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炉霍县驻村干部向农牧民宣讲大好形势,发放惠民资金。
■记者 田杰 文/图
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炉霍,正是色彩斑斓时。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这片热土平添几分春色。农村党建、机关党建“两建”齐发的新型党建模式,搭建了党建综合服务平台、流动党校和“干部进百村,服务进万家,强基础惠民生”等活动载体,巩固了基层,牢固了基础,见证了炉霍教育实践活动破茧化蝶的真实实践。
创新载体 分类指导全覆盖
炉霍人敢于创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县委在研判基层党组织、党员参与活动的难点和薄弱点时,创新推出了“以党旗扬村寨、党徽印心中、提升炉霍基层党建新形象”为主线,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服务力,切实做到了不留空隙、不留盲区,实现了全县党员100%参与、党组织100%覆盖。
——开办“流动党校”,化静为动。针对村(社区)党支部和党员参与人员范围广、居住分散、个体差异大等问题,采取送教上门、流动办学的方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既请县上的理论宣讲员登台讲解,更请土专家、“田秀才”、“五老人员”、致富能手现身讲述。农牧区党员普遍反映,送教上门,群众既受了教育又学了技术。“流动党校”已被群众亲切在称之为驶向基层的“营养运输车”。现在不仅党员要求学,而且很多群众都主动参与,有时上课“旁听”的群众比党员还要多。
——借助科技手段,化远为近。炉霍县有线电视台开通了“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栏目,及时报道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做法;县群教办以“电子家园”的形式,开设了“教育实践活动学习QQ群”,定期在群共享中上传学习资料,通报工作动态;县委宣传部开通了炉霍手机报和短信平台,依托移动信息平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全县数名流动党员“流动”不“失控”、离“家”不离“党”和“人流心不”流“。全县所有的村(社区)党支部和非公经济党组织的流动党员都参加了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了党组织一个不少、党员一个不漏。
——开展“红色教育”,精神补“钙”。炉霍县委用红色文化凝党心,以“读红色读本+举办红色讲座+开展红色活动”的“红色教育”方式,补全县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具体包括编印《红军长征在炉霍》、《寻亲感恩奋进》等红色读本,让党员干部延续革命传统;举办“红色活动”,通过开展讲述红军故事、传唱红色歌谣、瞻仰烈士陵园以及组织参观博物馆、炉霍地震纪念馆等方式,让党员干部接受灵魂洗礼,让党员干部重温革命历史。
夯实基础 “根须茁壮”出活力
一花引来万花开。炉霍乡村,无不透射出一股蓬勃朝气:基层党组织变强,党员队伍变优,群众生活变富。
炉霍县把农村党建作为“两建”齐发的重头戏,重点帮扶后进村。开展“五必访、三必清”和“三到三查”活动,即:党员必访、困难群众必访、信访户必访、致富带头人必访和现任基层党组织干部必访;村“两委”班子现状必清、存在的主要问题必清、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必清;到贫困村和帮扶重点村去查增收瓶颈,到贫困群众家中去查致穷原因,到社情复杂的地方去查矛盾问题。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手拉手解决问题。为杜绝走过场、“一阵风”,县里采取领导联系、部门挂帮、干部驻村等措施,每个后进村由一名县级领导、1-2个单位挂帮、3名以上干部组成工作组联系帮扶,后进村不“摘帽”,挂帮干部和单位不“脱钩”;全县共选派4名党组织书记、22名党建指导员和其他30名人员组成“帮带”小组,按照“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强带弱、大帮小”等方式,实行共建共创帮扶一批、挂牌督办一批、领导联系指导一批、干部蹲点一批和项目资金扶持一批,重点帮促,综合整改;对能力不强、威信不高、发展思路不清的班子或党组成员先后进行了36次集中培训、诫勉谈话和个别帮扶,素质、能力明显得到了提升;对干部不团结、“两委”关系不协调的班子,通过前后70余人次的谈心谈话和引导教育,有效促进了他们在思想合心、工作合力、行动合拍。
村“两委”是基层政权的基础,村干部是确保“两委”高效运行的关键。要让村干部敬业、乐业,既离不开政治上的关心、工作上的支持,更离不开生活上的关爱。关爱村干部,地方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炉霍县可谓舍得花钱:村支书、主任、文书的月平均报酬达到了每人1000元;离职村干部养老保险实行县财政定补;三老干部关心关爱实行定期走访慰问、逐年提标和抚恤制;村级工作经费提高到了每村每年上万元;新建、改扩建活动阵地1600余平方米。如此“含金量”极高的激励举措,有效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村干部置身农村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已成为了一种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确保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基层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斯木乡克木村是个后进村。在一次群众评议支部作用时,对全村多年来群众增收难支部不作为提出了批评,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支书次里达吉投了否决票。当了10多年村支书的他感到很没面子,并找到乡领导和驻村“帮带小组”拍着胸脯表硬态:“不摘掉后进村的帽子,我就不当这个村支书!”他说到做到。
“党建”阳光照山村。宜木乡有种植紫薯的传统,因缺技术未成规模,效益较低。乡党委、政府和县里“帮带小组”来帮忙,组织各村支书和种植大户外出取经学技术,鼓励村民连片开发。创新推出“支部+合作社”的形式,成立了3个专业合作社,一改过去的散户经营为集约化经营。采访中,乡长志玛告诉记者:“自从采取支部+合作社的形式后,农牧民种植的积极性提升,同时,县农牧局派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我乡紫薯产量增长,农牧民收入大幅提高。”
