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26日
本网讯 8月下旬,理塘县藏坝乡集体牧场50余头牦牛在短期精准育肥后进行出售,被村民们称为“牦牛银行”的藏青扎喇高原牦牛养殖合作社又将进一笔资金。
“作为理塘县第一个成立的合作社,实属不易。”藏坝乡党委书记健康深有体会地说。藏坝在藏语中意为集聚之地,但事实并非如此,藏坝乡全乡468户,其中252户已经搬迁到城里谋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地贫人穷,7个村有6个是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斗一打响,藏坝乡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决定建集体牧场,整乡推进该产业发展。
建集体牧场?亚中村民土登首先表示怀疑,九十年代也建过集体牧场,结果垮了。而且万一牛死了怎么办?集体牧场成立后会不会变成私人的?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做群众工作的“拦路虎”。
一家投一头牦牛成本不高,建明白账、给牦牛买保险……乡党委先后给村四职干部开了20多次会,召开5次群众大会,村民的思想疙瘩逐渐解开,93%的村民同意建集体牧场。
以“创新高原生态畜牧业”为目标,通过“公司+基地+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产业+支部”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牧畜入股、集体经营、按劳取酬、盈余分红”的股份制集体牧场经营机制。2016年4月,藏青扎喇高原牦牛养殖合作社成立。
集体牧场通过直接销售牦牛肉以及牦牛奶、酥油等奶制产品,每年收入可以达到8-9万元。2016年年底,合作社卖了46头牦牛、新生小牛116头,全乡468户每户实现分红493元,甲空村依靠集体牧场等收益实现整体脱贫,今后还将继续受益。
搬到县城找不到门路又回到乡上集体牧场放牛的信乃村民降央曲批2017年4月份领到了4万元工钱。他说:“现在村民们都认可这个‘牦牛银行’,投入的牛还在增长,分的红也已到手了,乡上的这个主意还真不错。”
合作社建设了冬季牧场,在冬季将牦牛集中圈养起来,同时在牛圈外保证每头牛有大概一亩地的活动空间,并建立了1000亩的饲草基地,以解决冬季的补饲问题以及预防春季到来时可能发生的雪灾造成的草料短缺问题。
为了规避育肥牦牛过程中的风险,合作社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市场销售,进行反季节牦牛育肥出栏,并聘请专家对饲养的牧民进行了牲畜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由技术人员指导和推广牦牛育肥技术,并且提供牦牛育肥所需的燕麦草、碘盐及玉米粉等。
“过去藏坝乡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地很多牧民家里只有两三头牦牛,但这些牦牛却将这些家庭的部分劳动力束缚起来,收益很低。现在集体牧场的出现让这些牧民能通过支付一定养殖费将他们的牦牛寄养在集体牧场里,解放了劳动力,让他们不仅能通过牦牛赚钱还能做其他工作创造更多收入。”副乡长益西降措说,牧民将自己家里的牦牛交给集体牧场进行管理,获取集体牧场丰富且固定的市场资源,集体牧场在帮助牧民销售牦牛过程中不收差价,牧民也可以将自己家里的牦牛以保底价出售给集体牧场,将牦牛所有权转给集体牧场直接获得收益。
牧场在给当地百姓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先进的运作模式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启发,让老百姓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合作社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养殖带动老百姓进行规模化养殖,老百姓通过学习合作社养殖方法学会了定期给牦牛检疫、育肥,避免过去常有的因传统养殖模式造成的损失。
“牦牛出栏周期长,一头牦牛往往需要5年以上才能出栏,分散养殖模式效益差,加上饲养的人工费用,利润非常低。而采取育肥模式,不仅能极大的减少人工费用,而且牦牛的出栏周期明显缩短,收益变得更加明显。”健康说。
2018年,合作社出栏牦牛55头,新生牦牛54头,畜产品效益约8万元,实现经济效益人均300元左右。2019年,预计可出栏牦牛100余头,解决贫困户就业20余人,养殖规模553头,养殖业已经成为藏坝乡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目前6个贫困村有4个村退出,剩余2个贫困村2019年正向脱贫目标迈进。
推进集体牧场建设,实现了牧民从家庭养殖到集中规模养殖方式的转变。建立标准化草场,推行半圈舍饲养,减少了草原载畜量,有效保护了草地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打通牦牛产品走出去和把游客引进来的路子,我们提出牧旅结合的发展思路,藏青林卡帐篷村、人工湖、彩虹滑道以及骑马、射箭等体验项目已基本建成。可以实现当一天牧人体验一天牧人生活梦想,亲身体验高原游牧文化和高原牧人生活。”健康充满信心地说。
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强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