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永红 文/图)5月4日中午时分,泸定县冷碛镇和平村农民郭建强正在地里精心“护理”着栽下才20多天的核桃苗,但见一株株长出了嫩芽的“宝贝”,他激动地对记者说:“你看,这些苗子粗壮均匀,每株价钱才11.5元。一旦挂果,我这三亩二分地,收入恐怕上两万!”
距冷碛镇7公里的和平村,属于高半山村落,全村126户480人,主要农作物是玉米。种玉米产量虽高,但除了种子、化肥等成本支出,每亩地的纯收入顶多500元。近年来,随着牛背山旅游业的兴起,特别是砖瓦厂、养猪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村民们虽足不出村就能挣钱,但如何让肥沃的土地“生金长银”却一直是困扰村民圆“小康梦”的现实难题。
采访中,村支书朱国福告诉记者:“今年和平和梅子坪村都纳入了州、县扶贫项目,当村民们得知要在两村各建500亩核桃基地时,大家非常激动;可几天之后,便有消息说,‘政府统一采购苗木的期限过了’,村民们都很‘郁闷’。没想到,镇上在征求两村干部的意见后,当即决定由镇纪委书记刘俊率两村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自主采购团,前往广元、安岳和简阳考察谈判,并最终与简阳苗圃场签定了合同。”说话间,朱国福随手向记者展示了合同复印件。《合同》不仅对核桃苗的品种、苗高和地径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而且‘苛刻’地将20%的金额作为质量保证金。3年合同期满后,如果果质和产量等达不到合同规定时,20%的尾款将不予支付。
“闻讯每株树苗的价格比人家整整少了三块五时,村民们对自主采购带来的实惠赞不绝口;当44300米的水管需要填埋到每一个地块时,村民们起早摸黑、干劲十足;当树苗运进村后,村民们牵着绳子挖坑、拿起尺子计量、小心翼翼栽植,那种细致程度,跟照料孩子没啥两样;……短短15天时间,2.7万株优质核桃苗不仅保质保量地栽植在了全村540亩套种地里,而且存活率达95%以上。”采访中,县委农办主任万俊蓉感慨地对记者说。
朱国福紧急补充道:“我们明天就组织村民对死去的树苗进行补植,只有栽得活、长得好、管理善、见成效,我们的核桃基地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摇钱树’。”
说起村民自建的好处,州扶贫移民局长周道君可谓是一语中的:“创新扶贫项目建管体制,就是要大力推行村民自建,变‘代民做主’为‘让民做主’,着力构建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和政府监管服务的建管机制,确保项目实实在在、资金明明白白、干部干干净净和群众高高兴兴。”
编后语
农村集体所有制下的公共建设,直接贴近百姓,在所有制形式、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建设方式、工程性质、维护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性。我州扶贫移民部门在加力深化群众工作和扎实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推行的村民自建机制,就是要让政府从民事官办中解脱出来,真正让农牧区公共建设由农牧民自己当家作主。
我州现行农牧区公共建设管理体制,项目建设由政府主管部门包办代建,项目申报、审批等前期工作,全过程在政府部门内部运作,设置的项目决策程序没有农牧民参与环节,难以体现民意。相对于政府部门包办代建,村民自建体制可谓优点多多:杜绝了跑项目、争投资的现象,投资直接核准到村,网上向社会公示,单项工程明细账村内公示,让管理在阳光下运行;村民自建减少了政府包揽代建中许多不必要的程序,缩短了建设工期,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村民在自建过程中还能获得一定的劳务报酬。
民事民办、民事民治是历史的必然。泸定县在推行村民自建机制上,走出了一条改革农牧区公共建设投资管理体制的新路子,产生了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改革我州农牧区公共建设投资监管体制,切实出台适用我州农牧区公共建设的投资管理办法,着力构建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和政府监管服务以及公共建设全过程公开的建管机制,真正让我州农牧区公共项目建设实实在在、资金明明白白、干部干干净净和群众高高兴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