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喜看得荣迎三变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26日

水利建设惠泽的曲雅贡乡因都坝区。

得荣县日龙乡到徐龙乡路段。

◎本网记者 谢臣仁/文 得荣宣传部/图

阳光灿烂,景色迷人。9月17日,得荣县斯闸乡卡龚村,一座钢架桥横跨定曲河,一条水泥路沿桥延伸,路的尽头,八座移民新居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美丽。

走进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户扎空家,只见小院内的花园里大丽菊开得正艳,菜畦里南瓜、白菜、黄瓜等蔬菜长得很好,一派生机。走进屋里,更是别有洞天:精心装修的客厅,崭新的藏式家具,55英寸的大电视;卧室却又是现代的陈设,舒适而温馨;厨房里,做饭用电,水到灶台……

“以往是没水吃、路不通、收入少;现在路通了、水来了、产业发展收入多了,贫困户的‘帽子’要摘了,日子过得好安逸!”说起生活变化,扎空感慨万千。

扎空家的变化正是得荣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吃水难、行路难、没产业”曾是得荣人民不愿面对的窘况,如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曾经渴于水,水比油贵;如今甜在水,水润心田。曾经困于路,行路艰难;如今达于路,大道通天。曾经穷于业,产业凋敝;如今富于业,“钱景”无限。

用水难变饮水甜

两山之间,一潭碧水,微风吹起,青波荡漾。这就是获得国家水利部“大禹奖”的茨巫水库。

容量219万立方米的茨巫水库是得荣县唯一的水库,灌溉茨巫乡和白松镇3000余亩土地。“没有茨巫水库时,庄稼长得不好;水库建好后,庄稼产量增了一半。”茨巫乡郎达村村民邓珠前后比较,喜形于色。

一个茨巫水库解了3000亩土地的“渴”,可全县40000余亩土地亟待“解渴”。

得荣境内有金沙江、定曲河、玛曲河、许曲河和岗曲河“一江四河”,年均总径流量52.28亿立方米。但得荣县全县山高谷窄,极高山、高山、半高山占土地总面积的99%,河谷平坝仅占1%左右,峡谷里的水很难被高山利用,辖区严重缺水,呈现出“山下水白流,山上土冒烟”的窘况。又由于当地年平均降水量为347.1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368.8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8倍,日照时间2097小时/年。因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得荣成为四川最干旱的县,被人称为“西南干旱中心”。由于严重缺水,得荣大部分山地靠天吃饭,撂荒地四处可见,一些村庄被迫整体搬迁。生产困于水、百姓穷于水,缺水问题成为影响得荣群众生活和制约得荣经济发展的瓶颈。

十年九旱,四季缺水。如何解决“靠水不能吃水”的难题?建立用油提灌站成本高、机器管护难,得荣县把目光瞄准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2014年,得荣县开始建设太阳能光伏提灌工程,至今已建成9座太阳能光伏提灌站,新增灌溉面积3181亩,改善灌溉面积5000亩,惠及基层群众650户3590人。

灿烂的阳光下,提灌而来的河水正从引水管道汩汩冒出,流进一个个蓄水池,再分流到一片片土地,让土地上青葱的庄稼如饮甘露。

这是9月18日,笔者在得荣县松麦镇扎顶村见到的生动一幕。该村62岁的村委会主任阿青说:“吃水用水一直是我们的闹心事。最严重的是1983年,遇到干旱,最耐旱的青杠树都干死完了,牲畜不敢喂养,人吃水都只有到几百米的山下去挑,一户一天要派一个人专门挑水。以往,我们种庄稼的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哪年老天爷给的雨水多,我们就多收点粮食;哪年老天爷一绝情,我们就颗粒无收。”说完以往的困境,阿青话锋一转,“不过,现在好了,县里建了太阳能光伏提灌站,以往做梦都没想到山下三四百米的水会‘爬’上山,彻底解决了我们用水难问题。”

