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这100期,我们共同走过

《甘孜日报》    2015年02月09日

《经济民生周刊》创刊100期·特别策划




甘孜县群众喜爱《经济民生周刊》。


康定县炉城镇向阳社区居民正在读报学习。

 
    编者按
    《甘孜日报·经济民生周刊》创刊100期之际,本刊编辑部推出《创刊100期》特别策划,和广大读者朋友共同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回忆我们一起经历过经济民生的点点滴滴,同时,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甘孜日报·经济民生周刊》的关注和关心,感谢广大通讯员对《甘孜日报·经济民生周刊》给予的大力支持。
    在新的一年里,《甘孜日报·经济民生周刊》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进一步加强创新力度,提升水平,在打造特色专栏上推陈出新,在提高办刊质量上精益求精,在增强社会影响上大胆尝试,继续加强专题策划、完善编辑流程,不断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愿意看,想看,打造精品名刊。
    “金杯、银杯不如读者的口碑”,我们衷心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我们《甘孜日报·经济民生周刊》,多为我们提供优质稿件,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甘孜日报·经济民生周刊》办得更好,办成受广大读者欢迎和喜爱的刊物!
    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祝大家新年快乐!扎西德勒!
             《经济民生周刊》编辑部
    再回首,开启新征程
    ——《甘孜日报·经济民生周刊》创刊100期综述
    ■ 记者 宋志勇
    寒来暑往,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之中,《经济民生周刊》已经走过了100期的征程。100期,对于3岁的《经济民生周刊》来说,只是一个开始,这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关注,需要用笔和镜头记录,对于怎样宣传好、报道好我州经济民生工作,是《经济民生周刊》为之奋斗的重大课题,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有创新思维、有策划意识,报道出更加有深度、有亮点的新闻,《经济民生周刊》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探索!
    创刊近三年来,《经济民生周刊》一直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热心的读者朋友们也常常给我们写信,就《经济民生周刊》的内容提出意见,对其整体发展给出建议,这才使得我们的《经济民生周刊》越来越贴近经济、贴近民生,贴近广大读者的心。
    100期,对于《经济民生周刊》而言,已经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有着独特的韵味,亦有其独特的风景。经济、民生、人物、讲述、热点追踪……您可记得激情书写大美画卷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您可记得从交通末梢到立体交通的三年攻坚;您可记得“9+3”圆尼玛德吉创业梦;您可记得如何实现预期目标州局“掌门人”拿话来说;您可记得民营经济撑起“半壁江山”;您可记得百人百梦讲述着百姓的梦想;您可记得讲述甘孜好故事传播甘孜好声音的一个个精彩人物演绎……
    回首一起走过的700多个日子,沿着经济民生所指引的方向,我们的记者一次次上路:到基层与“菌中之王”亲密接触,赴深圳采访文博会,去宁夏考察学习藏医药……
    在每一个与经济、与民生有关的新闻发生地,参与的记者都会出现在现场,及时提供新闻资讯,作为职业新闻人,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职责。
    政经、产经、财经,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深度、宽度、高度,均是我们追逐的目标。
    在《经济民生周刊》里,新闻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无限逼近真相的追问。独家报道是我们的前进目标,独特角度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努力做的一切,只是根据读者的需求做出报道,挖掘出事件的本原,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值得作为参考的资讯或者观点。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穿梭于“庙堂”与“江湖”之间,《甘孜日报·经济民生周刊》与万千读者一起走过了精彩、又夹杂些许失落与无奈的三个年头。
    作为主流媒体《甘孜日报》旗下的《经济民生周刊》一直倡导“经济民生”这一概念,倾听经济脉动,关注民计民生。回望《经济民生周刊》走过的路,于方寸中,甘孜州经济这三年来每个心动的瞬间依稀可见。
    然而,面对新媒体日益繁荣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报纸却陷入生存发展的困境,其前景如何?其继续生存的土壤在哪里?需要怎样的对策保障其健康发展?
    “周刊要紧扣时代脉搏,做到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高级编辑、中国记协理事、中国新闻奖评委、四川省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委、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原四川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刘为民在1月6日本报《经济民生周刊》专题研讨会上这样说道。
