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百人百梦·中国梦(13)

《甘孜日报》    2015年01月19日

我与“亲戚”拉家常
  编者按
  1月10日,本报全体员工来到海螺沟景区管理局新兴乡看望结对亲戚,与他们共叙友情,共谋发展。在与亲戚的交谈中,我们的记者不忘职责,用他们手中的笔记录下亲戚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今日,本刊《百人百梦·中国梦》栏目特别策划并推出《我与“亲戚”拉家常》,敬请关注。

种植野生菌发家又致富

杨珂和她的亲戚。
  ■ 记者 杨珂 文/图
  伍陶是新兴乡南门关村的一位村民,也是记者结对认亲活动中认识的亲戚家的儿子,说起来也是记者的亲戚。他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自己和妻子带着孩子和年迈的奶奶过日子。全家的生活一直靠伍陶在外面替别人跑车来维持,一家人过得清贫却其乐融融。
  2014年的夏天在一次和朋友的闲谈中,伍陶发现了改变自己一家人生活的机会。朋友家里种植了一些羊肚菌,产量高、销路好,赚了一大笔钱。回到家里,伍陶满脑子都是朋友家的羊肚菌,他开始动起种植羊肚菌的念头。可是种植羊肚菌前期投入还是需要几万元作为成本,想到这笔钱伍陶打起了退堂鼓。伍陶的妻子曾荔枝看见伍陶那几天总是一个人发呆也不太爱说话,就关切的问伍陶遇见了什么难事,要伍陶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于是伍陶把自己打算种植羊肚菌的事情告诉了曾荔枝,并把在朋友家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的描绘给了曾荔枝。让伍陶想也想不到的是,曾荔枝没有说一句反对的话,还把家里所以的积蓄都拿了出来,支持伍陶种植羊肚菌,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还和伍陶一起想办法到处筹钱,就这样伍陶不再为别人跑车,而是在家里专心的研究种植羊肚菌的技术,为种植好羊肚菌做准备。
  当伍陶准备好钱,要去购买羊肚菌育苗的时候,朋友又带给他一个好消息。新兴乡开始大量试种植羊肚菌,有种植意向的家庭可以在农业局免费领取孢子育苗,这个消息对于伍陶来讲真的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不但可以实现种植羊肚菌的愿望,还可以节省不少的开支。于是伍陶交了申请,免费领取到很多的羊肚菌孢子育苗。回到家里伍陶将自己的三亩地全部种上了羊肚菌,每天都悉心照料着他的羊肚菌孢子育苗。记者见到伍陶的时候,他正在地里为羊肚菌撒有机肥,孢子育苗已经长成出了羊肚菌的形状。伍陶认真的为记者介绍起羊肚菌的培育技术,伍陶说:“羊肚菌的生长环境很特别,它对生长土壤的要求也很高,土里还需要有木屑、麸皮、磷肥、石膏等这些东西。不但要保持土壤的湿润,还要保持空气的湿润。培养羊肚菌的地还需要消毒,消完毒还要在上面盖上薄膜,种植羊肚菌真的是一门技术活,我一直在努力的研究,相信会种出高产高质的羊肚菌。”
  每天到种植羊肚菌的地里观察,伍陶都会发现自己的“小金伞”在一天天的变化着,伍陶乐呵呵的说:“苍天不负有心人,我的付出快要得到收获了,今年3月中旬羊肚菌就可以出售。而且销路也已经找到了,有公司直接到家里来收购,对方开出的收购价格也很不错。如果这一季羊肚菌能卖一个好的价钱的话,我和老婆商量好了,还会扩大种植面积,希望靠种植羊肚菌能早日致富。”

结对就是终生亲

宋志勇和他的亲戚。
  ■ 记者 宋志勇 文/图
  “是的,就是他,他就是我们的亲戚,没有错。”这是1月9日,本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海螺沟景区管理局新兴乡开展结对认亲活动时,“亲戚”陈光亮、杨敏、陈道清、郝桂芳在堡子村小学院坝见到记者时激动地这样说道。
  是的,结对认亲三年了,记者和亲戚们建立了真正的亲戚关系,相互之间也慢慢产生了浓浓的友谊,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四位亲戚都是新兴乡新南门一组的村民,算起来应该是记者的大哥、大姐,他们之中最年青的杨敏今年也过50了。
  其实,与亲戚杨敏第一次见面时,她身体很差,家里满屋放的都是药,在桌上,有沙发上、在床头……只要能放东西的地方,都能见到药。“最近精神好多了,不仅脸色好看了,身体也强壮了一些。”记者见到杨姐姐时,看到她良好的身体状况感到很高兴。
  “这三年,都是报社的关心重视,让我们村民看到了盼头,干活也有劲了,谢谢亲戚的帮助。”杨敏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不仅家里经济条件有了好转,身体也比过去强多了。
  谈起结对认亲这个活动,陈光亮、陈道清、郝桂芳与杨敏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道出的共同话语是有亲戚真好,希望这份亲情和友情能地久天长。

