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4年12月02日
总是用心温暖别人
11月26日晚上8点,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罗绒泽仁打电话询问团州委干部蒋永菊:“哥哥真的离开我们了吗?”得知袁雅逊殉职的噩耗,听力不好的罗绒泽仁坚持要自己打电话问个清楚。他说:“雅逊哥哥是个特别有爱心的人,我会永远怀念这个好朋友。”其实,罗绒泽仁和袁雅逊仅仅交往过两次,但就是这两次交往,让罗绒泽仁从内心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温暖。
康定县人民医院的杨霖医生是袁雅逊在州卫生学校时的同班同学,一说起袁雅逊的好,他就泪光闪烁、声音哽咽。从州卫生学校毕业时,杨霖被分配到雅江县瓦多乡卫生院工作,当时的瓦多乡条件相当艰苦,既不通班车又不通电,要吃上新鲜蔬菜、水果更是难上加难。袁雅逊在康定工作,条件自然比瓦多乡好一些,每次出差到雅江县,他都会想办法给杨霖带去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等,甚至还带去蜡烛。得到袁雅逊出事的消息时,杨霖怎么也不相信。因为就在出事头两天的晚上,袁雅逊还给杨霖打过电话,说驾驶员小易患急性阑尾炎,很恼火。那天,已经晚上10点过了,袁雅逊都还在州医院陪着小易。“这不就是两天前的事吗,雅逊怎么就这样走了呢?”杨霖说。
参加工作以来,袁雅逊有7年时间是在基层团委工作,曾先后担任共青团康定县委副书记、书记,共青团甘孜州委副书记。他的工作多和青少年打交道。为解决甘孜州帮扶贫困儿童多、活动经费匮乏的难题,2013年1月,袁雅逊提出开展“心愿快车”公益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未成年孤儿、服刑人员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困难青少年实现物质满足、开阔视野、情感满足、身心健康和学校辅导五大类心愿。团州委书记罗绒拉珍介绍,截至目前,“心愿快车”公益活动已整合资金570余万元、帮助27000余名特殊困难青少年实现心愿。而对此,袁雅逊生前总是说:“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实现心愿后的笑脸,我就感到我们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同事、朋友心中,热心细致的袁雅逊就如一阵春风,总是带给人温暖。而就是这样一个总是用心去温暖别人的好人,如今却带着遗憾走了。因为工作忙碌,他天天加班、周周下乡,甚至没有时间谈恋爱。其实,袁雅逊也很羡慕同龄人的幸福家庭生活,生前他曾和罗绒拉珍开玩笑说:“给我放个假,让我好好去谈场恋爱。”
青春之歌就这样用生命唱响
11月26日,如果不是康定发生了地震,袁雅逊应该正在南京休假。
11月21日,刚忙完“甘以爱人·孜求慈善”甘孜州大型慈善公益活动的袁雅逊,利用建州节放假的机会和朋友一道去南京休假。可谁曾想,22日16时55分,康定县发生了6.3级重大地震。这时,袁雅逊再也坐不住了,他立马向罗绒拉珍打电话,请缨回康投入抗震救灾。
考虑到袁雅逊平时工作那么忙,能休一次假不容易,加之当时灾情也尚不明确,罗绒拉珍就劝袁雅逊先在外待命。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康定地震后的第二天夜里,袁雅逊却从南京辗转回到了康定。“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拦住在外休假的雅逊回来。”提起这事,罗绒拉珍泪流满面。
一回到康定,袁雅逊立马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先是按照组织安排,在后方负责后勤保障、物资募集、外宣等工作,并连夜召集干部调整工作思路,加班加点利用团委自办的新媒体及时向外界传递甘孜州抗震救灾的正能量,呼吁内地朋友不要盲目进入高海拔的灾区一线。25日一早,袁雅逊与团省委、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抗震救灾工作组的同志一道,前往地震重灾区塔公乡群团社会服务工作站了解站点运行情况,深入塔公镇中心学校、新都桥小学、木雅祖庆学校和营关希望小学了解受灾情况,讨论青基会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方案。当晚8点,他还同工作组一道慰问坚守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深夜,他还在审定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内容,安排抗震救灾资料收集。那天晚上,他几乎通宵未眠……
当25日晚23时19分,无情的地震又一次降临康定。袁雅逊第一时间通过微信转发避震消息,希望借此消除公众疑虑。
因为25日发生的强烈余震,26日,袁雅逊更加忙碌了。
这一天,袁雅逊与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抗震救灾工作组一同前往康定地震受灾最重的道孚县。按照计划,他们当天要去给道孚县八美镇中心校、色卡乡小学等多所学校配送救灾物资,了解学校受灾情况,商定板房学校建设任务。忙碌大半天后,他们已完成4所学校包括板房在内的一批救灾物资的配送工作,于当日下午3点半左右启程赶往第5所学校。
可是天不佑好人,在距离塔公镇10公路处,不幸悄然降临。袁雅逊一行乘坐的越野车遭遇暗冰,打滑翻下离路面10多米的坡面,袁雅逊被甩出车外,头部着地,因公殉职,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的年轮上。另有1名驾驶员重伤、1名工作人员轻伤。
袁雅逊,这位33岁的年轻团干部,总是哪里最艰苦、最困难就冲到哪里。他曾数次主动赶往地震灾区,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在废墟中奔波忙碌。
在玉树,他病倒了,却依然咬牙坚持工作。
这一次,在家乡,他却倒在了救灾路上,再也没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