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官兵帮助驻地群众修桥。
一曲新时期的警民鱼水歌,唱响在甲仁河两岸。武警四川总队甘孜支队官兵视驻地为故乡、视藏族同胞为亲人的动人故事在雪域高原广为流传。这深情之歌,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与当地藏族群众的鱼水情,唱出了藏族群众对扎恰玛米的爱,唱出了藏汉一家亲的血脉相连。
■ 廖志强 文/图
多好的部队多好的兵
高原气候多变,高寒缺氧,昼夜温差极大,更让人猝不及防的是不可预料的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村民达策仁常常捋起衣袖看自己胳臂上的大片烙印,一看便是许久许久。而每当有“迷彩”路过他家门口,他的精神便会为之一振,仿佛想起了什么。妻子策仁姆有些心疼地帮丈夫褪下袖子,眼里流露出伤感:“这疤是上前年留下的,多亏那些武警战士……”原来,2012年11月,达策仁独自一人在家,忽然间不能自控,一个趔趄摔在滚热的钢炉上,右臂被烫得嗤嗤作响……好在被路过的一名武警战士发现,当即将他拉起,紧急拨通了甘孜支队卫生所电话,并进行了简单护理。二十分钟内,一辆警用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对达策仁进行了进一步处理并火速送往州人民医院……不久,闻讯的该支队政委彭涛派出了卫生员对达策仁进行长期护理,并多次在村里开展巡诊,传授高原医护常识。
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使生活已颇为艰难的达策仁一家雪上加霜。达策仁一家简陋的房子瞬间被冲垮,连摇水井的水泥柱也被冲走,就剩下拴在老榆树上的一头牦牛……
天灾无情人有情,该支队官兵闻灾而动,第一时间同村民们战斗在洪峰第一线。达策仁父亲张次登瘫坐在门槛上,傻傻地望着眼前这群为自家事而忙碌不停的“迷彩们”……。他搓抚着张排长被磨出血泡的手,一头扎在他臂弯里,用有些生硬的汉语哽咽地说:“谢谢,你们辛苦了!”洪灾退去,该支队党委带领干部和党员多次带着生活必需品,看望达策仁一家。
为感谢武警官兵,年过古稀的张次登坚持要宰杀家里唯一的牦牛,但被武警官兵们婉言谢绝。
“多好的部队,多好的兵啊!”张次登感慨万千。
王泽君圆了大学梦
朴实的藏族人家,一心牵挂着孩子的成长成才。他们嘱咐走出山里的孩子要常怀感恩之心,回报家乡,回报无私帮助他们的武警官兵。
一个农村大娘,常常倚靠在简陋的门角,翘首企盼自己的孩子。有时她也会在村里散步,沿着唯一的小道踱到村口,在偶尔路过的汽鸣声中凝望,这一望就是一天。大娘名叫四郎志玛,丈夫早些年病逝,丢下他们孤儿寡母。这位藏族妈妈就这样带着儿子王泽君艰难度日。也是从那天起,村委会加强了对四郎母子的关注和帮助,他们给大娘办了低保,给孩子申请了补助,每年入学前都是东一元西一角给孩子凑齐好几百元的学杂费。
该支队党委了解此事后,多次召开党委会商量对策。支队长陈孟才、政委彭涛常带战士送来生活必需品,彭涛总是趁“私聊”时在泽君兜里塞进几百元钱,告诉他这是支队官兵的一点心意,希望他勤奋上进,考个好大学。
转眼,2013年6月,高考即近,泽君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一了解,才知他有了退学打工赚钱养家的想法。彭涛闻讯后愁上眉头,心急如焚,“泽君可是村里少有的高中应考生,多少人盼望他鲤跃龙门,这样下去可不行。”第二天一早,彭涛召集支队的大学生干部,给他们说明情况并下了“死命令”:泽君必须上大学!就这样,大学生干部们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挤出晚上休息时间轮流给泽君辅导功课,并“传授”自我管理和调试方法。
泽君信心大增,积极备考,顺利考入成都西南民族大学,整个村庄顿时沸腾起来。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他第一时间跑到该支队,想把考上大学的喜讯告诉一直关心他的叔叔们。可是,他没有见到这些叔叔,原来支队的官兵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演习做最后准备。入学后,泽君定期给支队写信,报告他的近况和目标,同时以此来勉励自己。
“连心路”与“拥军桥”的由来
“一路坑洼人烟稀,三寸帐篷泥巴硬”,村庄的落后揪痛了一届又一届村干部的心,也激发了一茬茬官兵保卫驻地、建设驻地的意志和决心。
榆林村早些年是半农半牧的传统村庄,经济收入单一,交通相对闭塞。2012年,村支部率先在全村发起号召:修桥修路,共同致富!说干就干,原本寂冷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村干部拿出了图纸精密筹划,小伙子扛起了镐头跃跃欲试。不出一周,一项牵系全村发展的年度建设蓝图跃然纸上:从营门口到进水口铺出一条路,在穿村而过的甲仁河上架起四座桥。
村主任、村支书第一时间想到了武警官兵。支队党委在听取汇报后一致支持村里的计划,并在年度训练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三大队九中队全力支援。大队长黄小祥紧紧握住村长项康玉的手说:“村里的事就是大队的事,军民一家亲嘛!”四班的藏族班长陈勇接到了爷爷病重的消息却悄悄收起了仓促写好的请假条,跟战士们一起投入到浩浩荡荡的修路队伍中。
“人心齐,泰山移。”2012年国庆节前,一条长达八公里的公路和四座遥相呼应的桥梁出现在老榆林村的版图上。为表达对三大队官兵的感谢之情,村民们将这条路称为“连心路”,将这些桥称作“拥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