    “周刊要与其他版面有所区别,要加强深度报道的力度,要采写一些有前瞻性的稿件,加强对民生的关注,要打造品牌栏目,丰富报纸版面。”历任四川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副刊部副主任、天府周末主编、编委、编务总监、高级编辑,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委直接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副会长、四川省人才研究会副会长雷健在谈到《甘孜日报·经济民生周刊》时认为。
    同时,他们又分别建议周刊要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要随时了解百姓的期盼,民生新闻是涉众性新闻,要关注“医、食、住、行、育、养、财、信”等内容,关注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要打开思路,深入思考,拓宽范围,推出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的文字;要做好选题,做好新闻策划,改进版风文风,提高感染力,满足受众需求。他们希望大家继续一如既往地投身周刊工作,勤于学习思考,勤于交流提升;拓展写作领域,呈现文化元素;打造品牌栏目,关注经济发展;加强舆论监督,讲述百姓故事;加强深度报道,传递甘孜声音,学会使用新媒体,借鉴新型传播手段、表现方法,更好地服务读者。
    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是建议更是希望,是希望更是激励。
    回首过去,对于好的方面,我们需要传承;回首过去,对于不足之处,我们需要弥补、创新。只有在创新中立足,只有在创新中发展,《经济民生周刊》才能走得更远。
    再回首,我们需要打造品牌;再回首,我们需要有深度;再回首,我们需要大家的支持;再回首,让我们开启美好新征程。
    一份报纸的温度
    ■ 编辑 杨燕
    到《甘孜日报·经济民生周刊》编辑部工作已有近一年的时间,期间看着周刊一步步成长,自己也在这里慢慢完成角色的转变和成长。今天,周刊迎来了自己100期的生日,对于一份报纸来说,100期只是一个微小的数字,周刊还仿佛只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孩童,“100”代表的是一个开始,今后的路还很漫长。对于我们周刊编辑部和我个人而言,“100”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和这份报纸一起,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还记得,初来周刊的时候,从记者到编辑,最难的就是版式,怎样把一个版面做得美观,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是一个大问题。基本的编辑知识、积累的编辑经验都是要新学习的,看书、查资料、请教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在慢慢摸索中,心情忐忑的编辑完成了一期又一期报纸。每周一到了办公室看到印刷好的周刊,心里还真有些激动,但是想到又要开始做新的一期周刊,又开始紧张起来。这种奇怪又复杂的心理一直持续了很久,现在对编辑工作渐渐熟悉了,也少了之前的忐忑,但是在做完和做好之间,我觉得自己还需要学习,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
    经济,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民生,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经济与民生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周刊创刊伊始,就带着对全州经济发展的关心,对民生的关注,用独特的视角及时为广大读者提供我州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方面的新闻,这些来自基层,来自老百姓的鲜活新闻也让这份报纸有了温度,这种温度又慢慢凝聚成了一股温暖的力量,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回望过去,我们周刊的编辑、记者和读者曾一起迎着高原上温暖的春风走进新农村,看农村新变化,看农民新生活;我们曾一起到全州各县去了解经济发展,听各县县长对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措施;我们曾一起去巴塘,感受“川藏联网工程”的高难度施工;我们曾一起去石渠看“电力天路”工程的实施,听当地百姓对电的渴望;我们曾一起去雅江采松茸,一起去理塘挖虫草;我们曾一起和全州名优特产走进深圳;我们曾一起到甘肃看中藏药产业发展;我们曾一起倾听身边梦想的声音,我们曾一起传递甘孜的好声音,我们曾一起……
    一步一步,周刊从第一期走到了一百期,每一期里的故事还依然回响在耳畔,每一期里的笑脸还浮现在眼前,看着身后周刊走过的那一串串依然清晰的脚印,我们挥手告别过去,沐浴阳光,迎着春天的步伐,我们继续踏上新的征程。
    希望在下一个100期,下下个100期,以至下100个100期里,带给读者更多的温暖,得到读者肯定,为大家奉献一道道制作精美的新闻大餐。
    我与《经济民生周刊》的不解之缘
    ■ 孙学花
    在一个温暖的季节里,我在你的醒目处,看到一则消息,看完这则内容我心里顿感温暖,这里记载着民计民生的内容,这里记录的全是群众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刊头到版未,字里行间弹奏着经济发展的乐音,传递着关心群众冷暖的声音,而您就是我正在逐渐深爱着的《经济民生周刊》。
    感谢您伴我一个美丽清醒的晨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阳光一截一截晒满跑马山,这个周末我起得还比较早,室内感觉比较温暖了,洗完衣服,便把上周的《经济民生周刊》拿出来,就像孩子们温习功课一样,认真地读起来,这是我专门把它作为一门学习课程的第三个月了,第一版关于康定地震后,干部送温暖灾区群众温暖过冬的情形,深深感动着我,屋内格外安静,我完全被报纸内感人情节和温暖的场景深深吸引。不只是这些,一直以来《经济民生周刊》容纳了甘孜地区人文、经济、民生的方方面面,每读一次我都觉得受益匪浅,让广大读者、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视野,从中我深入了解到了正在发展的甘孜州经济和民生。伴着窗口斜晒的阳光,我的思绪沉沁在报刊的字里行间,读完一篇文章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喜欢这样伴我度过的晨。
    感谢您给我一个明媚爽心的午休
