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德格 量身定做两张产业名片

《甘孜日报》    2014年06月12日

  ■ 李秋怡 刘莉 唐泽文
  5月11日,“援藏纪行”采访队伍B线小分队踏上前往德格县的路程。
  翻越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是康定到德格的必经之路。我们的车辆刚进山,雨点便密集地打下来,再向上攀,冷风夹杂着大块雪花狂舞而来。路只有车身宽,一边是万丈深渊,另一边是积雪的山体,根本不敢往下看。
  两年前,成都高新区、新都区的援藏队伍第一次到德格,这座山就先给了全体援藏队员一个“下马威”。他们行至此处,雨雪交加,车辆故障,大家不得不在风雪中下车徒步。对德格来说,这支队伍带来的不仅是援建资金和项目,更有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对援建人员来说,他们也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成长,收获了一颗包容的心。
  确认被派到德格援藏后,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办主任张学文第一次从地图上找到了这个位于四川、西藏和青海三省(自治区)交界的地方。
  5天里有3天没电,水、电、网大多时候“三缺一”……德格并非“一穷二白”,相反资源非常丰富。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南派藏医药发祥于此……工作队反复分析调研后,决定为德格“量身定做”两张名片,即文化旅游与中藏医药。
  他们帮助当地完成了3个旅游集镇的发展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德格县山地文化旅游规划。投入2300万元援建“德格印经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打造“康巴文化古城”和格萨尔展览馆,引入一家企业制作了集虚拟旅游和远程营销为一体的网站。
  德格曾经有过种植玉隆大黄的历史。在德格县更庆镇五一桥村,65岁的旦珠大爷屋后种的不是藏区常见的青稞,而是藏药材大黄。“种青稞一亩地一年收入四五百元,种大黄能有4000多。”旦珠充满期待。来自新都区农发局的刘世荣告诉我们,“大黄从下种到收获需要4年,这4年间会按照青稞的收成向农民发放补贴。”刘世荣说,希望收获的时候,能回来亲眼看一看。
  两年间对教育投入2000万元,德格县教育局局长祁秋林过去不敢想:全州第一所区乡标准化幼儿园即将完工;按照精品工程打造的城关一完小正在加紧施工。一些知名教授被请进德格讲授课程,一些当地优秀后备干部也走出山区。去年9月,50名德格干部赴四川大学培训,援藏工作队帮助德格在川大建立了甘孜州首个干部长期培训基地。
工作队发现,当地的干部群众对知识的渴望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新都区商务和旅游局旅游开发科长张军先曾组织一次针对县内客运从业人员的培训,“这次培训没有强制性,有多少人来没有把握。”结果,培训当天,整个德格县城里开客车的、开出租车的,都放下手中的生意,四五十个人挤了一屋子认真地听课。
  收获的何止是德格县。
  高新区玉林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杨秀东挂职德格县教育局局长助理,他与当地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还有遗憾,他惦记着高原上的阿木拉帐篷学校,那里山高路险,原本计划去看一看,却因为大雪封山,学生提前放假没能成行。
  高新区桂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中医师廖智勇对藏文化有着深深的向往。一方面想把现代化的医疗技术带进来,一方面又希望更多地保护传承藏医药。每周,他会在藏医们中间开设针灸和计算机课。
  德格藏医院副院长伍金丹增说,在廖智勇的推动下,甘孜藏药正在统一标准,藏药也有望实现标准化生产。
  • 上一篇:法律知识讲座进校园
  • 下一篇:甘孜县启动“安全生产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