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前来镇政府办事的群众少了!”白玉县建设镇党委书记泽仁心直口快地向记者道出了他的真实感受。
“如今,进村入户的村干部多起来了!”身为亚通村支书的泽仁扎西还有个特殊身份——“村群众工作站站长”,刚刚骑摩托车进城帮村民办事归来的他不无感慨地说道。
镇政府与村、群众与干部的一“少”、一“多”,正是白玉县群众工作站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带来的崭新气象。
4月9日下午5时许,记者走进建设镇群众工作站。来自麻通村的村民友珍正在向工作人员咨询民政医疗救助事宜。工作人员加珍一面耐心地向她解答申请办理的程序,一面热情地帮她填写民政医疗救助申请和审批表。12分钟过去,友珍满心喜悦地走出了群众工作站。
正在现场跟班的镇党委副书记徐伟告诉记者:“建设镇群众工作站是白玉县最早成立的,如何升级便民利民服务?如何因地制宜促农增收?如何抓好综治管理保一方平安?在开展群众工作全覆盖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完善提升村群众工作站服务能力为抓手,充分发挥镇‘四中心’(综合维稳工作中心、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职能作用,设立咨询、计划生育、民政、司法、残疾人事务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等窗口,按照‘便民、规范、廉洁、优质’的服务宗旨和‘进一个大门办好,按承诺时限办结’的工作原则,实行‘窗口式’办公服务承诺制度。申请人申办的社会事务服务事项由‘窗口’受理后,按规定时限核发证明、批件、实行集中受理、集中发件;当日值班员要将各个服务窗口的工作情况按照已完成项目、正在办理项目、待办理项目”须一式两份的填写在工作日报表上。规范、便捷、热情、高效的服务,有效地畅通了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
自2012年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开展以来,白玉县将服务群众关口下移,在全县158个村(社区)建立群众工作站。由村支书、主任担任正副站长,村宣传员、统战宗教员、维稳综治员、草补员、计生专干、林业员等负责人为成员,为村民直接提供服务。凭借这一载体,白玉县通过创新实施“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窗口化”办结等制度,不仅丰富了群众工作站内涵,而且打造出了服务群众“升级版”。
“全程代理”,即通过在村(社区)设立的群众工作站,收集老百姓的待办事项,再由工作点负责人统一带到镇便民利民中心“一站式”办理,最后将办理结果反馈给群众并建立办结档案。现年70岁的达科村村民正切,因自己不会使用银行卡取钱,每次到县城银行取钱都是由驻村干部或村干部代劳。老人感慨地说:“我们以前常说‘养儿防老’,其实,现在的乡村干部就跟自己的亲人一样,经常到家里来看我,大小事情都帮我,就连取钱的事也不用我操心。毛主席时代的干部又回来了,他们确实太辛苦、太贴心了!”
“群众办事足不出村甚至可以足不出门。”徐伟告诉记者,“为提升村群众工作点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镇上实行村干部轮流到群众工作站座班的办法,让他们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既便于向群众作宣传解释工作,更便于帮助群众办事情。现在,只要是无需本人签字的事项,村民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群众工作点的干部就可‘全包干’,有的村民甚至连银行卡都交由村干部代为保管”。
群众利益无小事,其实群众最大的诉求就是盼望自家的“腰包”尽快鼓起来。
“百姓百姓,百人百姓;群众想法很多,关键是要注重引导。”金沙乡八吉村支书、群众工作站站长四郎泽仁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村民要致富奔小康,最关键的是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建好特色产业基地,真正为老百姓找到致富门路。”
去年,八吉村在成都市武侯区的帮扶下,成功打造出了紫皮马铃薯种植基地。全村36户村民在援藏干部人才和县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在自己的承包地里试种了将近200亩紫皮马铃薯。种惯了冬小麦、洋竽等传统品种的村民们既担心试种能否成功,更担心成片种植后能否有销路。令村民万万没想到的是,紫皮马铃薯收获时节,县乡干部不仅主动帮村民跑推销、找市场,而且在短短两周之内就将1万多公斤紫皮马铃薯变成了现钞。平均亩产3500斤以及每斤3元的批发价格和四、五元的市场零售价格,让村民尝到了种植的甜头。当初拒绝种植的村民后悔不已,附近乡村的群众更是羡慕得要命。
4月10日上午,记者在金沙乡八吉村采访时,四郎泽仁激动地说:“紫皮马铃薯简直就是金蛋蛋!去年,我家光是卖马铃薯的收入就有将近6万元,不少村民的收入比我还要多。这些天,附近乡村的群众纷纷跑到我们村来买种子、学技术。我们村虽然只有360亩耕地,但昨天200多名干部群众就播种完成了整整280亩,人均种植面积超过了1.5亩。如果按照去年的产量与价格测算,今年全村马铃薯产值有望突破300万元,人均纯收入肯定不下1.5万元。”
采访中,四郎泽仁告诉记者:“村民们虽然走上了致富路,但大家清楚地知道,致富是怎么得来的。因此,村民们非常懂得感恩,并建起了县上第一个‘爱国守法感恩团结’教育基地。现在当干部确实很辛苦,村民有事,我们就得跑腿。尽管每天起早摸黑忙个不停,但看到村民们的满意和满足,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本报记者 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