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第一书记工作剪影
编者按:今年9月以来,我州向1360个贫困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实现了全覆盖。
到如今时隔已有两个月。“第一书记”去村里干了什么?怎么干的?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他们又有什么想法?近日,记者对部分“第一书记”进行了采访,去看看他们为贫困村发展增添动力、注入活力的工作剪影。近期,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记录“第一书记”在基层工作的点点滴滴。
■ 本网记者 陈杨
脱贫
既忐忑又踌躇满志
今年9月4日,色达县统计局干部周璟被任命为该县泥朵乡东然一村“第一书记”,主要负责该村的扶贫工作相关事宜。
接到任命通知后,周璟第一时间赶往泥朵乡对接帮扶事宜,并就东然一村的现状与该村泽交书记和林热村长进行了初步交流。随后在驻村干部和村长的引领下,迅速对东然一村进行了走访摸底工作,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基本摸清了该村的初步情况。
东然一村平均海拔4200米左右,为色达县纯牧区自然村,与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上红科乡姑咱村接壤。村所在地距离县城200余公里,距乡政府驻地40余公里,且无通畅道路。初到东然一村,“偏、远、穷”是给初到东然一村的周璟的第一印象。
从乡政府驻地搭乘摩托车前往东然一村,短短40余公里路程,用了接近3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周璟告诉记者,东然一村现有81户牧民,共336名村民,其中低保户25户,五保户5户,无固定住房45户,全村不通水电。由于牧民居无定所,逐水而居,再加上不通电话信号,摸排走访工作一开始就进行的很艰难。东然一村地处高寒、偏远牧区,全年气候恶劣,牧民每年的收入全靠夏季的虫草和一些牦牛副产品,人均收入处于温饱状态,个别牧民由于家中小孩众多甚至连解决温饱都存在困难。
周璟说,走访摸排工作一路走来,看到自己帮扶村的现状,既心酸又感动,既忐忑又踌躇满志。心酸的是牧民生活的艰苦,感动的是他们对党委的拥护、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忐忑的是自己能为改善他们的生活做到多少,踌躇满志的是经过初步的摸排走访,自己有了一些想法。周璟说:“困难是无法回避、艰巨的,自己一个人的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想想今后的工作,信心难免不足,但想想走访的贫困户老阿妈握着我的手说过的话,‘依勒,你们城市里的娃娃能来家里看看,我就很开心了,你们也不容易!’” 。
对于下步扶贫工作,周璟的想法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争取能动员部分牧民走出去,多看多学,开拓视野。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手艺和技术,例如中央大力支持实施的“9+3”,积极通过单位和乡镇党委政府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开办职业技术教学,让更多贫困牧民掌握一技之长,增加收入渠道,提高生活水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帮扶的路充满坎坷与困难,“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尽最大努力为提高东然一村牧民的生活而加油”,在接受采访时,周璟是这样坚定的说道。
驻村
骑摩托车摸准全村实情
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中,市商务局工作人员马向阳担任大槐树村第一书记,带领大伙脱贫致富的故事让观众们记忆深刻。在此次全州选派的第一书记中,也有一位名叫佘和平来自州商务合作局的干部,派驻德格县亚丁乡根达村任第一书记。
德格县亚丁乡根达村是牧区,全村139户人散落在阿须草原上。因此,入户摸清实情,骑摩托车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佘和平从小在县城长大,从未骑过摩托车,到根达村后,他首先要学会的技能就是骑摩托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摩托车坏了,他还得想办法自己维修。
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佘和平就三次走访全村每一户牧民家庭。“泽呷家住得最远,骑摩托车都要两个多小时,”佘和平说道。他还克服不懂当地藏语等实际困难,依托乡党委、政府藏族干部和村两委班子的基层堡垒作用,进村入户调查走访,广泛收集村情民意。最终确定55户精准扶贫户,梳理出致贫原因6大类。辽阔的草原上,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
精准扶贫对象确定了,如何带领他们脱贫致富,佘和平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诉记者,贫困户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分类实施、突出实效。应采用三二一扶贫工作法,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排忧解难,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即:三措施通过采访有效措施帮扶对因病致贫缺少劳动力等深度贫困对象,争取扶贫、民政、红十字会、医保等民生部门的扶持,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应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弘扬传统美德,凝聚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多渠道、广角度实施多对一或一对一帮扶。拓展增收门路,立足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实施帮扶,增加家庭收入;二措施帮扶指对劳动技能单一、功劳肯干的贫困户,依托县、乡劳动部门,组织开展系列专业培训。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创业或务工;一措施帮扶指,对脱贫条件较好的贫困户,塑造脱贫致富示范户,带动更多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