影响,这里的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特别是近年来草原‘三化’(鼠虫害化、荒漠化、板结化)现象严重,为切实保护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维系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保护牧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草地资源,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系统恶化趋势越发显得刻不容缓。”石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泽在近期的草原生态专题调研时说,“特别是今年,全州、全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工作大见效’大讨论活动,要求我们在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中也同样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躬耕务实,切实在草原治理恢复中见成效。”

据刘泽介绍,长期以来该县县委、政府始终把治理生态恶化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了长沙贡玛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区、正科湿地生态保护区。同时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制定出台了《石渠县草场管理暂行办法》,对“四季”轮牧、牛场搬迁、破坏草场等行为的处罚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有效保护草地生态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草原生态治理恢复和保护工程的艰巨性、长期性,使得该县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探索草原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新思路。

“‘人靠畜、畜靠草’的道理牧民群众都懂,但‘草不光靠天,还靠人’的意识缺乏,许多群众对草原建设、管理、使用,不关心、不重视,认为这都是政府的工作,滥牧、乱牧现象屡禁不止,种草灭鼠、围栏修补敷衍了事,导致长期以来各项草原治理工作推进缓慢。”该县畜牧局局长曲多说。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造成我县草地生态资源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用‘三多’、‘三少’来概括:草地鼠虫害多、‘三化’草地多、自然灾害多,草地可载量少、可食牧草种类少、草地肥力回复少,全县90%以上草地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失衡,治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刘泽说,“我县生态草原环境的现状告诉我们,石渠草原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批人就能一蹴而就的,必须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到治理和保护工作中来。”

探索 创新奖惩管理机制 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据了解,为切实凝聚群众力量共同参与治理,今年以来,石渠县人大选取离县城较近、交通相对便捷的联系点虾扎镇塔须村冬春草场为试点,协调畜牧、水务等部门探寻草原治理新机制。

“举个例子说,之前,我们的草原奖励补助资金是采取平均发放的形式,牧民群众是否真正在草原恢复建设中发挥作用对于所享受草补资金的多少并无影响,造成草补资金对群众生活改善起到很大作用,而草补资金的实际效用发挥不明显。因此,新机制的‘新’主要新在我们想通过一系列奖惩机制和管理办法,再辅以常态化的教育宣讲工作引导群众树立草原生态保护、治理意识,掌握科学合理放牧方式方法,自觉遵守有关草原管理和生态治理的规定,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参与草场建设、管理、保护的积极性。”刘泽说。

在与刘泽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今年该县将以选取的塔须村33万亩草场试点改变草场恢复建设机制,按照先行试点、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三步走思路,创出一条地域特色鲜明、利于示范推广、政策体系配套、扶持方式科学、管理机制灵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具体做法是,将塔须村试点按照牧民聚居区分为帕青塘、达溪塘、勒嘎塘三个分点,每个点再由各家各户组成联户组,由村干任组长,组长根据草原管理相关规定划分各户包干片区,虾扎镇与村委会、村委会与联户组、联户组与村民层层签订草原建设、管理、使用协议。组长和乡干不定期检查各区域草原治理情况,按照实际种草灭鼠,围栏管理,禁牧、休牧、轮牧执行情况等综合评定各户得分,得分情况直接关系草补等奖励性资金的发放。

此外,在试点内还将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实施多项措施,提高恢复建设效率。一是设立公益性岗位,组织少畜户、无畜户、贫困牧户组建专业灭鼠队伍,按60%为保底工资,40%为绩效考核工资,根据其灭面和灭效付给相应的劳动报酬;二是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使牧民切实掌握灭鼠—围栏封育—捡石—除杂—施肥—补播—管护—收贮等系列治理、恢复建设技术,提高群众修复和治理草场的能力;三是加强户营打贮草基地建设,提高自我防灾抗灾能力,在定居点附近,以户为单位,大量修建打贮草基地建设项目,提高牲畜饲草饲料的供应量和应急储备能力;四是转变牧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草场有偿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公开、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有草场的少畜户、无畜户,通过完善经营合同,开展以转包、出租、入股、托管、转让等方式的草场经营权流转,通过流转使畜牧业生产要素向养畜能手、家庭牧场等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有偿转移,进而使牲畜、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利于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化。同时,为牧区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和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人和草场的分离,有利于对草场的合理利用和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进而有利于生态建设。通过引导、总结、逐步推广,通过草原经营权的流转实现草畜平衡,使其进一步顺应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方向,进而实现草原与人的和谐相处。

 


  • 上一篇:康定市教育强市再启程
  • 下一篇:乡城县做实生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