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2月24日
歌舞庆升平。
欢歌劲舞。
香巴拉实景剧。
锅庄比赛。
红军长征纪念馆吸引众人。
乡村读报会。
◎乡城县融媒体中心 冯广 何才华 刘亦华 文/图
走进乡城县,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红色文化润泽干群历久弥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风生水起,乡村文化乐民惠民和谐社会……时代记录下乡城日新月异的变化、蒸蒸日上的发展,也记录下乡城崇文尚德、浓墨渲染的文化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事业,助力乡城发展,增强人民福祉,一个个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曲曲文化之歌余音绕梁、一道道文化风景靓丽夺目,文化乡城绽放雪域高原最美芳华,奏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乐章,留下满园春色。
春风化雨 红色文化铸魂励人
两名红军首长和一名僧人的雕塑,矗立在一座藏式房屋前。藏汉文的“乡城红军长征纪念馆”鲜红大字映入眼帘,门帘上绣着的萧克将军“红军长征到乡城,藏汉相处日相亲”的题词彰显着浓郁的红色本色。
11月25日,走进乡城县红军长征纪念馆,一张张照片布满历史烟云、一件件文物沉淀岁月沧桑、一份份资料书写艰辛难忘、一个个场景再现鱼水衷肠……生动还原红军长征途经乡城的情景,唤起对那段沧桑岁月的永久回忆,激起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
1936年5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六军团从云南中甸出发, 5月14日抵达乡城县城。红军到达县城时,乡城桑披寺派人迎接红军,并动员百姓卖给红军粮食、柴草,给予红军最大的支持。
红六军团在乡城休整了7天,纪律严明, “枪不响、鸡不鸣、狗不叫、麻雀也安宁”的故事,至今依然流传。
红六军团向桑披岭寺赠送了以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政治部主任张子意为名题写的“扶助番族、独立解放”的红色锦缎匾,抒写了一份“藏汉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篇章。
如今乡城红军长征纪念馆成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革命教育基地,让“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情谊永远传承发扬。
9月21日,乡城县四大班子在这里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旗帜猎猎,誓言铿锵,再一次回首那一段让人刻骨铭心、激人奋进的革命历史,向长眠在这里的革命先烈致以深深的敬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又一次激励乡城儿女豪迈奋进。
“要让红色基因融入乡城儿女血液,要让红色文化润泽乡城儿女心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乡城县委书记曹建奎话语坚定。
不忘初心,情怀不老。乡城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传承为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创建党性锤炼课堂,营造浓厚的主题教育氛围,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补钙,引导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品格,奋力推动主题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开展。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乡城人一直在身体力行。乡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多则介绍,乡城县除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外,还有红六军团指挥所旧址,还有安放200余名红军烈士灵魂的烈士陵园,乡城县充分发挥这些红色“圣地”的引领作用,开展红色教育,激发乡城儿女奋斗志、建设情。
11月26日,在乡城城关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扎西顿珠正在为同学们讲着红色故事。该校德育主任生呷介绍,红色教育成为该校“必修课”,每年开学第一课就是红色教育。据悉,乡城各中小学突出乡城红色素材,深入挖掘革命故事育人要素,主动融入课堂教学、日常教育活动之中,用革命故事、革命精神感染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乡城故事 。乡城红军长征纪念馆解说员拥色在最近三个月接待解说超过100场,来纪念馆开展活动的有机关单位、有学校、有企业、也有群众个体。她忙而快乐着。她说:“能把红军长征故事讲解给大家听,让大家知道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我觉得再累再忙都是值得的。“
