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延伸产业链 效益翻三番

《甘孜日报》    2014年06月16日

■ 卿峰
  在白玉县绒盖乡仲学村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喜获丰收的农户算着这样一笔账:原来种植青稞,收入约600元;现在种植波凌瓜,市场价30元/斤,每亩年产约120余斤,收入3600余元,比种青稞每亩增收3000元,效益翻了三番。农户尝到了收获的喜悦,高兴地说:“过去只是靠挖虫草、捡菌子增加一点收入,现在靠种植增加的收入要多得多了,家里的人也有事情做了。”
  藏医药学是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南派藏医药”即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玉县是“南派藏医药”发源地,县内海拔、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于种植中藏药材。利用藏区的资源优势,帮助建立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基地,实现当地老百姓收入增加,这是省、州对援藏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2012年7月,成都市武侯区(崇州市)援藏工作队来到白玉县,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调研了全县17个乡镇。理清了生态能源、高原旅游、中藏药业、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就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提出建设“七大惠民产业示范基地”的构想,得到了白玉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作为“七大惠民产业示范基地”之一的仲学村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占地326亩,投资600万元。建设之初,就确定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建设资金由武侯区援藏资金全额投入。县政府动员仲学村35户农户,成立了中藏药材种植合作社,与白玉县生物药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种子提供、技术指导、药材包销的协议,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基地主要种植280亩波棱瓜,技术要求高,需要群众精耕细作。在生物药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细心指导和援藏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仲学村的农户种植藏药材的积极性被调动了,纷纷动员一家老小,投工投劳,精耕细作。10月,波凌瓜成熟了,种植得最好的农户达到了每亩160斤,收入近5000元。基地的示范作用得以发挥,一些村社的群众找到县委、政府,强烈要求学习种植中藏药材。根据群众的意愿,县委、政府正组成“产业发展调研组”,研究制定惠民产业推广扩面的工作。
  利用援藏资金可以做好产业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示范基地的建设,但要实现产业援藏的广度和深度,须得大力招商引资。去年1月,援藏工作队经过多方协调联系,并充分借助省级对口扶贫单位的力量,在成都召开了“白玉县中藏药业暨高原生态产业推进会”。省农业厅、省食品药品监督局、成都中医药大学的10名专家被聘为白玉县的产业发展顾问,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与白玉县签订了产业合作备忘录,成都中医药大学与白玉县藏医药研究所签订了校地联合开发系列中藏药技术合作协议,推动了白玉县中藏药业和高原生态产业从种植、研发、生产到认证申报、市场销售等产业链条的形成。
  “武侯区2000万元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们投资跟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样,我们对白玉的投资就更有信心了”。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孙波如是说。今年1月,工作队又促成四川发展(控股)有限公司与白玉县委、政府再次会商,四川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决定借势武侯区对口支援白玉县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投资1000万元,大力发展中藏药业、藏猪(藏鸡)养殖、林下资源(松茸、獐子菌、白菌)加工等高原生态特色业。具体方式是注资白玉县本土国有企业——白玉县生物药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白玉察青松多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促使企业扩规增产、助农增收。
  目前,依托中藏药材种植基地,白玉县生物药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签订的技术合作协议,开发“胃舒胶囊”、“二十五味蒂达丸”、“芫根含片”等新药,并积极着手向国家申请药品准字号。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也全面介入中藏药的种植、研发、申报、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大力推进白玉县中藏药产业做大做强。
中藏药材种植成功,初步形成了产品有市场、公司有利润、农户有收入、家庭有就业的良好发展格局,其示范作用在藏区已开始显现。以产业发展带动民生改善,以民生改善促进人心向稳,这正是对口支援发挥的作用。
  • 上一篇:康定县金汤乡推进核桃基地建设
  • 下一篇:省州媒体齐聚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