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百封家书,讲述一个藏族之家的幸福生活

《甘孜日报》    2015年06月25日

    ■ 新华社记者 叶含勇 李倩薇
    15年前,藏族作家意西泽仁(籍贯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女儿意娜独自远去北京,开始了大学生活。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父女之间以书信表达亲情。百余封家书,传递着幸福温馨,传承着优良家风,记录着家庭成长。
    还是意娜很小的时候,父女之间就开始了家书传递。
    “第一封是她写给我们的,她只有4岁。”意西泽仁回忆,当年他在四川凉山筹备一次文学笔会,妻子托朋友带来了女儿写来的一封信,“亲爱的爸爸,您好吗?我好想您,你开完会就回来呀。”年幼的女儿写的这封短信,让意西泽仁感动至今。在女儿的成长中,他和妻子一直寻找和女儿如朋友般相处的一条路。
    意西泽仁和妻子非常看重女儿学习能力的培养。下班后常带小意娜去图书馆看书,学习书法和绘画。
    “父母从来不给我过多的学习压力,鼓励我课余创作,并不是要我将来当什么‘家’,而只是希望我提高综合素养和审美意识。”意娜说。在她的印象中,高大的父亲总是在伏案读书写作,“所以我也喜欢趴在茶几上写字画画,然后得意地拿给他看。爸爸总是惊呼‘我的宝贝女儿,你真的是个天才的小画家啊’。妈妈也从厨房里跑出来,一边擦着手,一边拿过我涂写的东西,脸上都是欣慰的笑……”
    父母对孩子的赞美极为重要。正是在父母的鼓励下,意娜画画、写诗、作文,样样都喜欢,9岁前就已在多家知名报刊发表原创作品100多件。
    女儿如此优秀,父亲却没有造星的冲动。意娜9岁那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她从北京回到家里,父亲就把她的奖章和证书全都放进箱子里,还婉拒了好几所请她去作报告的学校。“父亲说,从小就要学会如何告别荣誉,这样既不会骄傲,也不会有压力,才能轻松地学习和玩耍。”
    2000年,意娜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在送走爸妈后,我在宿舍枕头下发现一张叠起来的A4纸,打开一看,居然是爸爸写给我的信,信中希望我以后把父母当成朋友,时常说说心里话……”此后,父母之间开始了频密的家书联系。
   “艰苦和磨难是一笔财富”“文学创作要有想象力”“找到最佳的激励因素”“一份多余的《回家须知》”“告别过去的荣誉环境”“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朋友”……从分享学习经验到人生观的探讨,再到父母对女儿的细致叮嘱,一封封来自千里之外的家书让在外求学的意娜感受到家的温馨。意西泽仁在新书《雪融斋笔谈》中,将部分“父女家书”收入其中,浓浓亲情,感人至深。
    意娜已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毕业,在校期间还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而今,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际部主任、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秘书长。
    随着生活半径的扩大,意娜开始带父母环游世界,至今一家人走了20多个国家。“当年的一封封家书让我在千山万水之外感受到了家的温馨。现在的一次次旅行,又让我深刻感悟到,不管走到哪里,我永远都在自己的家里,因为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意娜说。
  • 上一篇:州商务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活动
  • 下一篇:群众工作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