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纪实
![](/UploadFiles/2015-08/300/2015082411325677817.jpg)
刘成鸣在乡城县白依乡调研。
我州紧紧抓住全省藏区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契机,启动实施“百乡筑堡垒、千村创和谐”行动,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总揽,抓点示范,扩面提档,力争通过三年时间,让全州325个乡镇筑牢坚实基层堡垒,2679个行政村成为主动争先创优,凝聚党心民心、共创和谐幸福的基层阵地,全面实现“五个转变”。
■ 州委组织部/文 记者 杨杰/图
坚持宣传引导,筑牢思想基础
深学新“藏八条”提神。立足引导干部懂政策、知感恩,州、县召开常委会、中心组学习会、乡镇党委会、干部职工会等6000余场次,广泛宣传省委新“藏八条”内容;组建工作组逐乡逐村召开学习会、专题会,将省委关心藏区、关爱干部举措传达到基层干部、农牧民党员。制发任务分解方案,将新“藏八条”主要精神分解成43项具体任务,逐一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制定贯彻落实措施135条,确保政策落地,惠及基层。全面宣传发动醒脑。立足扩面增效提高知晓率,采取集中动员、分点座谈等方式,州、县、乡、村四级召开宣传发动会2700余场次、专题座谈会380余场次;运用手机短信、远程教育互动平台等发送信息30余万条;突出过境路口、人群集中地等关键地段张贴、悬挂标语横幅3400余条(幅);注重易看易懂易记,印发藏汉双语宣传册、挂图等8.5万余份,全面宣传“百乡筑堡垒、千村创和谐”行动和软乡弱村集中整顿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工作要求等,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监督促动的良好氛围。
逐级谈心谈话加压。立足打消思想顾虑、传递工作要求、传导工作压力,采取州委书记、州委组织部长与县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集中谈,县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与乡镇党委书记个别谈,乡镇党委书记与村党支部书记当面谈的方式,帮助各级党组织书记提高认识,克服消极心理、面子观念,勇于自我“揭短亮丑”;指导其思谋工作方法,实现思有全局、行有抓手,迅速进入状态、迅速加压升温,第一时间形成从严从实抓整顿、有力有序推动“百乡筑堡垒、千村创和谐”行动的强劲态势。
坚持查摆问题,锁定整顿对象
做到“七个摸清”,找准突出问题。各县按照州委要求,成立以县级党员领导为组长,结对认亲和党支部结对共建共创人员为成员的工作组680个,深入全州325个乡镇2737个村、社区,按照“七个摸清”要求,对照乡镇党委7个方面、村级党组织8个方面的标准,走村入户摸底调查。综合摸排结果,采取“县委常委会查找后进乡镇的问题、乡镇党委会查找后进村的问题”的方式,逐乡逐村进行问题筛查,共查找出政治信仰、队伍建设、发展举措、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运行机制等6大类24个方面2173个问题,为分级评定奠定评判基础。
采取“六查六审”,锁定整顿对象。在问题摸排的同时,采取乡村两级自查、党员干部自查、农牧民群众自查,结对认亲单位复查、共建共创支部复查、联系乡镇县级领导带队工作组复查的“六查”方式,对325个乡镇、2737个村(社区)进行初步评判。对初定的软乡弱村名单,实行县纪委审廉洁、县委组织部审标准、县委政法委审法纪、县委统战部审立场,县委复审,州委组织部终审的“六审”方式,最终评判出全州先进乡镇120个、村(社区)838个,一般乡镇169个、村(社区)1570个,软乡36个(问题乡4个、后进乡32个),弱村329个(问题村14个,后进村311个、后进社区4个)。并由州委分类授牌、上墙亮牌,接受群众评判、社会监督。
坚持综合施策,抓实六个推进
严格方案制定,分类施策推进。按照“逐一研判、因地制宜、一乡一案、一村一策”原则,紧扣“问题必须到事到人、措施必须见事见人、责任必须到事到人”标准,突出定目标、定内容、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领导及责任人“五定”要求,采取“四方联查联审、三方力量会稿、两人把关审核”方式,全州制定软乡弱村整顿方案365个,先进乡村、一般乡村巩固和升级方案2697个,确保让先进乡村“带着荣誉领跑”、让一般乡村“弥补短板紧追”、让后进乡村“找准差距奋进”、让问题乡村“丢掉包袱上路”。
