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洒尽热血写忠诚

《甘孜日报》    2015年02月09日

——追记以身殉职的雅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唐时胶
 



    ■ 谢臣仁 记者 袁飞 /文 叶斌/图
    如果说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无私和坚韧,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如果说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铮铮铁骨没有抵住无情的意外车祸,满腹柔情在瞬间凝固成了永恒……寒风呜咽,追诉年轻生命的远行;黄沙无语,见证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担当。他把一腔热血洒在了甘孜高原。这就是雅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唐时胶的最后写照。
    1月31日20时57分,唐时胶在扑灭山火归来途中,不幸发生意外,因公殉职,时年44岁。
    生命的最后72小时
    走进唐时胶的办公室,办公桌上的笔记本依然打开着, 1月29日18时,雅江县米龙乡甲绒卡村附近突发森林火灾,唐时胶来不及关上笔记本,就疾奔火场。
    笔记本上最后的墨迹记录着1月29日下午,在参加省委督导组督导会上,他关于入寺宣讲的工作汇报,优美的书写展示着主人清晰的思考脉络。
    1月29日18时10分,接到火情的唐时胶心急如焚,第一时间赶赴火灾现场;
    1月29日20时40分,唐时胶赶到火灾现场,迅速投入灭火战斗。
    “由于火灾现场风势很大,整个山顶的火源形成多点爆发,唐时胶站在对面山坡上不时用对讲机调动着扑火人员,不时强调人员安全,直到深夜一点多,我们才在距火源最近的程章村吃了一碗方便面,他说现在夜已很晚了,为了大家的安全,只能明天继续战斗,于是他安排部署着第二天的工作。”2月1日,在已经被扑灭的火灾现场,曾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县林业局长,一个一米八的康巴汉子刘迪娃在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形时,泪水始终在眼眶中打转。
    1月30日凌晨4点,唐时胶才上车休息,之前,他刚刚在火场第一线查看了火情,完成了“实地勘察”,召集大家研究了灭火对策;
    1月30日6时,雅江县委副书记赵景红带领工作组乘车到达米龙乡程章村火灾现场,与唐时胶一起研究灭火对策,为了更近距离地观察火情,为灭火决策提供依据,唐时胶在汽车无法到达火场的情况下,搭乘摩托车前往火场前沿实地查看……
    负责扑火后勤工作的雅江县妇联主席王满英清楚地记得,1月30日深夜11点,唐部长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设在米龙乡的指挥部,由于他患重感冒,喉管痛得不行,吃不下饭,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下,他只喝了一点牛奶,就立即组织开会,总结当天扑火情况,部署第二天的工作。那天他们开完会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见我还没睡,他对我说,‘满英姐,早上4点钟叫我,今天的任务更重。’第二天,不,是当天早上4点我去叫他时,他已经起床了,简单地吃了一个馒头就走了。”2月2日下午,王满英在向记者讲述经过时早已泣不成声了。她继续回忆说:当天晚上他根本没有休息好,由于没有床板,临时安置的床上只是用纸片简单搭了一下,人睡上去就会下沉。作为这次火灾事故负责后勤的干部,当时我的心里十分难过,没有让同志们休息好,这是我的失职,他们走了以后,我就发动乡上的妇女同志,找到了一块广告宣传牌当床板,心想今天晚上他可以好好地睡上一觉,可没想到他却再也没有回来。
    王满英告诉记者,1月31日晚,灭火的大多数人员都回到了指挥部,直到晚上9点多了还不见他的身影,我打了几次电话,通了却没人接听,不一会便听说他在返回指挥部的路上出车祸了,当消息传来,大家的心都揪紧了,虽然知道这里道路的情况,可大家还是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祷,车坏了,人残了都不要紧,只要把命保住就行,可谁也没有想到,他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1月31日18时,大火已被基本扑灭,部分森警正陆续撤离。唐时胶留在现场进行观察,发现有两处烟点,他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扑灭,1个多小时后烟点被扑灭。随后,唐时胶及工作人员一行驱车返回指挥部,途中遇到扑火返回的雅江县森警大队徐骅一行正徒步行走,他便搭载4名森警上车;
    1月31日20时57分,车辆在漆黑的村道上行使,在半山腰一拐弯处,车辆突然被弹起,失去重心,瞬间滚落山崖,唐时胶献出了宝贵生命。
    从他接到火情赶往火灾现场到他发生意外因公殉职,整整72小时。72小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那只是生命中的一瞬间,然而,这却是唐时胶生命中永远的定格。
