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23日
康定市藏家人菌类生产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昌木村(贫困村)收购黑青稞。
见证砥砺奋进的甘孜这5年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7
■市委中心报道组 周燕 邓丽华 文/图
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近年来,康定市坚持“生态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富民”的发展理念,按照“东水西山”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暨创建“四好村”要求,走“造血式”扶贫的路子,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核心拳头产品促进产业带建设、以产业带拉动产业链条发展,生机勃勃的特色产业承载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把准方向“定调子”
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
康定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发展理念,以“名、特、优、新、稀”为发展方向,通过围绕基地优布局、围绕研发精加工、围绕市场创品牌,培育成规模、上档次、有市场的特色优势产业。
该市按照“成片成带成规模”培育产业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成优质粮经、有机畜禽、生态林果、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禁牧育草“六大基地”,着力构建“一带两区”现代特色农牧业区域发展布局。目前,已建成特色农业基地6.98万亩,林业基地6万亩,特色规模畜禽养殖小区21个,草场禁牧113万亩。
同时,该市加大特色农产品研究开发力度,抓好特色食品配套组合和本地药材及保健食品的开发,注重将传统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注入产品中,把农产品升级为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目前已开发牦牛肉、青稞、野生菌等特色产品52种。
该市还大力实施圣洁甘孜+企业品牌“双品牌”发展战略,以三祥农庄华瑞万达店、大锅庄生态农产品展销中心、顺康产业园平台为依托,打造“康定红皮萝卜”“达杠苹果”等区域特色品牌19个,创建“大锅庄”“达折渚”等“圣洁甘孜”知名产品品牌6个,“三品一标”认证11个,荣获“中国高原羊肚菌之乡”称号。树立统筹营销的理念,通过“互联网+农业”“供销社+农产品”等多种渠道,大力推进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初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紧盯旅游“找路子”
围绕新村建设下功夫
“每年入夏,来营官村的游客就渐渐增多,特别是国庆期间,几乎家家户户住宿都会‘爆满’。”康定市瓦泽乡营官村村民甲玛向笔者介绍,曾经的营官村村民都靠种青稞、养牦牛为收入来源。“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加上紧临国道318线天然地理优势,村里兴办起了旅游接待,大力发展旅游业,现在收入增加了,老百姓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据了解,营官村以传承木雅文化为主,打造独具特色的木雅藏族民居和藏乡田园风貌,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2016年,该村发展民居接待户71户,共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解决本村就业1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近1200万元,较2015年翻一番。
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钱包不断鼓起来的背后是该市始终坚持文旅互动、产村相融的幸福美丽新村产业发展新路子,全力打造藏区一流新村。
该市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方向,提质升级旅游沿线特色村庄,打造宜居宜游的幸福美丽新农村。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成立了旅游和民居接待协会,完善“支部+协会”和“村民入股、成果共享”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迈进。目前,该市发展民居接待600余户,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以上,民居接待户年均收入达8万元以上。
呷巴乡俄达门巴村依托木雅景区开发,将全村的土地、草地、滩涂和房屋经营权等以出租方式流转企业整村打造旅游开发,建立“支部+协会+企业+农户”的模式,改变群众利益分配方式,让群众与企业构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2016年村级接待游客达1万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建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6100元。
“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模式走进了康定的高寒牧区。据了解,该市坚持牧旅结合走新路,充分挖掘牧区旅游资源优势和独特的藏区文化内涵,围绕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村民变市民“四变”做文章,走出了一条旅游与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
创新机制“开方子”
围绕精准脱贫添动力
康定市藏家人菌类生产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租用贫困村3800亩土地成片种植黑青稞,采取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回收加工等形式,使农户在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入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劳务收入,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500元。
据了解,该市创新扶贫思路,坚持“一村一社”、“一村一策”扶贫战略,充分发挥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采取“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等扶贫措施,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农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2016年经营主体带动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户总收入的60%以上。
金融撬动,贫困户固定“拿红包”。该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和财政支持政策的杠杆效应,出台《康定市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设立扶持基金,鼓励引导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有效放大金融精准扶贫实效,引导贫困户以户均5万元贷款为股本入股企业,由企业管理并负责向银行归还贷款和利息,入股贫困户按股金8%分红,连续分红3年,每年每户保底分红4000元。
订单帮扶,贫困户吃下“定心丸”。坚持发展特色农业订单生产,实施品牌带动,探索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有序发展“以销定产、产销一体”的订单农业,破解发展规模小、流通不畅、竞争力低、市场容量有限等难题,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目前,以经营主体带动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达70%以上。
股份合作,村民变股民“有搞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引导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空闲农房和宅基地,努力把资源变资产变股份,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以赶羊村和色龙村为例,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对农村可经营性资产进行量化,把农村资源转变为合作社的股权,探索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村村种上“钱串串”,户户揣着“金罐罐”。如今在康定,一个个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产业扶贫路子越走越宽,农牧民群众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