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乡城“三轮”同驱夯民生基础

《甘孜日报》    2014年03月24日

    
    地处绵延大山深处总人口三万余人的乡城县,在这片曾经极度贫穷的土地上,历届决策者根据藏区特点,紧扣发展脉搏,在摸索中优先发展教育,致力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推动大众文化繁荣发展,三措并举的强势推进使高原小县焕发无限生机,坚实的教育基础,有力的卫生保障,日益彰显的文化感召力让乡城这方水土民心凝聚,发展蒸蒸日上,坚实的发展基础让劣势转为优势,思稳定、谋发展、求跨越成为这方和谐乐土的最美旋律。青山翠谷间、农田溪河畔发展热潮涌动,发展的高速度、产业的高投入、维稳的高目标,群众的高热情,使乡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发展潜力正在释放,厚积薄发的后发优势日益凸现,乡城正走上一条软实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大手笔抓投入精细化抓管理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忆往昔残影留校园,看今朝旧貌换新颜。在乡城县一座座现代化的崭新校园里国旗飘扬,环境优雅,书香浓郁,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浓浓书香味。怀揣梦想的农家孩子坐在大城市也难以企及的漂亮校舍里迈向人生新的起点。如沐春风的乡城教育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源泉和坚实的民生基础。
    端平教育发展一碗水,城乡共享公平教育。针对“校点多,规模小,资源分散,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乡城县提出把发展教育,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上升到打造全县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高度来加以推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民族地区寄宿制办学路子的乡城县,于2009年开始启动集中办学,办有规模、上档次学校的战役,循序渐进撤并23所规模小、条件差的村级小学,整合师资和设备,将适龄儿童集中到片区寄宿制学校就读,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孩子享受公平教育,边远的农村娃和城里学生享受同等教育。将各乡中心校撤并后留下的1至3年级办成乡级“精品学校”,把闲置教育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办优质教育。短短几年时间里,乡城县先后投入1.22亿元,新建2所片区寄宿制学校,改扩建9所学校,将原35个学校调整为17个校点。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7所,其中县中学1所,“6+3”学校3所,“3+3”学校13所;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为各学校添置了教学仪器、音体美和电教器材等设施设备,确保了中小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和活动室设施齐全。如今,近5000名小学4至6年级学生在最好的环境,最好的师资,最好的设施设备和最好的管理下享受全县最好的教育。
在家长开放日里,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吃饭和睡觉,感受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辛勤教育和细微管理;每所学校都设有免费的家长接待室,便于家长来校探望孩子;每栋楼室都配有由老师担任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和交学生学会独立;每所学校设有“亲情电话”,学生想家的时候能随时与家长沟通;专用校车每天接送幼儿上学放学;即使是偏远的小学低年级段的乡镇,教育部门也会通过配送机制,按时为学生送去蔬菜和粮油。在有多媒体教学区、现代化生活区,还有健身室、图书馆以及校园文化浓郁的学校里,每个学生都集中精力抓学习,在充满亲情校园里学习成长。
   乡城把教育发展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注重寄宿制办学与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农牧民减负增收和完善公共服务相结合,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过去宁愿交罚款也不送子女入学,或请人代读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出现了学校学生爆满,不到法定学龄期的儿童提前入学的“罕见”情况,实现了“要我读书到我要读书”的根本性转变。
   改善医疗条件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源,乡城县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以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政府投入,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达78个,11个乡卫生院开设藏医门诊室,乡镇藏医实现100%覆盖,建设15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投资3300万元建设十二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城乡居民病有所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持续改善的医疗条件打下了坚实稳定的民生基础。
   健全以村为基础,乡卫生院为枢纽,县医院急救中心为龙头的急救体系,建立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做好孕产妇常规管理,对高危孕产妇实行动态管理,在全州率先实现孕产妇住院分娩全额报销,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现零费用,建立和完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症急救中心建设。从2012年开始,凡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县保健院在产房探视时赠送产妇鸡蛋和婴儿背带。通过多种举措,全县住院分娩率显著提升,实现连续6年无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健全的体系,有效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
