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纪实之二
近年来,乡城等地大力发展油菜产业,成为农牧民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州扶贫移民局供图)
■ 罗林 记者 秦松
产业扶贫是实现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州产业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载体、以科技为动力、以协会为纽带”和“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标准化、农民合作组织化、产品营销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打捆各类扶贫资金,整合各类扶贫项目,围绕“酒、肉、茶、菌、果”五大特色产品,投入资金近亿元,集中扶持建设了数十个独具高原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基地。伴随着一个个产业基地的相继兴起,通过“一户带动、多户发展、一村兴业”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气候、海拔和生态环境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
一条崎岖泥泞的小土路,几十间低矮破旧的土砖房,十余畦靠天吃饭的贫瘠地,2010年以前,康定市捧塔乡阳林村就是这副模样。这种局面,在康定市扶贫移民局的逐步努力之下,彻底改变。
唐良波是地道的阳林村人,村里太穷,他不得不到外地谋求生计。2010年以前,他是一名货车司机,常年在折西地区搞运输。在和朋友的一餐便饭中,他品尝到了从未吃过的藏香猪。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一餐饭,改变了自己和家乡人的未来。
说干就干,回到家中后,在捧塔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县扶贫移民局的扶持下,唐良波组织部分村民投入资金成立了康定市金汤藏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养殖藏香猪,成了康定市规模化养殖藏香猪的第一人。虽然阳林村独特的天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为他养殖藏香猪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起初他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存在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问题,养殖效益迟迟上不去。
此时,农牧科技局会同扶贫移民局请来了专家,解决了藏香猪养殖的技术瓶颈。合作社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学习,充分调查和实践后,渐渐掌握了藏香猪养殖和防疫技术,科学的食物配方新鲜出炉。
几年下来,康定市金汤藏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猪场里的猪成了折东地区大餐馆里的香饽饽,往往正在养着的猪已经被买家们预定了,不等唐良波到市场上推销,利润已经自动上门,甚至天全、雅安等外地顾客也寻访到此,猪场里的藏香猪早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阳林村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只是全州扶贫移民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十二五”期间,我州的产业扶贫以解决当前“三农”问题为突破口,积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载体,以科技为动力,以协会为纽带,加大投入,积极开展连片开发,大力开发我州特色优势产业,效果明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特色之路。目前,我州产业扶贫已初具规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228元增加到2014年的6307元,增幅达283.8 %。五年时间,全州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整合行业扶贫等资金近5000万元,对核桃、葡萄、花椒、油菜、青稞、藏猪和大棚蔬菜等产业项目进行了扶持,使项目区约6万贫困农牧民人均增收500-700元。现已初具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产业化经营、组织化带动的雏形。培育了四川华康公司等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余个,现有会员8402人,项目受益村达268个农牧户达3.3万户5万多人。
一幅幅画面、一份份答卷,只是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部分缩影,展现的是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带领,全州扶贫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州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相信在这坚实的扶贫基础上,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我们一定锐意进取,拼搏奋斗,携手开创全州扶贫开发事业的崭新局面,努力完成脱贫越温同步小康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