    一个鲜活的生命定格在44岁。44岁,多么美好的年华,刚刚还在与一同扑火的“战友”击掌欢庆勇斗火魔的胜利,瞬间,无情的车祸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邹萍清楚地记得,她与丈夫最后通话的时间是1月31日下午4点,电话那头,唐时胶欣喜地告诉妻子,米龙乡的大火马上要扑灭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短短几小时后,这对相伴近20年的夫妻却永远的阴阳相隔。
    并肩战斗的赵景红清楚地记得,整整两天两夜,唐时胶一直没下“火线”,饿了就吃口方便面、喝口冷泉水。他说,唐时胶是“指挥者”,更是“战斗员”,如果没有唐时胶深入一线查勘和科学决策,没有他的坐镇指挥并亲自参与战斗,火灾损失将不可估量。
    没想到英雄没倒在与火魔斗争的战场,却被无情的车祸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时间不会倒流,悲痛直击心扉。
    “他的离去,让母亲失去了一位好儿子,让妻子失去了一位好丈夫,让儿子失去了一位好父亲,让同事失去了一位好战友,让群众失去了一位好干部。”州政协副主席、雅江县委书记阿基布珠道出了大家无比沉痛的心情。
    唐时胶离去了,大家不忍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在血脉相连的亲人心中,在朝夕相处的同事心中,在倾心相依的群众心中,他音容依旧,犹如巍巍丰碑矗立在雪域高原。
    “理论家”和“实干家”
    “作为一名优秀的汉族干部,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率先示范,深受各族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严于律己、廉洁从政,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规定,人生态度积极,道德情操高尚,充分展示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雅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旦灯如是说。
    走进唐时胶的办公室,办公室的书柜里,塞满了各种书籍;家里的床上、茶几上俯拾皆书。每天睡前,看上大半小时;每次出差,都要带上一两本书,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曾经他就是以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踏上工作岗位的。
    “他就是个‘书呆子’,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学习,他经常给我们说,学习会让我们懂得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唐时胶生前好友,雅江县委组织部干部唐永强告诉记者。
    人们依然记得,1996年7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大学毕业后,成为省委组织部选调来藏区工作的优秀干部。当年他被分配在炉霍县公安局当民警。为了尽快掌握公安工作,他一有空就读书学习,并向身边的同志请教,很快成为了一名破案高手,随后,他又调入炉霍县政法委工作,由于文字功底特别出众,随后又调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炉霍县委农办主任,2002年以优异成绩考取雅江县政府副县长岗位。
    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干部中的“写手”、“理论专家”,这是大家对唐时胶最多的称呼。
    唐时胶是学习型干部,常常走在理论前沿,却不只是纸上谈兵。
    2011年11月,由于工作需要,唐时胶被任命为雅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一上任唐时胶就掷地有声地发表“宣言”:“宣传工作不是‘务虚’的工作,我们要‘虚功’实做,踏踏实实让宣传工作为雅江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作出应有贡献。”
    唐时胶是县委宣传部“入职最迟”的,刚到宣传部时,他可以说是一个“门外汉”。但他虚心潜学,迅速地成为一位年轻的“老宣传”,把宣传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超前部署,合理规划,总结出了宣传工作要抓好“两论、两文、两宣”即:理论工作,网络舆论;文明建设,文化工作;对内宣传,对外宣传的宣传工作理念;
    亲自执笔完善全县中心组学习考评制度,创编学习资料,创新学习机制,解决了中心组成员只听不学、只学不思的问题,促使中心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成功经验在全州得到推广;
    积极创新思维,优化雅江宣传网,开办雅江手机报、雅江县公众微信平台,在县域内制作了7个大型户外广告牌及路灯广告。通过大力宣传报道,为雅江县赢得了“中国松茸之乡”的美誉,并成功举办了“2014雅江·中国首届松茸节”;
    雅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崔继林说:“唐部长在工作中思路开阔,点子也很多,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他提出按照全州群众工作全覆盖的做法,在全县17个文明单位和34个乡镇行政村开展结对 ‘认亲’ 创建活动,并亲自带队进行考核验收,让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开创文明创建工作的新局面……” 
