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6月24日
丹巴县文旅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本网见习记者 杨沛月
“中国最美丽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古碉·藏寨·美人谷”、“东女国故都”、“天然地学博物馆”,丹巴的旅游形象品牌一张又一张。东至墨尔多山镇罕额依村,南至章谷镇丹巴旅游集散广场,西至卡帕玛群峰,北至幺姑村,总规划面积约35.97平方公里的丹巴美人谷旅游度假区共囊括甲居镇十一个村、章谷镇嘉绒新区、墨尔多山镇五个村。梨花藏寨伴古碉,地处川西北文化旅游经济带和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区的丹巴,向文旅高质量发展跑道迈进的步伐已是愈发坚实而强劲。
近年来,丹巴县始终坚持以全域旅游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全国最具风情美人谷、全国最佳阳光康养目的地和四川最具全域性的高原乡村旅游先行地”的总体定位,以“一心、一廊、五区、一环线”为空间布局,以“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最美丽乡村”为核心品牌,以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抓手,在“全”字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金字招牌”更响亮
“天然盆景”牦牛谷,集雪山、森林、湖泊、温泉、草甸于一体,“神秘陨石”墨尔多神山,纳山、水、林、崖、洞108圣景于一炉,丹巴的美融于山川湖水、林崖绝壁。嘉绒文化、长征文化、东女文化、象雄文化、西夏文化……多元文化繁衍并存的丹巴,将美融于藏、汉、羌等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处处点点。
作为嘉绒文化和东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中心,丹巴将多元文化作为创新文旅融合的基础,持续推进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山水、田园、村寨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甲居为代表的文旅融合型特色景区,打造以嘉绒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区。
自2002年起,丹巴县正式打出“美人谷”的名号,并以“古碉·藏寨·美人谷”作为区域旅游的鲜明品牌已有二十载时光。时至今日,丹巴县每年举办的“嘉绒风情节”和选美活动,已将美人谷的影响力逐渐从高原推向全国乃至海内外,“古碉·藏寨·美人谷”成为了丹巴旅游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丹巴文旅融合发展的“金字招牌”。
丹巴文旅融合在产品营销领域的路径是由自然资源与多元文化所牵引带动的。最初受到游客追捧的是丹巴的美人、美景,紧接着源源不断的摄影家、探秘者、普通游客慕名而来,然而在发现丹巴的美远远不止于此时,记录与传播的镜头逐渐对准了古碉、藏寨、锅庄舞、成人礼、赛马会,也对准了湖泊、春花、秋彩和蓝天、白云、阳光等等。
在文旅融合的资源整合及产品开发上,丹巴县最为典型的代表即是中路的罕额庄园。在中路诸多藏寨中,罕额庄园把嘉绒藏族非遗博物馆活态融入了建筑中,既保留了当地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可供深度体验的参与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土陶制作、木版画制作、印制经幡、手工艺刺绣,观摩藏式酿酒技艺等,制作的制品可以品尝、购买,文旅融合的体验感、互动感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获得感。
近年来,丹巴县围绕乡村旅游龙头景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研学农业,从“文旅”迈向“农旅”,将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共促进,让农业为旅游营造更好的环境、增加更多的体验项目,也让旅游为农业增值带来更多商机,为农产品的外销提供更多可能。
在丹巴县甲居镇,村民刘芳打造的四亩田园综合体集民宿、种植、庄园等功能为一体,除利用民居建筑打造特色民宿外,同时流转周边群众土地40余亩,用于种植玫瑰、薰衣草等花卉,既增加了旅游观光价值,又提高了土地经营收益,形成了农旅结合互为补充的良好模式。在经营过程中,还聘用租地农户10余位村民在综合体务工,实现了脱贫攻坚、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三效合一。
除了点状的农旅庄园外,丹巴县还在甲居、中路等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大力发展雪菊、玫瑰、金丝皇菊、苹果、樱桃、花椒、西红杮等农旅相融型规模产业。“观光型农业在旅游上用于观赏、在农业上用于茶制品销售,果蔬型农业在旅游上用于购物,在农业上通过线上线下对外销售。”丹巴县文广旅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旅游品牌的推广为农产品的价值提升注入了动力,也改变了生态农业的经营理念,金丝皇菊在丹巴多了一个新名字——美人菊,苹果也被叫成了美人脆。
“小民宿”带动“大经济”
“农村就是景区、农业就是景点、农民就是旅游从业人员”,丹巴“全域旅游走村入寨、乡村接待四面开花、民宿经济如火如荼”的产业格局已经逐渐发展形成,如今“村村寨寨发展旅游、家家户户参与民宿”是丹巴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的最强音。截止目前,全县涉旅村寨已达到总村庄数的78.6%,初步形成了“旅游惠民”的全域增收产业体系,全县人均旅游GDP、人均涉旅纯收入、涉旅就业占比率均居川西高原各市县前列。
旅游餐饮、民居接待、景区讲解、特色农产品售卖、特色旅游产品加工等旅游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在丹巴兴起,旅游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乡村振兴希望产业、群众致富阳光产业。丹巴县民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丹巴县民宿发展办公室,民间民宿联盟协会……丹巴民宿的“一盘棋”,扎扎实实地落在民宿旅游产业发展的每一环、每一步。
乡村民宿不断转型升级,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不断提升,市场认知度日渐提高,高端深度体验游客不断增加……丹巴的民宿逐渐成为旅游经济中最抢眼的核心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更是离不开环境、资金、设施、观念、人才等实力的支撑,本土人才的培育和聚集才能使民宿产业的发展走得更好、更远。丹巴把本土有识之士、企业家参与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作为聚人聚财的重中之重,邀请20多名丹巴籍公职人员或企业家回乡对当地村民进行思想统一、理念创新和产业引导等工作,动员25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对外招商引资27户发展乡村民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农旅融合、乡村民宿的推进,丹巴县旗帜鲜明地提出旅游交通“四通八达”计划,外部通道通过向上争取,沿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加快升级改建,旅游干线通过地方财力和援建资金,沿主要旅游环线大力投资提档,乡村道路覆盖所有乡镇及村庄。
“小民宿”带动的“大经济”也在2020、2021年拿出了最亮眼的成绩单。连续两年,丹巴接待游客均突破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1800多人,全县群众因旅受益达70%以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人均增收达3万元以上,高档民宿、示范户年收入突破200万元以上,初步形成了“旅游惠民”的全域增收产业体系。
2019年,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专题调研丹巴县民宿发展工作,并通过《领导参阅》专题发布《打造民宿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议——以丹巴县为例》。目前,丹巴县已经编制完成《丹巴高端民宿集群发展规划暨重点村落特色民宿发展规划》,推行规范标准、分散经营、统一管理、集中营销,实现抱团发展的目的。
据介绍,丹巴县通过用活资源、盘活资金、吸引人才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目前,丹巴县共发展旅游民居接待户482家、国家级乡村遗产酒店1家,省级乡村酒店四星级17家、三星级12家,县级星级挂牌户共计88家,特色业态经营点3家,全县乡村旅游接待床位1.5万余张,丹巴已成为四川涉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