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细处入手解民忧

《甘孜日报》    2014年04月10日


扎科乡竹美村村干部与村民聊天。

 
 甘孜县扎科乡创新干部管理新模式,在该乡党委书记土尼的带领下,推出 “七七一五”工作法,乡干部们深入到各村了解民意,从细处入手解民忧,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扎科乡的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干群关系和睦融洽,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社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改善基础条件谋增收
  在下村的过程中乡干部了解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特别是住房条件很差,虽然这里有路、有水、有石头,具备修房子的条件,但是这里的老百姓却无修房意识。针对这一情况,乡党委政府为了便于基础设施等资源能够得到有机整合,把原有的54个自然村整合成33个自然村,通过县上给予的特殊政策,对贫困搬迁户每户补助45000元,一般搬迁户补助20000元,扩建户补助15000元,简装户补助10000元,来调动老百姓的修房积极性。近些年来,当地修、扩建的房屋达到了450户,兑现了1000多万补助资金,切实解决了老百姓住房难的问题。
  土尼说:“有一次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一家特别穷,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生计都困难,究其贫困原因,原来是门口放着两辆报废车所致。这都缘于当地老百姓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有钱不会计划,没用到实处。”
  扎科乡是典型的半农半牧乡,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老百姓种地、养牛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现象,乡党委政府在查依、俄拉、竹美三个村建立了良种种植基地,近两年发放种子2万公斤、有机肥0.5万公斤、复合肥6.5万公斤。随着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越来越多,每家每户一年能够领到手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补偿等各种补贴资金达到了1万多元。乡党委政府召开大会,宣传政策,说明这些到底是什么钱,为什么要给这些钱,拿到钱后怎么用,并要求每家每户必须买一头犏奶牛或牦奶牛发展畜牧业。通过这些措施,老百姓的种养积极性得到提高,小牧场由原来的50多户增加到了82户。扎科乡的副业收入是挖虫草、贝母,捡獐子菌,但是村民们认为捡菌子会杀死很多虫子,所以不愿去捡。乡干部们无奈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老百姓们带到实地让他们看到刚长出来的菌子是没有虫的,可以捡,通过循循善导改变村民们的想法。扎科乡会木工手艺的有10人,乡党委政府和县人事局取得联系,请来建筑技术人员,在村民活动中心举办了木工培训班,并让学员现场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在,全乡木工达到了30人。
  “目前我们正在大力推广康青7号青稞良种,扩大畜牧生产,拓展副业渠道,争取让老百姓早日步入增收致富的轨道。”土尼道出了他的产业发展思路。
土尼说:“除较远的村一个月只能去两三次外,较近的村子每天都要下去,这样可以了解许多社情民意。对收集到的群众诉求我们能够解决的就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向县上汇报,一时解决不了的,耐心地向老百姓解释,将一些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老百姓们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我们与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近了。”

  重民生联系实际办实事
  土尼刚来扎科乡时,扎科小学只有20多名学生。通过对每家每户进行不厌其烦的走访、劝解教育,并对学校加强管理后,如今,扎科小学已有198名学生,加上在其他地方读书的学生,全乡入学率达到了98%,有些条件较好的家庭还将子女送到县上读书。近两年,乡里有3人先后参加了工作。土尼还告诉记者,乡里新建幼儿园的地基不够,需要征用部分村民的土地,得知这一情况后,村民们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全乡有20名孤儿,其中3人无抚养人和监护人,乡党委政府与红十字协会联系把3名孤儿送到成都读书,还把他们的孤儿救助金和爱心人士捐助的所有资金共计11.6万元存起来供他们以后读大学用。此外,全乡有25名五保户,无人赡养的有3名,均由乡上照看,其中一人刚去世,乡上捐凑2千元为他办理了后事。还有一位是对革命工作做出过贡献的退伍军人,原三老干部,现已双目失明,乡上给予了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全乡有桑珠寺和扎邛寺两座寺庙,以前因思想上某些疙瘩解不开,僧人们不愿意领取政府救济、不配合乡党委政府的工作。后来通过开展同心同向活动,乡干部主动沟通,经常走访交流,和僧人们交朋友,积极向县上争取项目,为两座寺庙完成了五通工程,争取寺院扩建资金30万元;对贫困僧人给予了衣食方面的帮助。僧人们十分高兴,对乡党委政府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彼此信任的桥梁搭起来了。(记者 格桑土登 扎西 陈斌 文/图)
  • 上一篇:石渠:干部进村入户找“良方”
  • 下一篇:德格为扶贫资金管理套上“安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