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9+3”免费教育计划追踪
如果要问梦想是什么?藏族姑娘肖芳会告诉你,走出大山,有份稳定的工作;藏族小伙尼玛甲则会说,当兵入伍到军营里锻炼;彝族姑娘马海阿依莫会说,将来考上大学……对祖祖辈辈放牧种地、家境贫寒的他们来说,这些梦想曾经是种奢望。
2009年,四川省在藏区启动“9+3”免费教育计划,组织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如今,这一计划已从四川藏区扩展到了彝区,惠泽了4万多名学生,让高原深山的少数民族学子搭上了“梦想列车”。
“灰姑娘”梦想成真
进站、对标、停车、开门、关门、确认、驶向下一站……在成都地铁2号线,漂亮干练的地铁女司机肖芳格外引人注目。这位来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姑娘,是我国首位藏族女性地铁司机,也是四川实施的“9+3”免费教育计划的首批毕业生。
24岁的肖芳出生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色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在九寨沟风景区一家艺术团跳舞。对未来,她曾充满迷惘:“跳舞吃的是青春饭,或许过几年我会和村里姑娘一样嫁了,一辈子生活在高原,与大山为伴。”令肖芳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在四川藏区实施的一项民生“新政”——“9+3”免费教育计划,改变了包括她在内的一大批藏区青年命运。
作为我国第二大藏族人口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学生就业难。针对这些问题,该省于2009年探索实施了免费中职教育计划,即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让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到内地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接受3年免费职业教育。
不仅包吃、包住、免费读书,每月还有补助。对家境贫寒的肖芳来说,政策春风让她重新走入校园,进入内江铁路机械学校学习。毕业后,肖芳考入成都地铁运营公司。如今,工作4年的肖芳收获了爱情,贷款在成都郊区买了房子,准备把父母从山里接过来一起住。
这是四川省4万多名“9+3”学生命运转折的一个缩影。一些地方干部告诉记者,最初群众对这项政策不了解,看到现实版“灰姑娘”们的事例,纷纷主动要求把自家孩子送出大山学习一技之长。
今年,“9+3”政策从四川藏区覆盖到凉山州彝族地区13个县(区),4300余名彝区学生圆了读书梦。
探索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四川教育史上,“9+3”开创了大规模招收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赴内地读书的先河,这是该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创举。为让“9+3”学生更好融入内地学习,四川根据地方需求设置专业,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
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校长唐开平告诉记者,学生入校后,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出教学方案。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方面,适当减少理论教学部分,增加了实践课比重。此外,学校还进行分层次教学,并利用课余时间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小灶”,老师“一对一”帮助学生。
四川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蔡存明说,经过五年实践,四川探索出“藏区打基础,内地学技能”的“知识+技能”的藏区人才培养新路。在三年里,第一年注重养成教育,打牢学习基础;第二年注重技能培养,促进学有所长;第三年注重顶岗实习,推进学生就业,培养了一批德技并重、素质较高的藏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