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百人百梦·中国梦(10)

《甘孜日报》    2014年11月10日

要为社区居民办实事
  ■姓名:夏丹平
  ■年龄:56岁
  ■职业:社区干部
  ■心愿:要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干好事,尽量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和问题。

   “办养老保险了,请到社区来领证。”这是11月4日,在康定县炉城街道向阳社区里,该社区副主任夏丹平一边接待着前来办理养老保险的居民,一边通知着其他还没有来的居民。
   “为社区居民服务是我的职责,为他们办事,帮他们解决困难本身就是我的份内事。群众满意了说明我干的还合格,群众有怨言说明我没干好,这些事真的没必要宣传。”当记者联系采访他时,他这样说。
  了解夏丹平朋友都知道,他当过知青下过乡,参加工作在外贸公司,后来公司没了,他也在1998年下岗了。下岗后,他学过汽修,打过工。历经多次坎坷,到2008年时,成为了社区的一员,一干就是7年,这里的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小夏或丹平”。但朋友都叫他“15号”,这是因为他打篮球是15号,1997年还在姑咱读州财贸校时,他因为打篮球打得好,很有名,所以大家都叫他“15号”,多年来,朋友们已经叫习惯了。
   “刚到社区工作时,还有些不习惯。因为下岗后,工作没固定,跑的时间多,造成了‘好动症’。”夏丹平说,还是在社区工作多年的支部书记、主任和同事的帮助下,他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同时,他自己也主动请教,上班没做完的事,下班后仍然在家里做。他妻子还经常鼓励说:“家务我来做,你去忙吧。”就这样,他的工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他工作积极,态度好,群众也很满意。
   “再干一年,我也要退休了,能站好最后一班岗,我就知足了。”夏丹平说,他的最大心愿是社区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自己尽最大努力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干好事,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和问题。
 
让群众用上“放心电”
  ■姓名:王安全
  ■年龄:55岁
  ■职业:甘孜供电公司
  ■心愿:能为藏区群众办事,让群众用上“放心电”,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他工作在海拔3400米的理塘县拉波乡,坚持为当地群众服务了13个年头,黝黑的脸庞上两块明显的“高原红”,满额皱纹、皮肤粗糙……其实,他是汉族人,来自雅安市石棉县,叫王安全。
  作为一名电站技术工人,在乡镇换届选举中,他被拉波乡人大代表联名提名乡政府领导,大家希望他长久的留下来。这是为什么呢?王安全说最初,县上只是请他来检修电站的。那是2001年,电站机器故障,王安全从石棉县安顺场来到理塘检修,设备修好了,县上聘请他为临时工,管理这个小水电站。对王安全来说,他也从没想过自己会在理塘这个最偏远的河谷里一干就是13年。
  发电、供电,还不是王安全的全部工作。有8个年头,这个电站就他一人支撑,巡线维修、收取电费都是他的工作。650多户村民散居在拉波山谷,供电线路长20多千米。为了不影响供电,每月的巡护工作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村民家电路出了故障,总会叫王安全去看一看。村民尼玛说:“13年前,连接电站与乡村的水泥石桥被河水冲垮后,王师傅就利用废旧桥墩搭建起钢丝溜索。这些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下雪,王师傅都常常背着笨重的工具,靠钢丝溜索往返电站。”
   “因为看上了电视,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后,全乡没有一名学龄儿童失学,再也不需要上门动员了。”该乡干部说。
  其实最让当地群众感到高兴又内疚的一件事是2002年初,回石棉老家过年的王安全刚到家就接到村民电话,说停电了。王安全二话没说连夜赶回,硬是在大年三十前排除了故障,让全乡人用上电,过了一个开心温暖的新年。他说:“高原气候特殊,老机器不好发电,担心自己一走又出问题。”在那以后,他再没有回过老家过年。
  对于王安全来说,这里已是他的第二故乡,“在拉波,王师傅是我们全乡人的亲戚。”77岁的中扎村村民丁真次乃说。
  13年的交谈,13年的相处,无论是电站还是群众,都让王安全感慨万分。“只要我去抄表收电费,人家从来不拖欠。”他说,只要你对群众有情,群众也会对你有情。
  谈到心愿时,王安全说,能为当地群众服务,让他们用上电,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此外,他也希望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能多点。
 
