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定向招生”让我州学子得实惠

《甘孜日报》    2014年11月07日


考察团在参观四川省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建设沙盘。


考察团了解成都市工业职业学校物流系学生学习情况。


四川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车间实践操作。


马燕菲在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习会计专业。


州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卓玛在认真听讲。


呷绒措在为定向班的学习讲授藏文。


西南民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尼玛错在图书室查阅资料。

  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2013年,州政府启动实施了《定向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计划》,连续四年为全州各行业定向培养1540名“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紧缺专业人才,有效缓解专业人才量少质弱现状。记者在州招生办了解到自实施定向培养紧缺人才工作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州政府多次组织召开政府常务会和部门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在定向培养学生入学后,州政府领导出席开班仪式,并看望培养学生。制定了《甘孜州关于定向培养紧缺专业人才的实施方案》(甘府发[2013]22号),专门成立了定向培养紧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落实了工作责任,形成党委、政府总体负责,教育部门牵头抓总,人社部门落实就业岗位,州级行业部门跟踪管理,培养院校积极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了定向培养紧缺人才工作顺利开展,2013年定向培养学生的成功招录,受到了州内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 本报记者 杨珂 文/图
  多专业招录我州定向培养学生

  记者在州招办了解到,2013年,我州依托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省内3所本专科院校和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普通高考藏汉双语、藏区“1+2”和中职“3+3”模式定向培养紧缺专业人才206名。其中:本科68名,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7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61名(藏文化方向31名、旅游管理方向30名);专科78名,会计专业39名,作物生产技术专业39名;中职“3+3”60名,畜牧兽医专业30名,旅游管理专业30名。通过考核聘用和人事考试前置的方式,将合格毕业生聘用到相应岗位就业,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今年我州进一步拓展了定向培养紧缺人才范围,通过“州人民政府统筹负责、定向办(州教育局)牵头抓总、招生部门负责招录、人社部门负责就业、州级行业部门负责跟踪管理”的运行方式,确保了我州定向培养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我州定向培养本专科紧缺人才515名,涉及15个专业。其中本科类227名,涉及动物医学、旅游管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双语法学、藏医学、美术学、舞蹈编导等7个专业;普通专科类123名,涉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会计、园林技术、临床医学等4个专业;中职“3+3”类165名,涉及畜牧兽医、现代农艺、社会文化艺术、旅游管理等4个专业。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216名,其中本科120名,专科96名。定向培养电力专业专科人才102名。共计定向培养833人,其中:本科347名,专科321名,中职“3+3”165名。
  多方面招生政策惠及我州学子
  众所周知,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好坏的因素是生源、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和尊重教学规律,其中首要因素就是生源。定向招生政策为学院招收好生源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全面推动我州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
  在招生方面,我州充分利用国家定向招生政策。通过向教育部、国家民委积极争取,西南民族大学将政策范围定向招生指标80名全部用于招录我州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涉及动物医学、旅游管理、电气工程自动化3个专业。
  四川省藏区“1+2”招生政策也成为了我州定向招生的重要支柱。藏区“1+2”高职教育模式是我省利用现行中高职联读教育途径,针对藏区基层人才需求,对高中毕业生通过1年的中职学习,经考核合格后升入高职教育再读2年,成绩合格者取得大专文凭的人才培养方式。我州充分利用省内高职院校面向藏区试办高中起点“1+2”模式高职教育锁定本州生源,定向培养专科层次农业机械、会计、园林技术等紧缺专业人才。
  从去年开始,我省在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革命老区、艰苦边远地区实施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并享受在校期间每学年十个月生活补助(600元/生·月)。省财政对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学校按照每生每学年1.1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全省今年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共2000名,我州积极争取到216名免费师范生计划,占全省招生计划的10.8%。
  除以上招生政策以外,我州还利用了省电力公司的定向培养政策。为加快四川省藏区电力后备人才培养,省电力公司依托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安置”的培养方式,在四川省藏区招收定向生,我州充分利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定向招生优惠政策,鼓励广大考生报考,毕业后到定向安置县电力公司就业。另外,我州还积极对接相关院校,将部分定向培养专业设置为双语类专业,利用双语“单招”方式解决了学生入学的问题。
  多措并举解决定向人才去向
  就业稳定是学生选择报考定向生的原因之一。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定向专业,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在毕业时面临就业难题。
  我州采取多项措施解决定向生的就业问题,针对成人高考本科类、普通高考专科类及中职“3+3”类进行人事前置考试,以人事前置考试成绩排序确定预培养对象,合格毕业后,将由州人社局统一办理聘用审批手续,纳入事业编制管理。针对普通高考本科类学生入学后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合格毕业后,由州人社局投放专门岗位对其进行考核聘用,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其次,州政府高度重视州内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工作,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亲自安排了州内大型水电企业落实就业岗位,定向培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考生毕业后将在州内大型水电企业就业。
  为保证所有的定向培养学生,学成归来时成为真正“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紧缺专业人才,我州切实加强同培养学校的交流和沟通,协助学校完善了专业设置和课程计划,确保有针对性的培养我州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让学生学得实、用得上。州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进行跟踪管理,全程掌握定向培养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州还对没有藏文师资的培养学校,由州教育局在全州教育系统选派藏文教师,开展藏语教学,使定向培养学生掌握藏语方面日常用语。在学生寒暑假时州级行业主管部门将负责在系统内为学生假期见习和实习实训提供岗位和场所。
  社会各界代表畅谈定向招生
  【行业主管部门代表】

