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

《甘孜日报》    2015年07月06日

——记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共理塘县濯桑乡党委
    乡党委书记使朗拥忠(左一)了解村民在圣地农庄打工及学习蔬菜种植情况︒ 叶强平 摄
    ■ 记者 陈杨
    每年6月是高原牧区群众上山采集虫草的时节,在海拔5000多米的阿加沟虫草采集集中点,党旗高高飘扬——理塘县濯桑乡党委将临时办公点“搬”到了山上,方便加强党员干部管理和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用村民登巴的话说:“乡党委就像我们背后的大山一样可以依靠,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随时可以找乡党委,我在心中给它‘点个赞’。”
    抓学习强素质 提升班子服务群众能力
    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乡党委着力从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入手,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素质靠什么,首先得靠学习。每天晚上7点,全乡干部准时收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拉开“夜学、夜议、夜谈”活动的序幕。在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公文写作等知识后,每位干部讲述当天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所感所获,请假者将“补课”;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干部与一般干部之间交心谈心,既了解掌握了每名干部的思想动态,又为他们解难释惑,更增进了班子团结。乡党委书记使朗拥忠说:“现在干部职工在面向老百姓宣传政策等时,再也不怕说不清、道不明了,也不再‘开黄腔’了。”
    “一条沟一种语言”是典型的藏区特色,为使乡镇干部与辖区群众更好沟通交流,乡党委建立了“藏汉双语”学习制度。成立藏语学习组,乡党委带领28名乡镇干部每天学习一句常用藏语,不合格者再进行单独补课;成立汉语学习组,由驻村干部负责教学,对10个行政村的60名村干部开展常用汉语普及工作。汉族干部赖阳如今能与当地农牧民群众用基本的藏语进行交流,改变了过去因语言不通而不能为老百姓办事的现象;业务村村干部贡布泽仁能熟练地在花名册上用汉字签上自己的名字,上县买东西时也学会了用汉语“砍价”。
    开展“比争活动”,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比群众工作能力”,在业务村、易久村的新村建设中,乡干部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劝说村民支持为房子“穿衣戴帽”;“争群众满意程度”,新村建设时,干部们义务为村民家的藏房刷漆,配备太阳能热水器,采挖虫草结束后回到家中的农牧民群众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焕然一新的藏房是自家藏房,村民们给予了干部们一致好评。现在,乡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越来越多,形成了良性的竞争风气,群众们也更加信任乡党委。
    抓培养强规范 筑牢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夯实基层战斗堡垒,乡党委书记使朗拥忠带头到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10名乡干部到联系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
    通过大力实施“三培养”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村致富能人,把农村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濯桑乡每家每户都种上了新鲜蔬菜,易久村建起了200亩的秦艽基地,入党积极分子数达30名,党员数达94名,村级后备干部已培养52名,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建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汇聚。
    确立放眼扩视思维,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工程。邀请县级机关干部到乡上讲学,选拔农村党员干部参加省州调训;以“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的模式,在村级活动中心举办村干部专题培训班,带领学员到周边乡镇实地考察;以“集中面授+网络教育”的模式,乡干部上党课进行集中面授,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教育,不断开阔了党员、村干的视野。2014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场次,培训人数达2600余人次,农牧民党员干部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规范各项工作,实现村务民主管理。始终坚持“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和“一事一议”制度,在分配康呷、查卡两村土地流转租用金和业务、易久两村矿山资源费时,村村成立由群众代表推举的,由党员、村民代表、村会计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定期审查村里的收支帐目,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全体村民心服口服,均无意见。若拉村村民曲批说:“过去村里的账目不清楚,全是‘包包账’,现在有了公示栏,所有账目一看晓得了,大家有疑问,也可以向乡上直接反映,并得到满意答复。”
    重作为突实干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落实公仆责任,把群众当做亲人。乡党委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结合甘孜州群众工作全覆盖,以“六大活动”为抓手,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实施群众诉求会商办理机制,推行“零距离”工作法解决困难诉求。建立10个村级群众工作站,28名乡干部与270余户农牧民结成“亲戚”,并会同包乡机关单位,筹措资金20余万元建立了群众帮扶基金。2012年以来,通过合理规范使用群众帮扶基金,32户贫困群众、3户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得到了解决。
    基层群众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还是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党员四带四示范”工作法在当地已成了响亮“招牌”,全乡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带头开展各项服务。结合基地建设,全乡党员带头种植蔬菜和中藏药材,目前已掌握成熟的玛卡种植技术,当好了技术示范;以“党员义工日”为载体,全乡党员带头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当好了服务示范;虫草采挖期间,易久、业务两村党员带头开挖水渠2个月,深受群众欢迎,当好了引领示范;设立党员责任区,建立党员联户和党员帮扶机制,通过推行干部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票决、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党建工作制度,党员干部主动担起职责,当好了议事示范。
    2012年以来,乡党委牵头共排查矛盾隐患78起,成功化解调处76起,调解率达97.4%。2013年,某驻军部队在濯桑乡修建“军马场”营房时与当地老百姓产生了征地纠纷,乡党委赓即组织党员干部成立纠纷协调组,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党的国防政策,及时化解双方的怨气。后来,村民帮部队巡山、开展拥军活动,驻训部队也主动向当地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军政军民关系如鱼水般亲如一家,最终工程项目也得以顺利实施。
    重增收突惠民 带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盼致富,这是群众的最大心愿。乡党委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提出“一加强、二推进、三深化”工作思路,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培育;深化群众工作全覆盖、深化矛盾纠纷排查、深化为民办实事。
    依靠地处省道217线的便利和享有理塘粮仓的优势,乡党委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加力。结合项目规划和特色产业开发,乡党委大力推行“党员先富工程”,帮助当地群众就业。2014年,引进伊金矿业有限公司在业务村开发资源,取得了每年60万元的资源补偿费和上缴县财政700万元的税收;投资2000多万的饲草料灌溉基地建设竣工投入使用;投资7000余万元的高原特色蔬菜速冻项目(FD项目)落户濯桑。康呷村村民扎西泽仁高兴地说:“我们村和查卡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30年,户平年收入4680元、人平收入800元,要是种青稞,也就是勉强糊个口,现在进公司打工,一年能挣3.2万元,同时还可以学习种植技术。”像扎西泽仁一样,该乡有80余名农牧民长年在农庄打工,不但照顾了家庭,还增加了一笔收入。
    依托处在亚丁生态旅游环线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产业,开发深加工制作的抗氧化食品,开发具有藏族特色民俗民风的旅游接待项目,增强了濯桑4家鱼馆集旅游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接待点的服务功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为农牧民寻找致富路子,建立“产业+支部+农户”致富链,带领村民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组织业务、康呷等村200余户群众种植玛卡、大黄等中藏药材,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老百姓人均收入由3600元提高到了3900元。
    要想生活得更美好,基础设施须跟上。乡党委以建设城郊型经济强乡为目标,狠抓建设和管理,乡村面貌有较大改观。修建35公里通村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10个行政村人畜安全饮水均已入户;完成26户D级危房、78户C级危房改造;开通了理塘县城至濯桑乡的客运专线;争取上级投入100余万元实施新村风貌改造。
    大雁高飞靠头雁,群众幸福靠“头羊”。作为“领头羊”的濯桑乡党委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带领全乡经济长足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基层基础更加牢固。
   
    
 
  • 上一篇:我州共有党员74720名
  • 下一篇:州委群众宣讲团走进炉霍、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