“亲戚”就该常往来

张磊和他的亲戚。
  ■ 记者 张磊 文/图
  高树森老人是磨西镇新兴乡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也是我结对认亲结下的亲戚。每次见到高伯伯,他总是笑着对我说,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担心,工作不忙的时候,要经常回来看看。认识高伯这个亲戚有三年时间了,幽默乐观的心态是这个老人给我最深的印象。
  高伯有三个儿子,加上我的话就是四个。其中两个在外地上班,有时一年也见不上一面,平时就是大儿子陪在两位老人身边。说到心愿,高伯深深的吸了一口烟说,现在农民的日子比以往好过多了,虽然很幸苦,但也算得上衣食无忧了。新的一年就希望儿子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有空的时候常回家看看。

古稀老人的希望

马建华和他的亲戚。
  ■ 记者 马建华 文/图
  在记者的4户结对认亲户中,让记者最揪心的是海螺沟管理局新兴乡南门关村70多岁的邱林明老人,邱林明和老伴都已经70多岁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老两口都身患残疾,和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儿子有两个未成年的子女,一家六口生活拮据。小儿子由于过于肥胖,体重达260斤,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里做简单的农活。
  家里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玉米、养猪和邱林明养羊卖,年收入不到1万元,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家里穷困潦倒。去年4月,大儿子上山采药不幸摔下悬崖身亡,留下仅两个多月的婴儿。儿子安葬完毕,儿媳提出把婴儿留给邱林明夫妻,她要另外嫁人。经村组干部做思想工作,儿媳答应等孩子断奶了就交给邱林明夫妻。“这是我们彝族的规矩,家中如果儿子去世,爷爷奶奶就必须要抚养孙子,今年9月,孙子就要被送回来,我们都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小儿子自己还要养活两个孩子,我们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我可怜的孙子长大成人?”1月10日,记者在开展结对认亲活动时,老人说到他的遭遇,满脸悲戚。记者安慰他,希望有爱心人士能够帮助这对可怜的夫妻,让他们的孙子能够无忧无虑健康成长。邱林明告诉记者,他知道党委、政府和结对亲戚的困难,也不忍心增添别人的麻烦,他打算今年多养羊,增加出栏率,增加家庭收入,一只羊最多可以卖到1000元,如果多养一点,就能够改善家里的条件。邱林明说,他养的羊在家门口就能够卖成钱。
  “我现在还走得动路,但毕竟已经70多岁了,等到哪一天不能动弹了,孙子怎么办?”邱林明不无担心地说。邱林明无助的眼神,让记者感到痛心,春节即将来临,在新的一年里,邱林明的希望在哪里?希望好心人士看到我们的报道后,能够伸出援手,让可怜的婴儿能够健康成长。

但愿工钱无拖欠
  ■ 记者 马建华
  海螺沟景区管理局新兴乡南门关村村民陈军在记者的结对认亲户中,算是条件最好的,家里有5口人,母亲和两个女儿。孩子在上小学,妻子在家种庄稼料理家务,他就近打工。
  1月10日,记者和陈军拉家常,陈军亦喜亦忧。喜的是去年6月,他借钱买了一辆农用车,在离家很近的工地上拉运建筑材料,半年不到,除去本钱,他还挣了5、6万元。家里改善了住宿条件,房子出租给工地老板,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让他忧心的是工程老板竟然跑了,辛苦钱没有拿到。“幸亏把我买车子的钱拿到了,我找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帮我寻找老板要工钱,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老板,据说,拿到工钱应该问题不大,但要拿到手才算数。”陈军说。
  陈军告诉记者,随着海螺沟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只要踏实肯干,不愁找不到事情做,但最担心的还是怕做了事情拿不到钱。新年新愿景,他想在打工之前要和老板签订好用工合同,老板当月能够结清他的工钱,不要等到工程做完了,老板不知去向。希望党委、政府部门多关心农民工务工,及时掌握农民工的务工情况和工程承包方的情况,避免出现工资拖欠。
  新年到来,他希望能够继续在工地上找到事情做,收入再高一点,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家人健康平安。
  • 上一篇:风正好扬帆
  • 下一篇:我州出实招整治庸懒散浮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