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点亮最后一个“暗点”的意义

《四川日报》    2015年07月08日

    一日不通电,一日不能脱贫,全面小康的梦想就一日无法实现
    □ 梁现瑞
    就如同浩荡的江河需要航标,遥远的路程需要里程碑,匀质的时间和历史,总是会被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画上刻度,连点成链,跌宕起伏。
    2015年的四川,注定将被一件事重重标注:6月30日晚,甘孜州丹巴县丹东乡二道桥村正式通电。四川最后一个无电村被消灭了!从此,二道桥村的夜晚,不再只有璀璨的星空,也会有光芒四射的灯火。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尽管从人口来看,二道桥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村庄,200多人口只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三十八万分之一,但小村庄告别无电史,却是四川历史进程中的大事件。
    作为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高潮,成为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
    当前,实现全面小康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互联网+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反观二道桥村,却仍被贫困挟裹,一日不通电,就一日不能脱贫,四川全面小康的梦想就一日无法实现。从这个角度看,以二道桥村为代表的最后一批无电村被消灭,正是四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中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大事件。
    从纵向来看,它标志着二道桥村千百年来不通电的历史被彻底终结;从横向上看,它标志着全省最后一个暗点被消灭,现代文明的光芒,将照耀巴蜀大地每一片人类聚集的土地;以此为契机,全省5万多个村落都将一起走上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不剩一处死角。
这是一个史诗般的工程
    1879年10月,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当年的冬天,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纽约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从洛帕克街到二道桥村,从一条街到一个村,从一个灯泡到另一个灯泡,一万多公里的路程,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灯火,花费了长达100多年的时间,终于漂洋过海,走上川西高原,将煤油灯和松明子彻底扔进了历史。为了这一天,数以万计的人奋斗了几十年。
    翻开一本四川电力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历程:全省最后一个无电县被消灭,最后一个无电乡被消灭,最后一个无电村被消灭。从县到乡再到村,最近三年,四川向无电地区发起的攻坚战范围在逐步缩小,进程在不断加快,难度也在不断提高。
    无电村绝大部分分散在盆地周围的大山深处,点多面广,山高路远。打个比方,之前消灭无电县,可以说是在跟“集团军”作战,但是消灭无电村,就是在和“狙击手”作战,要把隐秘在大山丛林深处的“对手”一个个歼灭,难度成倍增长。
    以二道桥村为例,它距离成都400公里,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不通公路,平均海拔近4000米,山高、路远、气温低、氧气少。在这样的“生命禁区”,每立一根电杆、布一公里线路,都要付出比寻常状况下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力物力。
    在长达100多天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人甚至一个月洗不上一次澡、理不上一次发,浑身是泥,看上去都像野人一般,有的人多次遭遇严重的高原反应,晕倒在施工现场。而正是这样一次次挑战生命极限的过程,为无电村通电的进程注入了史诗般的厚重和荣耀。
    “一个都不能少”,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对贫困和黑暗的歼灭战中,国家意志和个人毅力,团队力量与个人付出,科技实力与精神能量,缺一不可。没有党和政府的强力支持,没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个人的无私奉献,就不可能有这场战役的胜利。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起点
    终点也是起点。在通电的历史性时刻,摆在二道桥村面前的,依然是严峻的挑战:2014年,当地人均收入不到6000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70%。此外,全村没有一家村级集体企业,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所学校……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将二道桥村们带入现代化的怀抱,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或许是一条更远更艰难的征途。
    如果说通电是一个句号和感叹号,那么,它也注定是一个问号和省略号。当前,距离党中央定下的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期限已经为时不多,任务重,压力大,未来的路怎么走?交通、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如何跟上?产业怎么选择?教育如何夯实?村民的素质如何提高?可以预见的是,此前其余地方在奔赴小康路上遭遇的一切困难,二道桥村们都会遇到,甚至还会更多更大,前面将是更大的挑战。
    扬鞭奋蹄再出发。喝完庆功酒,出发的时刻又到了!实现全面小康,9000万四川儿女,将和无数个二道桥村一起,携手奋进,风雨兼程。
  • 上一篇:通电了 托起藏区百姓更多梦想
  • 下一篇:学习“双语”成我州干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