  州农业局副局长叶兆鸿:“为了落实好州委、州府的决策,我们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抓好和校方的协作,协作主要是双向交流协作互动,把协作学校的老师和领导请到我州实地考察,让他们了解我州情况,制定完善的措施,因材施教。把我州相关专家和了解农业方面的专家,送到协作学校,深入到课堂对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州情,明白他们今后要做什么。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我们将通过和院方签订相关管理协议,加强对学生管理。协议针对相关责任、任务、目标都有明确规定。我们落实专人跟踪管理,定期定点深入到班级了解考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们还将实施‘顶岗实习’,每个假期我们都要求他们回到岗位上去实习,完成单位交给的工作任务。单位开出考察实习报告,作为学分计入分数管理,加深学生对单位以及家乡有认同感和责任感。现在不仅仅是农业部门,其它行业也同样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断层的问题。就拿我们农业部门来讲,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均年龄在45岁左右,他们面临着退休。人才紧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人才培养对我州的整个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定向生培养政策,解决了全州人才缺乏的大问题。”
  【基层干部代表】
  色达县翁达镇人民政府镇长花桑:“考察了这几所学校以后,我感触很深。近几年来,我州一些双语(专业技术)学校取消了之后,双语人才严重紧缺,导致了乡镇工作很被动。特别是双语教师,双语兽医员,双语财会人员,这一类人才非常紧缺。作为双语定向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不怕苦不怕累,扎根到基层的这种精神,其次是要具备较强的双语表达能力,要具备与老百姓的沟通能力。定点学校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要让这些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
  【宗教人士代表】
  州政协常委甘孜县大金寺寺管会主任尼麦:“我对我州实施‘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是非常赞同。我州大多数农牧民群众基本不懂汉语,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宗教政策了解得少之又少。州委州政府培养定向紧缺人才,是一项英明举措,也是一个宏伟工程。这个工程既是宗教界人士的希望,也是农牧民群众的希望。州委、州府在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上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县级行业代表】
  九龙县人社局局长邓召全:“基层主要缺乏农业生产方面的人才,畜牧兽医方面的人才,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人才,医疗管理方面的人才,文秘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州委、州政府选派学生到内地的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是英明决策。对我们本地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培养难方面打开了瓶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土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为基层和老百姓服务。应该说,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培训的方式,为我们本地的人才的创业打开了一些渠道。”
  【农牧民代表】
  康定县姑咱镇羊场沟村主任殷继林:“这次我们考察的学校有涉及农牧、科技、养殖业的,还有机械维修等方面的定向专业。所有专业都对我州的发展非常实用,也非常有价值。我们村上目前以种植大樱桃为主,正需要专业的农牧科技人员到村上来指导。我希望这些送去培养的学生要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才能更好为家乡经济出力。感谢学校的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我期待着他们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在专业设置上,我希望这些专业学校能对我州的文化旅游多提建议,多献计策。比如我们村正在打造观光农业和民居接待,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家长代表】
  泸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林:“州委州政府面在内地学校开设定向班,是一项好决策。我作为一名定向学生的家长,让孩子选择读定向班是因为定向专业能够很好的解决孩子学有所用,能解决孩子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我州基层人才紧缺的问题,所以说‘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家长们普遍反映都很好,作为家长,我们要教育孩子们热爱自己选择的专业,学好技术,早点为家乡作贡献。”
  【学院定向专业代表】
  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我院法学(藏汉双语)本科专业是在法律事务专科的基础上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本专业确立了‘面向藏区、面向基层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藏汉双语法律人才’的办学理念,制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案和建设规划。本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首批‘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近五年投入327万用于专业建设。今年11月,该专业被四川省教育厅、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纳入首批‘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计划。我院着力建设‘双师+双语+双向’的师资队伍,通过人才引进,送出培养,本校培养,对口支援与实务部门互动‘五措并举’。教师结构不断优化,现有专业教师30人,其中‘双师型’、‘双语型’教师16人,教授4人,副教授15人,博士3人,硕士12人。教师队伍完全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双语法律人才的需要。我院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为甘孜州定向培养法学(藏汉双语)本科计划40名。今年10月上旬,州教育局从西南民族大学调整10名定向生给我院,我院共计划定向生50名。10月11日,州教育局、州招生办、州司法局领导亲临我院作动员,我院2014级54名甘孜州籍‘藏加’学生中,已经有42人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长此以往,相信我院会为甘孜州定向培养出“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紧缺专业人才,有效缓解专业人才量少质弱现状。”


 

 
  • 上一篇:新都桥撑起我州北部电网脊梁
  • 下一篇:我州体育健儿取得骄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