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7月01日
◎本网记者 丁瑶 整理
燃姑乡,一个曾被“穷”字“附身”的乡镇,作为德格县最偏远、最贫困、自然环境最恶劣的乡镇,多少年来贫困的帽子一直压得燃姑乡喘不过气。如今,草原上牛马成群,藏房内欢声笑语,教室里书声琅琅。正在放牧的村民青措说:“第一书记不仅治好了我们的病,也治好了我们的村。”
扎西三郎既是燃姑乡卫生院院长,也是夺巴村第一书记,他说,千百年来,藏区农牧民妇女分娩经常在家中、帐篷里,甚至是室外,既不卫生又不安全,难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乏妇产科专业人员,他所在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不得不胆大加心细,边学边做接生工作。“无论下雨还是下雪,无论深夜还是凌晨,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算是走路都要急着赶过来帮群众接生,甚至连口热乎的茶都顾不上喝。”村民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
作为医务工作者,把“守护健康”作为天职。十多年来,燃姑乡卫生院成功接生了283名新生儿,百分之百确保了母子平安。
在燃姑乡,包虫病长期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病率曾经高达10.3%。为战胜病魔,乡卫生院为全乡226名包虫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每个月坚持到每一户家中开展卫生知识宣传,15年来从未间断,入户达4万余次,发放宣传手册1.5万余份,该乡包虫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肝巨型包虫病患者呷塔被病魔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时候,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不懈对呷塔进行检查治疗和心理疏导,还为他捐款捐物,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呷塔感动地说:“如果不是乡医院医生们的精心治疗,我既活不下去,也不想活下去,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扎西三郎在回顾夺巴村的脱贫“摘帽”历程时说,夺巴村“两委”班子确立了精准脱贫奔康、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打造美丽新村的发展目标,从强班子带队伍入手,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带领村“两委”班子以“强化村级组织建设为基础、精准扶贫为抓手、四项基础制度为保障”的工作思路,全村水、电、路、网络、有线电视等实现了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利用“农牧民夜校”开设缝纫机使用、摩托车维修、畜牧及种植业技能培训等课程,举办各类技能培训68场次,群众造血能力明显提升,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收入更加多元、更可持续,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2100元增长到如今的4600元,2019年,该村55户192人如期全部脱贫。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3年来,夺巴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宣传,群众的观念变了、思想活了,再也没有家长认为“读书不如放牛”,如今,该村适龄儿童全部入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