选派第一书记,明确责任推进。下派36名县委常委兼任软乡“第一书记”,329名优秀科级干部担任弱村“第一书记”。强化“第一书记”管理,明确整顿工作职责,出台履职考核办法,实行月述职、季考评和满意度测评机制,整顿工作不交账,第一书记不交流、不提拔,督促“第一书记”真抓实干、履职到位。同时,充分发挥州县各级党员领导示范带动作用,坚持“三个必须”:所有州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亲自督导联系县的整顿工作,各县(市)所有县级党员干部必须亲自研究指导联系乡村的整顿工作,各县(市)委书记到软乡弱村指导集中整顿必须实现全覆盖;强化“三个一次”:州县委书记每月作1次专题部署,州县委常委会每月听取1次专题汇报,各乡镇每月召开1次专题学习会,“书记抓、抓书记,带头抓、抓带头”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自觉。州、县、乡三级共召开常委会、党委会4200余场次,形成了以上率下、层层推进的良好氛围。
组建驻村小组,形成合力推进。对软乡实行1名县委常委、1名联系乡镇的机关负责人、1名县纪委或组织部门负责人的“3+1”模式组建工作组开展驻乡整顿;对弱村实行1名县级干部、1名共建支部领导、1名走亲访亲小分队成员、1名乡镇党委负责人、1名包村干部的“5+1”模式组建工作组开展驻村整顿,确保整顿任务不完成,工作组不撤离。
鲜明问题导向,做实整改推进。按照省委“两个凡是”要求,对照藏区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五条政治标准”,大力调整惩处立场不坚定、在岗不作为等类型的“软班子”。截止目前,全州共有13名乡镇党委书记、12名乡镇长被调整,46名村支部书记、37名村委会主任被免职、停职或调整;采取派选调等方式,对21个软乡、149个弱村的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充实;研究制定、试点推行“两面人”界定和处理办法,采取层层负责、综合审查、党委审定方式,常态化开展“两面人、代言人、留一手”三类人员的清查,发现一个坚决调整处理一个。全州共有12名农牧民党员被开除党籍,6人被诫勉谈话,4人被延长或取消转正资格。
明察暗访结合,督导通报推进。在省委组织部强力督查基础上,建立州、县、结对单位“三级联督”机制,州级层面重点督,成立专项督导组,开展全州巡回督导4次,发“点球”督办22次。县级层面全面督,坚持“半月一暗访、一月一督查”,每半月对重点乡村开展1次暗访,每月对所有软乡弱村开展1次全覆盖督导。结对单位跟踪督,结合结对认亲和党支部结对共建共创活动,与软乡弱村结对挂钩的州县乡机关单位每月派员深入结对支部对整顿进展进行跟踪督导,积极参与问题整改。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州委书记约谈县委书记、县委书记约谈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约谈村党支部书记”的“三级联谈”方式,层层指明整改方向、逐级传导工作压力、整体联动推进落实。目前,州委领导约谈县委书记、组织部长47人次;县委书记、组织部长约谈乡镇党委书记500余人次,乡镇党委书记约谈村党支部书记1300余人次。
运用整顿成果,严肃问责推进。对县、乡、村三级存在“党组织书记不重视,未亲自研究、亲自指导本地或联系乡村集中整顿工作;干部职工不清楚整顿工作,不熟悉本乡本村整顿情况;机关支部未派员参与、指导结对村整顿工作;被省、州委巡回督导组点名通报或‘发点球’责令整改;对通报问题敷衍应付,未及时上报整改材料”五种情形,坚持“三个一律”强化整改问责:一律对其党组织书记和具体责任人进行全州点名通报,并逐级约谈;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一律对相关责任人或其党组织书记进行就地免职;对存在问题整改不力,整顿措施不能交账的,检查验收一律不过关,当年党建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同时,为确保整改有方向、有目标,州县分级召开集中整顿推进会,组织县(市)委组织部长、乡村党组织书记赴广元剑阁县、苍溪县,现场观摩学习成功经验,切实找准差距、增添动力,强化举措、力求实效。目前,州县分级召开推进会37次,组织23批次乡村干部外出学习,开展县乡集中培训31期。
半年的集中整顿,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夯实,有力地保障了一方稳定、纯洁了一方风气。特别是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更强,农牧民党员的政治立场更坚定,敢于亮明身份,敢于正面宣传引导,软乡弱村集中整顿成效初显。
下一步,我州,将坚持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效果,不设时限、不划阶段,持续加力推进集中整顿。采取“县委组织部初评、县委常委会复评、州委常委会终评”和“乡镇党委初评、县委组织部复评、县委常委会终评”的“六评定”方式分别对软乡弱村进行转化评定。力争通过努力,实现“从群众围绕寺庙转到群众围绕支部转,从零散无序管理到乡村规范运行,从法制意识淡漠到尊法守法敬法,从被动接受整顿到主动争先创优,从基层基础薄弱到基层组织强健”的五个转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