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甘孜日报》编辑部日志 康定地震前三天

《北京青年报》    2014年12月04日

文/周君
  11月22日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记者正在家里一边摆弄手机一边欣赏音乐,突然,一阵剧烈的摇晃袭来,紧接着只见墙上的装饰物纷纷坠落,音箱也左右摇摆起来,“地震了!”摇晃结束后,记者立即抓起相机就往外跑。
  此时的康定城区里,不少街道边都聚满了人群,而更多的人正在赶往城区的开阔地带。在将军桥一带,安雀寺外的小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标注有“临时避难场所”的情歌广场一带,数以万计的市民已经集聚在广场;州群艺馆外的街道也成了临时避难场所。
  尽管市民纷纷聚在街面上,但整个城区的交通秩序基本正常,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都在正常运行,街头已有不少交警在维持秩序。通讯基本正常,没有出现停水停电的情况,街上的商店基本都在正常营业。
  入夜的康定城区夜间温度已经降至0℃,市民的情绪也已经渐渐恢复了平静,虽然偶尔还会感觉到余震,但大多数人已经相继回到家中。此时的报社里灯火通明,同事们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部分同事已赶赴震中塔公采访。他们发回消息说,寒冬高原,夜色漆黑,寒气逼人,冷风阵阵打在脸上,人在户外站不了多久就不禁浑身打战。但因为应急救援得力,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夜得到了保障。
  11月23日
  在塔公乡甲巴村木雅祖庆小学,因校园受损严重连夜全部安全转移的2000师生,吃上了灾后第一顿早餐,救援人员为孩子们端上了热腾腾的馒头和奶茶。
  新都桥医院,院长王俊正忙着为学生检查伤情,说及药品保障问题,他表示将统一调配感冒应急药品,确保药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预防学生感冒。
  在受灾最严重的康定县塔公乡多拉村,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已经在这里开展工作,在指挥部一侧的民政物资发放点,许多救灾专用帐篷已经送到,同时还配有棉被、棉衣等御寒物资,民政工作人员正在清点卡车运来的方便面、火腿肠。
  除此之外,在甘孜州委开展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结对认亲中结成的“亲戚”们也纷纷赶往灾区看望。塔公乡一名有着30年工龄的老干部罗让降央在震后第一时间就赶赴自己包村所在地日沙五村, 之后,又折返到距乡政府20多公里的塔克村看望自己在临时安置点的“亲戚”塔公乡塔克村村民志玛。
  11月25日
  早上的康定城异常寒冷,但记者已经赶赴甘孜州医院和康定机场,因为当天要将一名在地震中受重伤的群众吴茂清转运至成都华西医院救治。为确保转运安全,医院和航空公司专门为伤员制定了转运方案,主治医生和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将全程陪同。
  距离22日发生的地震已经3天了,很多志愿者也加入了救援中,在甘孜州医院,8名藏汉双语志愿者承担了患者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的职责,协助医院、患者家属及学生教师有序参与陪护;在救灾物资募集点,应急志愿者服务队顶着寒风向过往群众募捐;还有来自河北省邢台县58岁的李英俊老人在灾区支起了免费义务车辆维修点……大家都在努力,为了共同应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一切情绪似乎都已经平静,直到这一天的23时50分,原本已经安静的小城再次进入了喧嚣,就在二十几分钟前,这座睡梦中的小城再次被地震摇醒。5.8级地震的发生让城里的人们已无法入睡,尽管在22日的地震后,仅截至22日22时00分就已发生余震108次,很多市民都做好了预防余震的准备,不过那些余震最大的不过才3.3级,这一次比预想的震级高太多。
  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心连心,手牵手,不论什么样的大灾大难我们都能面对和克服。
  • 上一篇:甘孜藏区首条超高压、重冰区同塔双回线路投运使用
  • 下一篇:甘孜州“结对认亲”推进群众工作 大灾面前彰显党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