    “唐部长既是‘理论家’,又是一名‘实干家’。”雅江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施百岁告诉记者,就在唐时胶逝去前10天,他还利用到成都开藏区宣传工作会的间隙在为雅江外宣奔忙。
    “药罐子”和“硬汉子”
    在唐时胶家中,除了书籍,更多的就是药品。
    唐时胶妹妹在帮唐时胶收拾家务时,药品就装了整整一大纸箱。治鼻窦炎的、治颈动脉硬化的、治颈椎炎肩周炎的、治胃病的,不一而足。她难过地说:“哥哥家里就像开了一个药店。”
    藏区生活,如果你作为一个旅游者,在藏区游历一周,可能是一种欣喜的体验;如果你作为一名工作者,在藏区生活数年,那就是对身体严酷的考验。就是这样的考验,让唐时胶经受着多种病痛的折磨。像他这状况,本该外出就医,却因工作太忙,一拖再拖,拖成了“老病号”。
    可就是这样一个“老病号”,却是一个“铁汉子”。 雅江县的干部群众都说,从来没见他在艰险和困难面前打过退堂鼓。
    作为党的干部,大事难事看担当。唐时胶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
    2008年,雅江县城乱占乱建现象十分严重、社会矛盾突出,唐时胶走向街头、进入人家,直面矛盾,与群众拉家常、讲道理,以理服人,硬是啃下了“硬骨头”;
    2010年,雅江县发生“7·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了解一线的灾害情况,唐时胶主动请缨,在道路被冲毁、通行艰难的情况下,步行数十公里了解受灾情况,鞋子走破了,脚踝走肿了。晚上,跛着脚归来的他顾不上休息,立刻去参加抗灾指挥部会议,向领导汇报掌握的第一手灾情资料;
    2014年8月,雅江举办“2014雅江·中国首届松茸节”,省、州主管领导及各大主流媒体、大中小型企业代表齐聚雅江。统筹节会程序、联系媒体采访、组织文艺表演,担纲松茸节主要工作的唐时胶前前后后累了整整一个月,松茸节办得很成功,他也累倒了;
    2014年康定“11·22”重大地震波及雅江,正在养病的唐时胶拔掉吊针,奔赴一线,在余震不断的危险环境下,开展救灾、核灾重建,同时在舆论上积极做好正面引导,确保社会稳定,为抗震救灾取得胜利提供了舆论保障;
    ……
    唐时胶离我们而去,人们以各种方式寄托着自己的哀思,一位网友在微信中这样写道:“人生的刻度在于奉献。人生的厚度在于为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其信仰之坚定,情感之丰富,心灵之强大,思维之高远,干劲之充足,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深入实际、心系群众,从百姓那里获得了无尽的启示、无穷的力量。‘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以百姓幸福为一生守望,以群众冷暖疾苦为不舍牵挂,以改善民生为不变承诺,始终是党员干部不可动摇的人生基点。”
    唐时胶走了,一个用生命搭建群众路线的好干部、一个用生命谋求群众利益的好公仆走了,短暂的生命就此画上了句号。
    44个春秋,唐时胶用有限的生命,做出了无限的奉献。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既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情节,但他却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
    唐时胶走了,带着他未尽事业的遗憾走了,可唐时胶却没有远去,他走入人们的心中,虽然他的躯体怦然倒下,可他却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把忠诚作为一种职守,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唐时胶用一言一行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一举一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榜样力量,用生命践行了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一个党的好干部,一个时代楷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时值冬日,水瘦山寒。
    2月5日,在雅江县米龙乡程章村,记者看到一股股清凉的水流正从一口口蓄水池引出,在水桶里泼溅起晶莹的水花。
    “唐部长好人啊,要不是他,我们连水都吃不上。”村民不再像往年那样再为吃水发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米龙乡地形犹如“五指”,处在“手指”上的程章村人畜用水十分困难。
    2013年,联系米龙乡的唐时胶在调研中知道程章村的情况后,立刻承诺:“吃水是大事,这个事情我来解决。”
    他多次与有关部门协调,为村民争取8万元修建蓄水池资金。可需要修建蓄水池的农户多达36户,8万元远远不够,唐时胶又带头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建设蓄水池,力争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那段时间,唐时胶一心想着程章村蓄水池建设,从蓄水池前期的规划设计再到后期的验收使用,唐时胶前前后后到程章村不下十余次。每次一来一去要五六个小时,村支书小扎西看着疲惫的唐时胶,心疼地说:“部长你这么忙,县里还有那么多大事要办,就别这样来回跑了。”