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真情。乡城县通过重走长征路、诵读长征文学作品、唱响红色主题歌曲等多种方式,示范带动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爱国,就要爱得情真意切;传承,就该传得有声有色。乡城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成为乡城最靓丽的色彩。弘扬红色文化,高擎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凝聚起建设发展的磅礴力量,乡城县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坚定的信心阔步前进。
春色满园 传承创新比翼齐飞
山歌悠扬,笑声回响,层层青稞随风蹈浪,天际飘来情歌清亮,陌上摇曳舞姿翩翔……述说着人与自然的温情、纯美浪漫的爱情、呼之欲出的乡情。
这是乡城大型田园实景剧《梦中的香巴拉》留给人们美好的记忆。这场堪称国内首创的藏区田园实景剧惊艳亮相,一幅“最美生态藏乡田园夜曲”璀璨画卷点亮了香巴拉,敲开了白色净土的大门,填补了我州乃至全省藏乡田园文化驻场演出的空白。
掌心天堂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梦中的香巴拉》导演汪甲介绍,实景剧68亩的藏乡土地化身超视觉实景舞台,可就是这场“绝对康巴+极端梦幻”的视听盛宴却没有明星大腕,200余人参演演员全都为本地村民。汪甲说:“这些演员都是本色演出,他们自然而然呈现着香巴拉特色文化元素。”
藏房白、疯装美,千杵万捣声阵阵,绝美田园云追月。演员拉姆说:“实景剧就是乡城文化原生态的呈现,里面田园白藏房、桑披岭寺、‘疯装’这乡城三绝都有呈现,以鲜明的地方色彩在舞台展示了乡城丰厚的菩提文化,民俗民风,古老的婚俗以及悠久的农耕文化。”
拉姆说,大家都是本色出演,因为传统文化的血液已深入每个人的骨髓,对出演的演员和村民来说,实景剧就是把乡城的田园生活换了个地方,搬上了舞台。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乡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富矿”,乡城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一座古老的白藏房,金色的流光透过窗棂,照临在丰富的藏族和纳西族文物上,默默讲述着在乡城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民族融合的传奇故事。乡城藏纳文化博物馆,沧桑凝结,岁月悠然。
乡城藏纳文化博物馆负责人丹真告诉笔者,博物馆建在宗萨木府藏纳式古屋,这座古屋是本地传统建筑与云南纳西族建筑风格风格的融合,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藏纳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先辈们的智慧结晶,重现过去的生产生活图景。
丹真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和传承着藏纳文化。而在青德镇,有不少像丹真这样的人,洛绒多吉就是其中的一位。洛绒多吉是仲德村村民,他家一直保护着一颗千年的菩提树,也传承着千年的“菩提文化”。现在,乡城正在进行“乡城菩提”地标申报和“中国菩提之乡”申报,可谓一颗小菩提,铸就大文化。
有民间“作为”,更有政府“行为”。让文化遗产留得住、活起来、传下去,乡城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将在青德镇热宫村投资1400万,建设2000平方米的“乡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对乡城非物质文化技艺进行传承和保护,让乡城特色文化得以持续和发展。
曾经璀璨,今又流芳。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是乡城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思路。白藏房是乡城的“标志”,乡城以“田园白藏房、净土香巴拉”为“根基”, 创建田园藏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特色文化民宿,在青德镇打造庭院18户、打造民宿35户。这些民宿在保留了乡城白藏房的特有风味的基础上,增加了房屋内部及庭院的体验性和观赏度。
守正创新,气象万千。文化成为产业融合的“催化剂”, 成为脱贫攻坚的“帮扶手”, 乡城县进一步将唐卡、木雕、泥塑艺人技艺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唐卡、木雕、泥塑、金银器具等文创产品,为群众找到脱贫增收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如沐春风、如临秋水;风雨无阻、霜雪不改。打造文化大县,乡城形成多元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体系,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这块神奇土地上。
春潮涌动 多彩文化惠民乐民
文化的力量,对外彰显魅力,对内惠及民众。文化发展依靠谁?为了谁?在乡城,答案清晰。