炉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动干部群众营造俄色树、苹果树等经济林2.9万亩;在宜木、仁达、斯木、新都镇等乡镇建立种植基地40个;建专业合作社1个(目前正在注册中),投入项目资金达4500万,受益群众近1.1万人。群众普遍反映,教育实践活动让村党支部发挥了堡垒作用,大家得到了实惠。
干群和谐 一枝一叶总关情
干部进百村,服务进万家,强基础惠民生。从今年5月15日开始,一场牵动597名机关党员干部“干部进百村、服务进万家、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在炉霍大地如火如荼展开。
“矛盾在一线化解,思路在一线理清,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发展在一线推动,情感在一线交融。”特色鲜明的“一线工作法”,让“背包干部”不再“徒有虚名”“深入+身入”与“心入+情入”,让一个个“背包干部”背负着使命与责任,并在俯身“接地气”和“零距离”服务群众中,既砥砺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更摸清了社情民意、理清了发展思路、打牢了稳定基础、建强了基层组织和做实了基层工作。出色的实干、实效和实绩,不仅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而且真正让群众少走了“最后一公里”。
5月23日下午,上罗科马乡“背包干部”任小军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电话那头是红日林场苗圃负责人真波焦急的声音:“请你们快点过来,我林场与聋哑牧民洛各发生了矛盾。”
接罢电话,任小军和周建军立即会同乡派出所民警火速赶到了苗圃。但见矛盾双方激动的情绪,他们果断采取“隔离询问”,并通过走访了解,事件的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一个星期前,热吾塘九村聋哑人牧民罗各觉得,乡境内正在修建公路,加之游客也在逐渐增多,他打算趁机开个“牧家乐”。可究竟开在哪儿?他突然想到了地理位置最佳的红日林场苗圃那块空地。他立马将自己的想法比比划划地传达给了苗圃负责人真波并遭到了当场拒绝,但因双方存在的交流障碍,致使他误以为“十拿九稳”,于是便急匆匆购买了价值1万多元的帐篷、肉类等,并满心喜悦地来到林场苗圃的空地上搭建帐篷。苗圃工作人员见此情景,立即进行阻止。罗各觉得真波出尔反尔、不讲信用,于是就叫来自己的8名亲戚朋友与苗圃方论理。双方互不让步,矛盾迅速激化,眼看冲突一触即发。工作组在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后,采取“背靠背”分别疏导的方式,进行了长达5个多小时的现场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欢:鉴于罗各是聋哑人,虽家庭困难,但有自力更生的精神,林场允许罗各在今年7月12日前在苗圃后院空地临时搭建帐篷开“牧家乐”,但时间一到必须立即拆除且以后不得再搭建;罗各也渐渐明白,苗圃是公家用地,不能进行营业性质的任何活动。
记者在斯木乡克木村采访时,正巧遇到了县人社局驻村干部尼玛,他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道:“走出机关,进驻村上,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每当看到一件件实事让村民心花怒放时,我们心里也同样充满了喜悦,这种喜悦比奖状更有价值和意义。截至目前,我已为三个驻点村37户村民办理残疾证、修水管等大小好事实事58件。”
说话间,他随意举了一个实例:“6月29日,我和往常一样早早地走进村子,准备为村民送去住房风貌改造补贴款,可走访几户都听到村民在抱怨没自来水。我赶紧把剩下的几户村民走完,回到村活动室,跟其他几位驻村干部协商,决定去核实停水原因。随后,我们与村支书、村长一道,冒雨步行5里路,终于找到了停水原因。原来持续几天的强降雨,导致克木村自来水蓄水池进水口冲毁。紧接着,6名驻村小分队干部和10名村民分头行动,有的上县买材料,有的下河清泥沙,经过一天的抢修,自来水又重新流进了村民家中。记得当天晚上我在村民走访时,牛扎绒布老人握着我的手感激地说,‘你们这些干部也太不容易了,今天为我们抢修水池,明天帮我们修桥补路,成天与我们打成一片,成天为我们做事情,毛主席时代的干部真的又回来了,这确实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
采访中,炉霍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白马告诉记者:“目前,历时3个月的‘干部进百村、服务进万家、强基础惠民生’活动虽然推开才仅仅45天,但县级干部和部门‘一把手’每月驻村10天以上、其他抽派干部必须坚持常驻的制度却始终坚守如初;干部沉下去,问题找上来。仅仅45天,597名党员干部却凭借双脚走遍了所有村组、寺庙和农牧户,收集群众诉求上千条,经过认真梳理和合并同类项,最终形成了涉及教育、卫生、交通、水务、电力、土地、林业、农牧、消防、救济、通讯、扶贫、建设、党建等14类312件,每一件诉求都对应到了相应的村、组、寺庙和农牧户,建设资金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上百万。为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的答复,县委、政府及时召开‘群众意见诉求交办会’,不但切实将群众诉求事项分解到了相关责任单位,而且明确了责任人并公布了责任人手机号码。能解决的必须限期解决,一个单位解决不了的必须协同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必须创造条件解决。目前,已解决群众诉求58件,剩下的255件正在全力办理之中。”
从乡村民事代办点高高飘扬的红旗到社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点,从“1+1”的结对帮扶到机关党员示范岗的真情服务。哪里的群众有困难,哪里就有干部的关怀;哪里的群众有期盼,哪里就有干部的身影。251个参学机关单位作出了公开承诺:“把服务群众作为一种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记者在炉霍采访即将结束时,先后来到县委书记汪堆和县长巴登的办公室,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一大早就到乡村调研去了,恐怕今天不会回来。记者试着拨打了他们的手机,然而终因信号弱而无法通话。
“干部基层接地气,服务群众零距离”;“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犹如新的长征没有休止符,党建工作永远在路上,干部作风建设更当加强再加强。”记者透过汪堆、巴登在县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材料,看到了他们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满的期待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