    唐时胶总是笑着回答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把这些小事办好就是我的工作。争取资金不容易,不把事办好就对不起老百姓,我多跑几趟算啥子嘛。”
    “我身上的校服,桌上的本子和笔,都是唐伯伯找人帮我们买的。”2月4日,正在做寒假作业的米龙乡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拉姆对记者说。
    米龙乡村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不便,多为住校生,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学生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相对匮乏。唐时胶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4批爱心人士到两所小学进行爱心捐助,捐赠的物品有书、本、笔、校服等学习和生活用品,总价值达30余万元。
    新鲜的蔬菜挤在大棚里,郁郁葱葱。在米龙乡夺多寺,蔬菜大棚里长势不错的绿色蔬菜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抹亮色。
    2012年,唐时胶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得知米龙乡大多数僧侣几乎从未对身体进行过体检,他马上协调县卫生局,组织县医院骨干力量到米龙乡扎西寺和夺多寺对僧侣进行体检。当得知由于长期居住在高海拔地区难以吃到新鲜蔬菜,大多数僧侣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唐时胶又积极向县农牧局争取,为两座寺庙建起蔬菜大棚,解决了僧侣吃菜难的问题。
    米龙乡党委书记旺堆回忆说:“他经常对我说,你的工作好不好,你说了不算,老百姓说你好,那才是真的好。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认识他,都说他是一个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好干部。”
    在米龙乡只要一说到唐时胶,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唐时胶用他的努力工作换来了百姓的满意,用行动赢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官位不重要,做事很重要”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你官做得好不好,要看你把事做得有多好。干工作,要对得起党和国家发给自己的工资。”这话正是唐时胶工作18年来认真做事的真实写照。
    抓住我州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成功获得“中国松茸之乡”的称号,并抢先注册商标,举办了中国松茸节,增加了雅江影响力和美誉度,提高了特色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为雅江发展装上了“助推器”……这一记记漂亮的组合拳充分展示了唐时胶做事的深厚“功力”。
    工作中,唐时胶很会把握分寸,既不“专权”也不“弃权”。
    力促电视台开播藏语频道,为电视台演播厅争取建设资金,为电视台四处寻找播音主持……唐时胶竭尽全力为电视台发展奔走呼吁,但却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私利。
    最懂宣传的人却最少宣传自己。唐时胶逝去后,大家在寻找他的影像资料时,才发现少之又少。
    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每次下乡调研,他总是叫上司机就走,不让我们派记者随行。他说,下去是做事,又不是去表演,不需要登海报,摄影照相跟来做啥子。”
    “唐部长掌管着电视台时,没动用过一次私权为自己‘闪闪光’。跟着这样的领导,干起事来很舒心。”雅江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杨洪说。
    布局风景点,建筑观景台,雅江俨然已是318国道景观大道中最美的一段。
    “跟着唐部长做事,他的严格和认真会逼得你够呛,但是事情做好后,那种成就感让你累并快乐着。”雅江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王永强说在工作中他常常被唐时胶“赶着走”。
    既然要做事,就要做好,不能敷衍了事。建设生态文明村,唐时胶亲自深入到香格宗村和日基村进行实地查看,倾力提升文明程度,凸显当地藏式风情,积极打造乡村酒店。
    虽然最初他认真干事的态度让村民们难以接受,但随着当地群众因为生态文明村的辐射作用在旅游开发中实实在在增加收益得到实惠时,大家才真正地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多亏唐部长的严要求,不然我们的乡村旅游难成气候。”日基村村主任任八金说。
    2002年任雅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11年任雅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3年来,与唐时胶一同“起步”的很多人走向了更高的岗位,他却没有一点怨言,坦然地说:“说老实话,谁都希望进步,但总有先后。世事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于心。官多大不重要,踏实做事最重要。”