11月24日,在香巴拉镇渔洼仲村,村民们歌舞翩翩,享受快乐时光。该村“农牧民星期天”正在火热进行。刚跳完锅庄的“文化管家”阿鲁战争告诉笔者,县里给村里配置了各种音响器材,还买了20套民族服装,村里农闲时节都要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这既保护了传统文化,也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走进尼斯镇则鲁村,最醒目的就是占地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拥有“七个一”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宽敞、大气,已成为全村人生活的一个中心。有了“阵地”,村民们组建了舞蹈队。每逢节假日、农牧民星期天、农牧民夜校,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这样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在乡城遍地开花。去年,在省州的关心支持下,乡城县整合资源,紧密结合脱贫攻坚,按照每村投入8万元的标准,因地制宜完成了24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配备办公桌椅117套、音响设备24套、电视机24台、5千瓦发电机24台,组建20人左右的村级群众文艺演出队伍24支,购买演出服装480套,购置90余万元的健身设备、村村响、图书等设施设备,着力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群众娱乐中心、先进文化传播中心、村民服务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打通文化惠民扶贫“最后一公里”。
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中,乡城组建工作专班,制定《乡城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明确时间表、任务图,把准导向、着眼传承、聚焦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让群众生活过得有味道、有意义。
古老智慧融入新的发展理念,乡村文化就有着强劲生命力。“笑宴”是乡城县特有的传统文化。青德镇白龚村中米是出了名的“笑宴大师”。他把脱贫攻坚政策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内容“付诸一笑”,通过诙谐幽默的乡土话语、说身边人、讲身边事,让村民成“主角”,在欢笑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增强意识、树立信念。
村民拥章和拉章因为田边地角发生邻里纠纷,中米一场“笑宴”让他们红脸变笑脸、对抗变和解,在说笑声中了解了政策、化解了矛盾,握手言和、和睦相处。
文化亲民情、接地气,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像和暖的春风,吹拂感化着身边人、身边事,也在改变着村风县貌。
发展文化富“脑袋”,智志“双扶”两相宜。在乡城县青麦乡无所村农家大院农家书屋,几个书柜摆满了书籍,书柜里有科学类、政策类、文史类、实用技术类、卫生健康类等几大类图书500多本。几个村民正在驻村第一书记的讲解下学习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文化“双扶”为脱贫攻坚“加力”,文化惠民为百姓幸福“加码”。“我们通过农家书屋不仅学会了技术,知道了政策,以往认为自己一个字不识没本事,也致不了富,现在觉得只要肯学肯干,我也能发家致富。”村民钟林说文化扶贫让他长了志气,对发展经济有了信心。
生活的火热与丰富,成就了文艺作品的丰饶与多彩。近年来,乡城文艺作品精彩纷呈。乡城县作家夏坝丁真表示,乡城文化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而弥足珍贵的素材。作家们有信心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文化是乡城的灵魂,是乡城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要进一步让乡城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文化精神强起来、文化产业兴起来、文化品牌亮起来,让乡城这方神奇的土地焕发出更加动人的文化魅力”。乡城县委书记曹建奎如是说。
乡城文化建设,一路求索、一路收获、一路高歌,文化底蕴深、文化氛围浓、文化创造强、文化渗透广的乡城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乡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正锁定宏伟目标,扬起风帆,破浪前行。
采访手记
到过乡城的人,总会迷醉于那清脆悠扬的歌声里;到过乡城的人,还会沉浸在绝美田园曼妙多变的舞姿中。
乡城,正在下一盘文化“大棋”;乡城,正在演一出文化“大戏”—— 一项项大手笔投入,一桩桩大实事落地,夯实文化大阵地、推动文化大繁荣、提升文化大内涵、实现文化大覆盖。
党政搭台、群众主唱、上下联动、干群参与,乡城人投身文化建设,也尽情地品味着优秀文化带来的欢乐与祥和,文化惠民的累累果实正提升着乡城干群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植根沃土,硕果累累盈枝头;强化服务,文化惠民增福祉;多轮驱动,发展路上添秀色,在乡城,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建设成为超强“硬核”,体现“刚健有为”,为乡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