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 2014年05月13日
暮春时节,当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到达泸定县泸桥镇环环村时,太阳正从云层里喷薄而出。成片的保温膜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更显得满山的菜蔬果木生机勃勃。环环村支部书记姚在文等一班村两委干部从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村级活动室中迎出,一边热情地招呼着,一边在笔者的询问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村里的情况。
“20年前,由于地处高半山,环环村还是全县的落后村,道路不通是制约全村发展的重要瓶颈。那时无法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模式,村民们辛苦了一整年的收成还无法满足自家的生活需要,即使在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的春节期间,他们仍无法得到片刻休息,如果不上山砍些柴禾背到城里去卖,连基本的年货都无法购置。”
“由于道路不通,从城里到村上全靠步行,一来一回便要一整天时间。尽管村里办了学校,但聘请的教师常常因为来往不便,且村里条件不好,望而却步,来到这里的教师也困各种理由走掉了。思想上的贫乏,成为这里发展最大的制约,那几年这里村里人常常因为地边纠纷而大打出手,小偷小摸的行为更是习以为常,这里不仅是全县最贫穷的村,在治安上更是全县有名的落后村。”
说到这里,姚书记脸上露出不堪回首的苦涩。看着眼前整洁的村貌与来来往往和蔼可亲的村民,笔者很难将过去的景象与眼前看到的这一切联系到一起。
“在县委、政府的关心下,依托镇党委、政府的扶持,1990年村里组织全体村民投工投劳,花了4年时间修通了土路,村里有了电、自来水也安到了每家每户,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这里的情况才慢慢好转起来。同时,依靠县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帮扶,村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开始实施错季节耕种及全地膜覆盖,建成占地987亩的高产玉米示范基地,并带动养殖业发展,逐步提高经济收入,现在全村共有123户,487人,人均年收入已达到了6000多元。”姚书记指着山坡上那一片片玉米地,笑着介绍。“近年来,随着全县开展群众路线和‘三项建设’活动,县上的领导、干部经常到村里来给我们讲解政策法规、宣传新的发展思路为我们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村民之间的纠纷摩擦少了,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也少了,村里的风貌焕然一新。”
“以前不知道什么叫错季节种植,不知道怎么利用好自家的土地资源,总是抱怨土里长不出好的粮食,但自从县上相关部门传授了好的经验,才晓得是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现在单单靠我家那6份地的芹菜,一季的产量用三轮车拉到城里去就能够卖到1.5万元!”在一旁的村文书李新伟喜不自禁地接过话头,“现在大家都在一心发展,哪还有时间和心思去吵架哦,等芹菜收完了,再种些其他蔬菜,等到下半年又是一轮丰收!”说起来发展,姚书记信心满满。
“我们现在的规划是,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依托高产玉米示范基地,以‘三治’促‘三百’,力争到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不低于2.6万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打造美丽富裕和谐幸福的泸定后花园。”当笔者问及村上今后的发展计划,姚书记不假思索地回答,显然已是成竹在胸。看着笔者有些疑惑的样子,姚书记说道:“或许你以为这是在做梦,但全国有中国梦,我们村里也有我们村里的梦想,如果梦都不敢梦,又怎么谈发展?”姚书记逐一解释道:“‘三治’就是科技兴村、勤劳富村、法制理村,‘三百’就是建成300亩甜樱桃园区、300亩红富士苹果园区和300亩枇杷园区。这些都是产量高,且近年来经济效益很大的农作物,一旦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的未来就不是梦了!”
如今的环环村,早已没有了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开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袁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