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德格县温拖乡调整产业结构走笔

《甘孜日报》    2014年04月08日

■ 本报记者 阿连 格桑土登 扎西 陈斌

3月23日,本报“走转改”采访小分队来到德格县温拖乡采访,到达温拖乡已临近晚上8点钟了,寒风刺骨,天空飘起了大雪。乡上除5位驻村干部外,其余乡干都驻守在各个村级驻点,没有住在乡上,因此,乡政府显得有些空寂。不巧的是正赶上停电,大家只好围坐在火炉旁摆起了龙门阵。

温拖乡距县城234公里,属半农半牧业乡,辖7个村委会,粮食播种面积1.41万亩,主产青稞、小麦、豌豆。

“通过这几年的调研发现,温拖乡虽然地大,每家都有几十亩地,但青稞产量不高,一亩地也就300来斤,农牧民的收入主要靠挖虫草,许多家庭闲置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土地利用率不到20%,这就严重影响到了农牧民的收成,我们乡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从康郎村赶来的乡党委副书记刘小海介绍说。

怎样充分利用好现有土地,让老百姓增收成了乡党委、政府面临的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唯一的办法只能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入手,乡党委、政府召集村两委及相关人员进行多次讨论协商,大家提出要结合两年来对实验基地与周边县对大棚蔬菜种植的实际,建立以大棚蔬菜为基地的支柱产业。

“建立以大棚蔬菜为基地的支柱产业,这是群众的要求,要让老百姓增收致富,我们就要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条件。”刘小海说,乡上通过思想引导、大胆探索、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建设以大棚蔬菜为基地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成“支部+公司+农户”的“三赢”(即:支部赢民心、群众赢财富、公司赢发展)发展模式,把产业发展纳入村委会考评、支部“共建共创”目标责任内容;定期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外地学习参观,让他们切实体会种植大棚蔬菜是群众致富的好途径、好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对大棚示范户进行适当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通过向州、县结对帮扶部门争取一点、政府投入一点、自己创造一点的“三点式”投入模式,为建立“支部+公司+农户”简易实用大棚蔬菜基地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等,加大对各种适用本乡种植技能远程教育课件的下载量、学习数,加强对村“三职干部”、“9+3”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的培训力度,力争用1-3年时间,使青壮年成为种植蔬菜技能高手;通过对外县产业发展的学习、取经,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高原蔬菜产业链发展项目。

要让农民都来种植大棚蔬菜,根本的办法就是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要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就要有说服力的依据,就是要让农民眼见为实。于是,乡党委、政府决定首先从乡上和村驻点开始试种,从邻县道孚县请来了外地的种植蔬菜的技术人员开始试种,目前已成功试种出了大蒜、大小白菜、卷心菜、莴苣等蔬菜。

乡干部四郎贡布说:“我们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向老百姓宣传通过在本地建设大棚蔬菜基地实现增收致富的思路,还让他们到乡上和驻村点实地参观,让群众亲眼看到种植蔬菜的好处,让他们有试一下的想法”。

刘小海也兴致勃勃地说:“现在大棚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正在推进当中,我们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当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本乡及邻乡缺少蔬菜的问题,而且可以把销路扩大到周边的几个县,解决销路问题。只要上下齐心协力,温拖乡的产业转型是可以实现的,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梦想是有希望实现的。”

产业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增收致富的梦想已经启航,相信通过温拖乡党委政府的精心准备,科学实施下,该乡能够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尽早造福于民。

  • 上一篇:我州各地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
  • 下一篇:康定民营经济再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