得荣县水务局总工程师肖彬介绍,得荣县编制了《得荣县2017-2020年水利生态脱贫(太阳能光伏提灌)规划》,根据该规划,预计在2020年前,总投资1.56亿元,在得荣县建设56个太阳能光伏提灌站,总装机10628千瓦,新增、改善灌面2.05万亩。

太阳能提灌站改变了得荣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曲雅贡乡因都坝葡萄基地,只见喷灌“炫舞”、滴灌滴答,水正给720亩土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村民格绒曲批说:“有了水,再加上科学种植,现在农作物收成比以往增收一倍。”

村民在算“小账”,得荣县委书记雷建新在算着“大账”:得荣县人均荒山荒地超13亩。如果借助光伏水源工程灌溉,可恢复造林或种植经果林,让这些山地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哲学家说:一滴水见太阳;对于得荣群众来说,是一滴水得幸福;对于得荣县委、县政府来说,是一滴水见情怀。

“穷于水”变成“富于水”,这条“提水上山”的水利创新之举,为得荣县致富奔小康提供着不竭动力。

行路难变出行畅

“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全省最后一个、全国倒数第二个通公路的县,得荣县这个位于甘孜州最南端的县对于交通的重要性更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山高谷深处处陡、临江临崖步步险。得荣的地理环境制约着交通的发展。当历史的篇章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中国的改革发展如火如荼,畅通便捷的公路给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僻处甘孜州西南隅的得荣,交通落后,出行靠走,购物靠背,交通不畅,令人心酸。

交通一直是全县人民的“心头痛”。“说起得荣以往的交通,那是一把辛酸泪。” 56岁的得荣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扎西洛布被称为得荣交通建设的“活地图”,他1979年参加工作,半生都奋斗在交通战线。说起得荣以往的交通,他唏嘘不已:“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得荣没有一寸公路,全是山路,出行靠腿、购物靠背。我的老家在曲雅贡乡绒学村,那时到工作的县城要走一天的路,走得人两腿发软,回一次家‘伤’一次,由于路途太远回家少,父母都骂我们是不孝子。”

交通不便带来的“伤心事”不只是身体的疲乏,更是心灵的创伤。1983年,扎西洛布的邻居格达因为生病送县医院救治,家人抬着他走到半途就去世了。“在那个年代,得荣的路就是一条‘伤心路’。” 扎西洛布说。

1984年7月1日,是得荣历史上难忘的日子──162公里乡得(乡城县至得荣县)公路建成通车,得荣县内有了60公里公路,改写了得荣无公路的历史。事过35年,情景仍历历在目,扎西洛布说:“通车那天,很多人激动得流泪,大声喊着:‘我们有公路了!’那场景至今难忘。”

“随后,1987年修建了县城到子庚乡(现瓦卡镇)的二级路,各乡开始修建通乡泥石道路,2002年开始了通乡公路的提升工程,2006年开始通村公路建设,2013年开始道路硬化工程……”扎西洛布扳着指头梳理着得荣交通发展。

海拔最高处约5000米的德龚路以有着66道拐而被世人所知。“这条路完全建成花了2年时间,总路长24公里,66道拐连续蜿蜒向上,垂直高度约1500米,这是对山区建路工程质量的巨大挑战。”扎西洛布介绍,得荣立足发展和民生,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但得荣还是把它建成舒心路、放心路、安全路、风景路。

古道难行成过往,天路穿云入藏乡。于1984年始通公路的得荣,至目前全县境内已建公路总里程1518.2公里,其中:国道169.4公里,省道19.3公里,县道14公里,乡道253.5公里,村道1062公里,实现了通乡油路和通村水泥路G215线连接巴塘县和云南德钦县,境内全长119.1公里,G549连接乡城县境内62.3公里,S461连接乡城县和云南香格里拉市东旺乡,境内100%建制乡通油路、100%建制村通硬化路。

“公路通后,我回家由原来的走路走一天,变成如今的乘车只需要40分钟。”扎西洛布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而离县城最远的贡波乡,以往要走两天,脱贫攻坚修通公路后,现在只要两个小时。贡波乡木拥村村民彭措一家正在从车上搬运钢筋、水泥,他高兴地说:“以往交通不便,运东西成本高,萝卜都搬成了肉价钱。现在运费低了,我准备把原来的土坯房修成楼房。”