完成县医院门诊和住院医技楼建设,配备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与此同时,不断规范医院的各项业务工作,提高医院医疗救治、医护管理质量,坚实的软硬件基础极大改善了医院的就医环境与诊治水平。乡镇卫生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龙头,以常见病、慢性病防治为重点,变坐诊为巡诊,主动上门服务,开展常见病检查和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基层医务人员成为百姓健康守门人。
   自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政府每年为每名农牧民配套参合资金并逐年递增,筹措资金帮助五保户、特困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 全县参合率达100%,患者除诊疗项目明确规定不予报销的内容及与疾病无关项目外,补偿不分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范围,降低补偿起付线,提高补偿标准,对定点医疗机构确诊重大疾病的实施二次补偿,实现应报尽报,让群众有病能得到及时诊治。
   开展免费筛查治疗包虫病病人,为全县群众建立完善的电子健康档案,不定期开展固定或流动的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全县城乡居民健康知识普遍提高,构筑起又一道健康防线。将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落实到基层,让百姓“看病难”变成“看病易”,“看病贵”变成合理负担。从2010年起,全县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药品零差率销售,建立“基本药物采购资金专户”,在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实施“药品阳光采购”,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优质、安全、有效的放心药品,至今年,实现基本药物让利群众近50万元,此举让广大群众得到真正实惠。
   注重城乡互动引导大众参与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民众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供给和服务程度,乡城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有效的措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努力营造文化百花盛开、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用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凝聚全县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基础。
   推行大型活动与普及性活动相结合,高雅艺术与民间艺术相结合,每年举办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民族风味浓郁,群众参与度高的农民艺术节,新春晚会和各种节庆文化活动,为城乡居民搭建展示才能、感恩时代、讴歌生活的表演平台。春节和藏历新年各乡村百姓都自编歌舞、小品,喜说身边事,传唱民族歌舞来赞颂新生活,感恩共产党。群众的这种表达方式催生了本来就文化基础较好的农村文化内生力,使单一的基层文化不断繁荣,发挥出了文化软实力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县财政每年春节为    各乡村拨付2000至5000元文化活动经费,为繁荣乡村文化提供财力支持。
   各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配备兼职管理员,建设农村电影放映点6个,乡村文体活动广场20个,让村民休闲娱乐有去处。加之对乡城特有的“农民星期天”进行引导规范后在全县进行普及,农民在自创的星期天休闲时间里,其乐融融的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请专家讲授农技知识、村民拉家常话发展,使淳朴的农牧民变得更为友善,奠定了和谐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以农村为重点,每年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派文化局工作人员到乡村开展传、帮、带,扩大文化辐射和影响力,用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又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是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如今乡城县群众文化越来越兴旺,机关退休老干部、农村自发组织的艺术团体发挥“领军”作用。每当夜幕降临时,县城区各广场现代广场舞,传统锅庄舞成为城市的一道新景观,城市居民、郊区农民、过往游客参与其中,在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和谐。
   乡城是红军走过的地方,75年前物资缺乏人员疲惫的红军,在乡城休整期间得到各族同胞的支持,使他们渡过最后一个难关,胜利完成长征,乡城僧众支援红军,红军帮助百姓的动人故事传唱至今,“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情谊影响深远。乡城县对革命先辈用鲜血与生命铸造的红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于2013年建成藏区一流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通过文物展示再现红军途径乡城时与群众的深情厚意,城乡居民在对难忘岁月的追忆中,接受着红色文化的洗礼教育,传承着红色薪火精神,并成乡城人民不断获取前进力量的源泉和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 何才华 文/图)
 
 
  • 上一篇:色达:“12431”让纪检工作落地生根
  • 下一篇:城市“美容师”仁青志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