    那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吃过午饭,不知该做些什么,“今天的报纸到了。”办公室里传来一楼送报纸的工作人员的声音,他拿了一叠报纸,《经济民生周刊》就放在最上面,随手接过报纸,有些兴奋地拿着报纸,快步走到新城广场附近的公园里,认真地阅读起来,当时像是瞌睡遇到枕头的感觉,平日中午的疲倦感荡然无存,在第三版的头条就是“致富路上的领头羊”这篇我写的专题稿件,当然不是因为有我写的稿件而喜欢它,我对《经济民生周刊》的感情是从第一次捧在手里安心阅读的那一刻起,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它忠实的读者,也并为之积极写稿、投稿。渐渐地成为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成为我灵魂的寄托之地。
    伴着晚霞品读您,圆我一个好梦
    记得那个有晚霞点缀的傍晚,我让然坐在家的阳台前,手里拿着早叠好的报纸,认真的阅读起来,这样已经成了习惯,我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情感去执着于看报,但是《经济民生周刊》却给我了一种灵气,让我深深的喜欢上报刊,我没有一丝夸张和偏爱,只因为《经济民生周刊》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和吸引力,让我像磁铁般不能离开它。
    “小村庄里的大梦想”、“康定经济发展绘就蓝图”、“让环保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潮流”等,一篇篇故事式新闻稿件在整个报刊上各显亮点,各县经济发展的现状、亮点,一一展现,描绘着甘孜州各县经济发展的一个个精品荟萃,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欲望。
    《经济民生周刊》创刊以来,进一步抢夺读者的眼目,它将民生、民计,经济发展等内容,形成一簇簇耀眼的花团,尽放光芒,让人读了就懂了,让人读了还想读。
    在我看来《经济民生周刊》是各县经济发展、特色发展的聚宝盆,是民生工程落地开花的摇篮,更是经济发展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
    以后,我将以更高涨的热情一如既往关注《经济民生周刊》,让它成为我生活的“好朋友”。同时感谢一直以来默默为《经济民生周刊》付出的老师们,是您们给了这样的交流平台,激发我们写作经济民生类稿件的兴趣和写作过程中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
    在给我带来无限快乐,充实的生活的同时,我以真诚的读者的身份提一些纯属个人的、不成熟的建议,不妥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一是建议把经济发展的特色亮点的在规定版面凸现出来;二是建议民生工程实施汇集、抓特色体现出来,以上是我很不成熟的建议。
    热爱生活 品读周刊
    ■ 余应琼
    我与《经济民生周刊》相识已经两年了,期期必看,篇篇必读,阅读周刊已然成为了一种习惯。作为一名基层的通讯员,阅读同行们的作品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交流;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报中的每一篇文章均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是令人非读不可。当然,爱上《经济民生周刊》,更多的是源于一次投稿。
    记得有一次,我下乡采访,无意中看到一名乡村教师在给学生洗脚,那场景很让人感动。后来我去了那个教师所在的学校,采写了《爱到深处情更真——为甘孜县仁果小学“爱心教育”点赞》的稿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给了民生周刊的编辑老师。说实话,稿子能否被采用,我心里还真没底。一周后稿子见报了,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后来,在跟编辑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告诉我:《经济民生周刊》不仅关注经济,更要讲述甘孜好故事,传递正能量。
    《经济民生周刊》每周日准时给读者献上大餐,无论是对新近颁布的与经济民生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还是我州各县关乎民生的新措施、新举措,只要打开《经济民生周刊》,你想知道的,尽在其中。周刊立足甘孜、侧重甘孜,内容以我州的新闻、要闻为主,它们就像家乡菜,让你觉得亲切、熟悉,品读起来总是那么的解馋、品完后还意犹未尽。
    《经济民生周刊》关注焦点、热点话题,与时事接轨,就像编辑们细心为读者烹调的特色菜,选材用心、配料特别,火候刚好,“品尝”起来风味独特、自然是令人赞不绝口。周刊关注百姓所关注的、聚焦百姓所关心的,呈现百姓想了解的。更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民生周刊》从多视角、多层面呈现我州发展变化;既有关乎州内企业、农牧业、旅游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有关乎老百姓的医、食、住、行等方面的热点。内容丰富、信息容量大、题材多样,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读者,读者对其爱不释手也就不难理解了。
    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经济民生周刊》能一如既往地坚持正确导向,以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社情民意,促进和谐民生为宗旨,对民生领域里,百姓关心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党政关切的重点进行集中报道;准确解读经济、民生政策,剖析民生热点,为改善民生,进行理性探讨和建设性思考;关注群众诉求,体察百姓疾苦,开展舆论监督,维护公民权益;紧步时代潮流,倡导科学生活观念,注重人文关怀,提升生活品质,让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这份周刊,祝愿周刊越办越好!
     
    
 
  • 上一篇:追逐梦想我们永远在路上
  • 下一篇:我省藏区春节活动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