徐龙乡莫丁村是全县最后一个通路的村。村支部书记达瓦兴奋地说:“要得富,先修路。路修通了,我们就可以甩开膀子发展产业了。”

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总是歌。路通则一通百通,得荣交通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大跨越、大发展的火热景象。

挣钱少变收入丰

“今年葡萄结得好,我家葡萄能卖4万元。” 9月19日,得荣县瓦卡镇瓦卡村朱一向算着收入账,满面喜色。他说,“以前只知道田里能种青稞麦子,没想到种葡萄收入更多,而且想种葡萄县里还会免费提供种苗、肥料、葡萄支架、技术。这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旁的瓦卡村村支部书记扎西次仁告诉记者,瓦卡村有184户785人,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瓦卡村与得荣舞韵金沙生态酒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起了200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因酿酒葡萄生长3年后方可用来酿酒,今年3年期葡萄总产量预计能达到120吨,产值达96万元。如果全部投产,产值将达300万元,人均收入将近4000元。

一颗小葡萄带来大财富,一瓶葡萄酒做强大产业。得荣县素有“中国西部太阳谷”“情舞故乡”美誉。近年来,得荣立足县情实际和发展优势,围绕“农业跨越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工作主题,围绕“金沙江干热河谷葡萄酒产区”,整合各类产业资金、帮扶资金和涉农资金3620万元,在10个乡(镇)推广种植高原优质酿酒葡萄5260亩,总产量906吨,目前有4家酒庄及一家合作社,总效益超过9000万元,辐射带动农户近千户,挂果区农牧民人均年增收约500元,打造了具有得荣特色葡萄酒品牌“扎西尼玛龙”,远销全国各地,订单源源不断而来,“醉美得荣”声名远播。

在海拔3300米的白松镇夺松村,220亩藜麦花开正艳。得荣华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和金龙介绍,藜麦含有高蛋白,市场行情好。藜麦中品质最好的黑藜麦,只有在云南丽江和得荣能种得出来。藜麦2018年在得荣进行试种,亩产能达到320公斤,现在已经在得荣九个乡镇推广落地,种植推广1260亩。

“夺松村种植了200亩藜麦,得荣华鑫提供种子、化肥和农药,村民在藜麦基地打工100元一天,藜麦收割后以14元至16元的价格卖给华鑫公司,一亩可收入3000元。”白松镇党委书记春生介绍,夺松村有村民64户,每户有一人在藜麦基地务工1个月,收入3000元,再加上220亩藜麦每年能卖66万元,这样每户年收入达1.3万元。

夺松村村民格绒冲说:“以前只种点青稞、刨点土豆,一年四季没几个收入,更没机会打工挣钱。现在村里种植藜麦,我们学到了科学种植的致富技术,实现了家门口打工能挣钱,藜麦卖了还分红,收入比以前传统种植多了好几倍。”

得荣县确立“1256”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布局了沿江沿河建设1万亩酿酒葡萄基地、高山峡谷中部种植建设2万亩花椒基地、县城以北建设5万头藏香猪养殖基地、县城周边区域建设6000亩以树椒为主蔬菜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绿玉偶也,产业勃兴带来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富裕。

如今的得荣不再是“低头种地”,更是在“抬头看路”,通过点面结合,建设产业“长廊”,成“珠链”、作示范、生辐射,成效显著。

产业发展有势头,群众从业有奔头,得荣产业正逐步实现立体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效益化,成为产业发展 “大蓝筹”,走上良性发展的上升通道。

从以往的吃水难到现在吃水甜、从以往的行路难到现在的出行畅、从以往的难挣钱到现在的收入丰,得荣以建设水利设施为契机、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为突破、以发展富民产业为支撑,以路串联产业、以水“浇灌”产业,以产业致富人民,开辟脱贫增收新渠道,打通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向着小康社会豪情迈步。



  • 上一篇:九龙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国庆开馆
  • 下一篇:得荣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