    “工作要‘接地气’,才会有底气。”
    2月4日,雅江县八角楼乡王呷一村村民阿英在自家客厅正墙上挂上在“村文明家庭户”评比中获得 “尊老爱幼文明户”的荣誉牌匾时,无比自豪。
    说起这块“金字招牌”,不得不提到唐时胶。在2013年,唐时胶在调研中发现雅江县乡村文化生活贫乏、文明程度不高,他结合实际,创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结对认亲”活动,鼓励省级最佳文明单位雅江县国税局与雅江县八角楼乡王呷一村结成共建对子,互帮互助,加快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心中有群众,脚下有力量。
    “工作要‘接地气’,才会有底气。”唐时胶经常说,不到基层去,想法就没有灵气。
    唐时胶从不“闭门造车”。“没有调查就没发言权,群众没有利益就一票否定。”他坚持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经过调查研究,必须以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凡是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大事,他都不辞辛苦,亲力亲为,做实做好。
    忙,是唐时胶参加工作18年来的常态。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炉霍县县委办公室、炉霍县农办、雅江县政府、雅江县委宣传部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工作节奏像陀螺一样越转越快。
    在县委宣传部,记者看到去年下乡登记表上唐时胶的下乡时间为126个工作日,也就是说他全年1/3的时间都在基层。
    常年奔走在基层,马不停蹄用脚步丈量着雅江的每一寸土地。在雅江13年,唐时胶走遍了雅江4个片区1镇16乡1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走遍了雅江的村村寨寨,足迹遍布雅江7854平方公里广阔土地。
    唐时胶经常深入偏僻乡村,有些地方不通公路,汽车无法到达,他便搭乘摩托车在崎岖山路颠簸前往,因此大家把唐时胶叫做“摩托部长”。
    在整理唐时胶的遗物时,那密密麻麻写满了页面的十几本上千页的工作日志让人动容,它记录了多年来唐时胶脚踏实地为民做事的心路历程。
    人民公仆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要以公仆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以赤子之心,执政为民谋求福利。
    唐时胶虽然离去了,但他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正如同“酵母”、“种子”,在他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在人们的心田,迅速地生发开来。
    虽然,他的笑容和身影极少映入镜头,但却深深地印在了雪山之巅、草原深处,印在了老百姓的心窝里。
    唐时胶走了,带着他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挚爱,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匆匆地走了。他用他那扎实工作、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创先争优、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兑现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入党宣誓时的诤诤誓言。
    唐时胶生前常说:“不要谋着做大官,要谋着做大事,要做人民拍手称快的好事、实事。”许多优秀领导干部,或英年早逝,或因公殉职,或积劳成疾,或奉献到老,这些曾经无比鲜活、有血有肉的生命,像炉中煤一样燃烧自己。斯人已逝,而他们的光与热依然长久地温暖着这个世界。 
    苍天垂泪,雪域悲恸。
    正当壮年的生命,默默坚守的足迹,慷慨献身的悲壮——连日来,无数人为他落泪,被他感动。他所蕴含的正能量,在康巴大地反复传递;他所承载的精神,与他未尽的事业一起,激发着人们的爱国之情。
    唐时胶走了,走得太急,留下了永远的遗憾。2月3日清晨,雅江县各族群众迎着凛冽的寒风,冒着零下6度的低温,伫立在寒风中,脸上写满哀伤,泪别党的好干部唐时胶。
    “唐部长,一路走好!”这悲怆的道别让雪山呜咽,草木含悲。
    他比亲人还要亲
    呢喃的诵经声、明亮的酥油灯、飞旋的转经筒、袅袅的香火……
    连日来,在雅江,群众用各种传统方式悼念唐时胶,为他祈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2012年以来,我州开展了群众工作全覆盖,一场大规模的“结对认亲”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将关爱和温暖送遍雪域高原的帐篷和村寨。
    唐时胶的结对“亲戚”在米龙乡米龙村、卢衣普村和燃公村。这三个村山高路险,很多地方都没通公路,每次去看“亲戚”,他都是搭乘摩托车前往。
    唐时胶在燃公村的“亲戚”彭德成说:“他两年来到村里看望我们不下二三十次,就是真正的亲戚也不会走得这么热络啊!”
