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20日
■贾君祥
9月15日以来,炉霍县20个业务部门负责人深入全县20个贫困村,进行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指导、督查和现场办公。
雅德乡康古村位于炉霍县城以西22公里,毗邻317国道,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海拔均在3300米以上,属农业村,全村共有50户人,总人口245人。村内基础实施较差,环境卫生状况堪忧,属典型弱村,在精准识别中,被确定为贫困村,该村没有可以依托的支柱产业和经济来源,90%的群众以种地为生。
过去,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没有凝聚力,曾经发生过多次聚众闹事、群众集体上访等情况。在全省村级组织分类定级活动中被定为弱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低,观念落后,心理封闭,“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不高,对乡村组织不支持、不配合,是典型的封闭落后村。该村村支部书记扎西倾批说:“以前村里没有通电、通水,村民生活极为不便,当国网公司来村里为我们架电杆、接电线时,村里的几个小混混晚上竟然偷偷把新接的电网剪断拿去卖掉,国网公司只有重新架线,接连发生了几次类似事件,建设环境不好,村民素质低,即便有项目建设也难以开展,真让人头疼。”
近年来,通过支部共建共创、软乡弱村整治,宣传教育活动和脱贫政策的大力宣传,群众思想观念有所改变,村民开始支持理解党委政府工作,村里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能主动配合,曾经的“阻工”现象没有了,部分村民还积极参与到投工投劳中去。发现村民有集体上访苗头,当地党委、政府马上派驻工作组,走村串户,与农民促膝谈心;召开座谈会,讲解党的政策、法律知识。乡党委、政府已在该村召开村民大会140多次,村民座谈会1500多次,讲课100多堂次,通过宣讲政策、化解矛盾,解开了村民心里的疙瘩。
村民杨利友因为种植大蒜挣到了钱,家里条件改善了,房子修起了,孩子也上了大学,成了村里勤劳致富的第一人,村民从他的变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主动找到乡党委政府,要求帮助购买大蒜种子,表示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好逸恶劳的年轻人在乡村干部的教育帮助下,练就了熟悉线路安装和检修、机器焊接等技能,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每年都会组织这批人到邻县或者西藏昌都、拉萨等地打工挣钱,有了稳定的收入。
雅德乡康古村从乱到治、群众从抵触变为接受,再到积极配合,可以看到这些变化的前提就是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主动参与是关键。运用多种手段,选用身边先进典型、致富能手现身说法着重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典型教育和正面宣传,唤起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出台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化补助政策,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管理,变“干部干群众看”为“群众干干部帮”。
提高技能是根本。以实现贫困群众“长期就业、稳定就业”为目标,按照培训内容有效实用、培训对象定岗到人、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的原则,举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能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培训班。同时设置公益性岗位,优先考虑贫困村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按照贫困村公益事业需要设立村医、幼儿教师、水管员、电管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解决当地贫困户和未就业学生临时灵活就业。
培育产业是方向。根据考察调研结果,因地制宜,利用农牧林等资源优势,盘活土地资源,以土地流转、“公司+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重点培育雪域俄色、蔬菜大棚、油菜基地、中藏药材、菌类、旅游业等带动力强的富民产业。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只要各级干部把握时机,乘势而上,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攻坚克难精神,坚持不懈,矢志不移,激发群众活力,拔穷根,换思想,奔小康,一步一脚印,实现全民脱贫共同奔向小康路的梦想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