旅客平安就是最大的心愿
  ■姓名:谢英
  ■年龄:44岁
  ■职业:售票员
  ■心愿:旅客平安出行就是最大的心愿。
  
 “请问到雅安的车票还有嘛?”旅客问道。
  “有,你是要几点的车票。这里有12点30的车票,89元一张。”售票员耐心地解释道。
   “好,买一张到雅安的。”旅客一边说,一边接过车票后高兴地离开。
  作为一名在康定客运站工作了近20年的老员工,她脸上总挂着暖暖笑意,给人十分亲切的感觉。她就是康定车站售票员今年44岁的谢英。
  谈起工作的甘苦,谢英说,平时一天工作约7个小时左右,每日分早班和午班,平常工作都不算很累,到了节假日工作量就会大大增加,那才叫累人。特别是每年春节、五一、国庆等基本上都是客流高峰期,也是售票高峰期,在岗的售票员都忙得不可开交。最忙的时候,从上班起到下班,中间没歇过。在卖票时,大多数情况下还要回答旅客有关车次、到达时间、目的地车站等方面的问题,回答的时间往往比售票的时间还长。因此,旅客排队有时都排到了车站验票处。谢英和同事们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这样连上洗手间的时间也都顺便节省掉了。谢英笑着说,这是事实,一点也没有夸张。
  当记者询问是否辛苦时,谢英淡淡地说,习惯了就不觉得累了。她觉得有点委屈的是,不少旅客在误了班次后,会将怒气发泄到她们身上。每当这时谢英和同事还要笑脸相迎,耐心解释劝慰旅客。
  谈到心愿时,谢英说,虽然工作辛苦,但还是觉得满意。她说,旅客平安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同时,她也希望旅客能够对她们的工作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用笔和镜头记录点滴精彩
  ■姓名:杨林
  ■年龄:52岁
  ■职业:四川电力甘孜公司
  ■心愿:关注建设者,用笔和镜头记录点滴精彩。

  他从事电力宣传,曾递交二次申请,最终如愿从炎热的攀枝花来到高寒缺氧的甘孜州,第一站就选择了海拔4200多米的石渠,并写下了《有了电,石渠的发展会更好》的报道。这篇消息在《国家电网报》、《华西都市报》发表后,四川新闻网、新华网等报刊相继刊登,并转载于其他各大网站。他就是在康巴高原行走多次后,被当地朋友称之为“康巴汉子”的杨林。
  告别家乡,走进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甘孜公司的杨林,已是年过五十,他在这里从事着他热爱的电力宣传事业。如今,两年的援建时间,已过去了8个月的光阴,他无悔与公司的其他热血青年,共同选择了这条援藏之路。
  记得初到康巴大地,正值“新甘石”输电联网工程动工不久,1500多名建设大军,奋战在寒风凌冽,雪花飞舞的施工沿线。为了报道及时,他不顾领导的劝阻,不顾要到适应高原气候时、方可向高海拔逐步前行的命令,从海拔2600多米的康定出发,一路北上,直达距康定696公里,海拔4200多米的石渠。杨林说,首次到海拔这么高的地方采写新闻,沿途已倍感胸闷心慌,像霜打的枝叶低着头,浑身没劲儿,走不上几步就要停下来喘上几口粗气。但看见电力建设者挖基坑、立铁塔的身影,看见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施工的场景,激励和感动着杨林,他便立即用手中的笔和相机、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电业员工艰苦奋战高原的感人场景。
  让杨林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在一次在石渠县虾扎村采写用电情况稿件时,一位藏族老阿妈手握转经筒,口中喃喃有词的主动与他打招呼,虽然老阿妈说的藏话,但杨林从她表情中,读懂了当地群众通电后的喜悦之情。从此杨林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热爱这里淳朴的藏族群众。
  为了适应这里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为了在工作中更好地采写新闻报道,被强烈紫外线晒得黝黑的杨林,不仅学会了像“确戴默银”(你好)、“夏啵”(朋友)、“沙嘛沙啊”(吃饭)、“噶真奇”(谢谢)、“德莫”(再见)等简单的藏语对话。同时,他开始喝酥油茶、吃糌粑和牦牛肉,习惯了高原的生活。每当他穿上藏族服装或与藏族同胞打交道时,无论是公司的同事也好,还是当地的群众,他们都把杨林当成了“康巴汉子”,这为他在后来采写新闻报道提供了许多便利。
  惟有辛勤耕耘才有收获。为发挥好舆论宣传阵地,他前后共10余次深入实地,采写“新甘石”输电联网和“对口帮扶”藏区电网建设,报道反映公司电业员工,稿件多次在不同的新闻媒体上发表。
  在“十八大”召开之际,他再次来到石渠,这次他写了题目为《有了电,石渠的发展会更好》的稿件,看到稿件被许多媒体转载,这让杨林备受鼓舞。他说:“建设者是最光荣、最辛苦的人,他们把累活留给自己,把享受留给他人,写好稿子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希望读者多关注建设者,他们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说到心愿,杨林说他希望用笔和镜头记录点滴精彩,让更多人了解高原建设者。
  • 上一篇:四川省“健康相伴•幸福同行” 人口与健康巡演活动在泸定县隆重举行
  • 下一篇:我州500千伏变电站数量将跃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