    米龙村的尺多感慨万千:唐部长是领导干部,却没有一点架子。他到我家总是带着微笑,对我说:“我来看看你们,生活还过得好吧?家里有什么困难要告诉我,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我母亲去世了,没想到唐部长亲自前来悼念,并按照我们藏族的风俗行后辈礼。”在唐时胶的灵柩前,卢衣普村的“亲戚”叶嘉罗烧着纸钱,眼里噙满泪水。
    叶嘉罗是米龙乡卢衣普村村民,也是米龙乡本孜村小的代课老师。他回忆说:“两周前我刚刚失去了母亲,1月27日,唐部长在下乡途中听说了此事后还来家里帮忙,没想到现在他也走了。这一下失去两位亲人,让我怎么能接受。”说到此处,他数次哽咽。他说:“自2012年与唐部长结对认亲后,部长就经常来家里,没有一点官架子,感觉很亲,就像自家人一样。还记得第一次部长来我家时,说心里话当时觉得这个汉族干部只是走形式做样子的,我们根本不可能成为‘亲戚’。但是经过这两年的相处,我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想法,部长不仅是大小节日会来家里看看,就连从这里路过,都会到家里来坐坐,问问我们平时的生活情况。让我最感动的是,部长从不嫌弃我们农家的脏乱,和我们一起围着火塘席地而坐,一起喝酥油茶吃糌粑,我觉得部长是真真正正把我们当成亲人。”
    叶嘉罗告诉记者,米龙乡本孜村小有学生30余人,可就是这小小的村小,却成了唐部长一生的牵挂。每次来学校时,他总会为孩子们带来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牛奶,询问孩子们学习生活情况,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部长经常说:“我的孩子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看到他们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学生们都是中午带饭到学校吃,看着孩子们吃冷饭,他马上到县城为学校购买了蒸笼,不断嘱咐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吃上热菜热饭,他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每一个孩子。“还记得2013年秋季刚开学,部长在为孩子们发放他联系的爱心酒店捐助的书、学习用品、校服、厨具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所有人都跑到教室里躲雨。大风把校服吹到了地上,部长冒着大雨一个人跑到操场捡校服,捡完校服他已经全身湿透了,我找来干毛巾给他,他却顺手拿来给孩子们擦雨水,还为孩子们换上干净的新校服。”在整个讲述过程中,这位坚强的康巴汉子眼眶一直红红的,每到哽咽之处总是深吸一口气,怕泪水流出来。沉默了许久,他才又说:“我以前当过村会计,现在是村小代课老师,当官的我见过不少,但是唐时胶部长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官。”
    雅江县教育局局长尤黛楠告诉记者,米龙乡村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不便,多为住校生。当米龙乡中心小学和本孜村小的学生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齐全时,唐部长就积极联系爱心人士到两所学校进行爱心捐助,2014年,唐部长先后联系四批爱心人士到米龙乡进行捐赠,捐赠的物品有书、本、笔、校服等学习和生活用品,总价值达30余万元。
    2月2日中午,米龙乡卢衣普村党支部书记四郎多吉听说记者是专程来采访唐时胶的事情后,拉着记者的手说:“唐部长是天下最好的干部,他经常来我们村里看望他的结对亲戚和困难群众,他虽然是一个汉族干部,可他比我们的亲人还要亲。”
    唐时胶对群众的爱深深地感动着米龙乡的百姓,只要一说到唐时胶部长,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当得知唐部长殉职的消息后,许多群众流着热泪,自发地来送部长最后一程。高原寒冬的深夜,温度已是零下几度,可来送别的群众久久不肯散去。
    在结对认亲中,唐时胶专拣“穷亲戚”认,他的8户“亲戚”都是米龙乡最贫困的人家。亲戚越走越亲,他与“穷亲戚”打成一片,拉家常,开玩笑,谈笑间引导思想、共商“出路”。“亲戚”们意想不到唐时胶这个“知识分子”竟与自己这些“大老粗”有这么多共同话题。
    “再忙再紧,唐部长每月都要来好多次。他是真心地帮我们。”“他和我们这些‘穷亲戚’,端着酥油茶,一摆就是大半天。”“要不是唐部长,我早就破罐子破摔了,是唐部长让我变了样。”……两年来,唐时胶为“亲戚”们送物品给资金,帮“亲戚”们出点子拿主意,鼓励大家学技术搞产业,重教育挖“穷根”,让他们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在与群众打交道时,唐时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你们的亲人,我们是一家人。”
    把群众当做家人,群众的冷暖,时刻牵挂在心。在群众心中,唐时胶如一缕阳光、一阵春风。他来了,就会留下温暖。
    在“亲戚”们的眼中,唐时胶就是他们的“家里人”,有啥喜事乐事,他们都愿与唐时胶分享,让唐时胶与他们一样高兴;有啥苦事难事,他们也愿与唐时胶道倾诉,因为唐时胶一定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
    米龙乡乡长龙阿勇感慨地说:“有时,当我们感到群众工作难做时,唐部长就会对我们说,只有全心为群众干实事解难事,再难做的工作也就不难了。”
    一位年轻的“老大哥”
    “前两天还在与我开玩笑,说‘武哥,我们好久聚聚’,这咋说走就走了呢。兄弟啊,你太忙了,你还欠我一顿饭呢。”雅江县政府办工作人员许华武到现在都不愿接受唐时胶离去的残酷现实。
    “他这人没官架子,对我这办事员也是武哥前武哥后地喊着。”许华武与唐时胶在雅江县政府工作十年。唐时胶离开了,许华武手里还有他家的钥匙。他要留下这最后的纪念。抚摸着手里的钥匙,许华武眼角溢出晶莹的泪水。
    “我是他多年的下属,他教会我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么好的人,怎么就走了?”说着说着,王星玉已是语带哽咽。在得知唐时胶去世噩耗后,她的第一反应也是“不相信”。 作为唐时胶多年的下属,王星玉很感激这个“老大哥”。
    唐时胶常说:“在工作中我们是上下级,在生活中我们是兄弟姐妹。”唐时胶常常以“兄长”般的关怀温暖着大家,同事们都很爱戴这个年轻的“老大哥”。
    宣传部人手紧,唐时胶很体谅大家工作的辛苦,总是“抢”着工作。县精神文明办副主任叶斌身体不好,本是“老病号”的唐时胶每次出差时都不忘给他带药,并时常叮嘱他:“注重休息,不要像我一样,弄得个病体缠身”。
    雅江县政府工作人员潘军刚来时,唐时胶很关心他,以致有人怀疑他们是亲戚关系。他听说后火了:“乱弹琴,人家大老远的从外地来雅江工作,关心他是应该的!”
    “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唐时胶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伍丽的笔记本第一页上写的对她勉励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公私分明,从不占公家一点小便利。”伍丽分管财务,手里还保留着唐时胶转交给她公务接待后剩余的一包香烟。
    “他没把我们当外人看,有啥困难也尽其所能的给予帮助。在我们心目中,他首先是兄长,然后才是领导。”援藏干部谢臣仁和刘泽舟说唐时胶在雅江给了他们“家”的感觉。
    作为下属,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陈昌鹏没少挨唐时胶批评。“批评时铁起脸来批你,下来又诚恳地给你道歉。工作搞不上去他心里急呀,我们也理解。当时脸上热乎乎,后来心里亮堂堂。只是现在我再想听他的批评也听不到了……”
    一个孝顺的“不孝子”
    “他是一个好战友、好兄弟,他与人为善,勇于担当,正直诚实,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甘孜高原优秀干部的高尚品格,他是甘孜高原干部的优秀代表。”从唐时胶参加工作以来就与他共事的雅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刚是这样评价他的。
    唐时胶,1970年10月出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家中四姐弟,他排行老二。从小学习特别认真的他,由于家庭困难,直到上初中,他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经常是光着脚上学。家里最小的妹妹唐渊婷为了供哥哥读书,很小便离家外出打工。在上初中时,每到假期,唐时胶都要到当地的建筑工地打工。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完成了初中到高中的学业,并在当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省理工大学。1996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被省委组织部选调到炉霍县工作。“当时我也在炉霍县工作,后来他到雅江任副县长,没几年我也到这里工作,可以说,我和唐时胶亲如兄弟。我知道,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便把高原当成了自己的故乡,一年中很少有时间回老家看望他年迈的双亲和家人。”张刚说。
    “爸妈,最近身体怎样?今年过年我回来看您们。”这是唐时胶每年春节前给父母许下的诺言,但每年他都因工作关系无法实现这一承诺。
    临近春节了,70多岁的唐以刚老人和68岁的任贵珍老人在翘首以盼儿子今年能回家陪他们好好过个春节。可是这次唐时胶再也回不来了。
    映入老人眼帘的是儿子的黑白照片,脸上刚毅的轮廓是那样熟悉,眼泪顺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颊滴落。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穿心刺骨的痛难以言表。
    “共产党人不是冷血动物,也是活生生的人。”唐时胶也有一腔热血和柔情。
    作为一名儿子,唐时胶倾注孝心、仁义慈孝、常怀感恩,却因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年迈的双亲。父母生病,全是妻子和弟妹照顾,当儿子的没在床前守过一天,没回家看望一眼。作为儿子,深感不孝。唐时胶只有在电话里歉疚地说:“请原谅儿子,实在抽不出时间,只有让弟妹代表我尽孝了……”
    妻子邹萍2014年8月生病住院,出院后本想好好休息一下,享享丈夫“伺候”的福,却不料唐时胶忙于松茸节筹备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不但照顾不到妻子,妻子还倒成了他的“勤务员”。妻子很有意见地说:“病人变成了‘伙夫’”。唐时胶愧疚地说:“工作实在太忙,下次一定好好‘履职’。” 可这一承诺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遗憾。
    儿子就读初三,即将面临人生大考,唐时胶不能为他热一次饭,不能为他作一次学习铺导。作为父亲,他深感自责:“我没尽到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
    在邹萍心中,其实丈夫一直都是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好人。“他一直对家庭非常愧疚,但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肩负责任。”说到这儿,邹萍的眼里满是泪水。
    唐时胶走了,群众手捧酥油灯,举目星空,用高原上藏民族古老的习俗,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干部祈福……
    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精神,把赤诚交给群众,用关爱温暖群众,唐时胶舒展着大爱情怀。
    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高原之子,精神永存。唐时胶将一个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鱼水深情,演绎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唐时胶没有远去,他坚毅的身影在高原站成一座丰碑,深深地留在雪山之巅、草原深处,已融入雅江的山山水水,留存在群众的永恒记忆里。
    唐时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当代共产党人的誓言,他用生命的烛火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生命的彩虹必将永远驻留在雅砻江畔。
     
    
  • 上一篇:我省藏区公路通车里程达4.5万公里
  • 下一篇:省委宣传部向乡城寺庙捐赠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