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农牧民“打官司难”问题,甘孜两级法院依托“帐篷法庭、车载法庭、马背法庭”,开展“矛盾排查进乡村、立案服务进乡村、巡回审判进乡村、法制宣传进乡村、同心同向进寺庙”的人民法庭“五进”活动,将公平和正义送到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服务群众的司法便民利民新路径。
哪里有纠纷 哪里就有“车载法庭”
10月15日一大早,印有“车载流动法庭”的警车咯吱咯吱地冲下陡坡,碾过初冬结冰的河道,朝着中谷乡克珂村小心翼翼地行驶着。对于长期扎根乡村法庭的才让多杰法官来说,这样的环境已经习以为常。
才让多杰是道孚县人民法院八美法庭的副庭长。八美法庭辖区内近九成住户是藏族民众,虽然已步入21世纪,但这里还有不少藏族民众依然逐水草而居,因此寻找当事人常常给法官的工作带来困难。
才让多杰今天要去拜访的当事人家住中谷乡克珂村。“昨天下午村上诉讼引导员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村有一起案件,今早我们就赶往当事人家里立案。”他说起的这位村诉讼引导员正是道孚县法院为方便群众打官司聘请的125位村诉讼引导员中的一位,也是克珂村的村委会主任。
来到当事人俄洛家里,才让多杰盘腿坐在炕上,听当事人讲述情况。原来,因邻居家的牦牛吃了自己草场的草,俄洛与邻居发生了肢体冲突,更是被对方打成轻伤。才让多杰在立案的同时,也做起了调解工作,用藏语跟当事人讲清了所有可能发生的法律后果。不少法律术语在藏语中并没有对应的释义,他便将晦涩的法律术语转化成平实的语言让藏族群众听明白。像才让多杰一样精通藏汉双语的法官,成了甘孜藏区普及法律的桥梁,将每次的诉讼、调解都转变为普法的机会。
道孚县法院诉讼引导员、克珂村主任欧珠说:“过去群众有矛盾纠纷要诉讼到法院,常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而受影响。实行车载流动法庭以后,群众打官司比以前方便多了。县法院的人会定期到我们乡里或牧场里巡回办案;我们也可以到乡政府打电话给法院说明诉讼请求,法院会很快派人下来处理。”
目前,道孚县共聘请了17个乡(镇)维稳副书记、108个村委会主任为乡、村诉讼引导员,协助受理各类案件157件。此外,道孚县的每个村委会都贴有一张“车载流动法庭”的便民服务卡,注明法官姓名、职务、联系方式,遇到矛盾纠纷,老百姓可以直接“呼叫”法院。无论何时,“车载流动法庭”都会闻“呼”而至。截至目前,道孚县人民法院共接到群众来电“预约”官司231次。
“我们这里山高路远,很多案子。如果要求当事人来法院处理,不仅增加当事人的负担,还会延长办案周期。最终的社会效果也不一定好。我们走出去立案、办案,除了可以宣传法制,更重要的是拉近了法律、法院、法官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才让多杰这样说到。
“帐篷法庭”搭在哪里 案子就审到哪里
10月15日晚上8点,在一个简陋的帐篷里,随着一声法槌的敲击,色达县人民法院翁达法庭的扎西彭措法官正式宣布开庭——这已是翁达法庭开设“帐篷法庭”以来审理的第12个案件了。
原来,翁达法庭受理的一起虫草买卖纠纷中,被告主动向法院申请在虫草采挖山上开庭。考虑到被告白天忙于采挖虫草确实没有充足时间应诉,法官当即联系当事人就开庭时间征得了双方同意,最终决定在10月15日晚上于当事人所在的虫草采挖点搭起帐篷开庭审理。
庭审中法官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情法结合,有针对性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经过2个多小时的讲情、说理、辩法,原被告双方在虫草价格、货款支付时间等方面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理性平和地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并当着法官的面握手言和,此时在场的群众纷纷叫好。
翁达法庭在虫草采挖季节,把巡回法庭搬上山,把法律服务站(点)设在值勤点,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审判。“帐篷法庭”在村民家门口审案子,拉近了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把严肃的法理融入知心话中告诉当事人,更易于化解矛盾定分止争。农牧民群众在春播秋收季节、虫草采挖季节和冬季牧场搬迁时往往忙于劳作,很难抽出时间到法院参加诉讼,因此影响了他们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帐篷法庭”的设立有利于提高当事人出席率,有效保护当事人权益。
如今, 在甘孜藏区,这样的“帐篷法庭”搭在哪里,案子就审到哪里,法律服务就送到哪里,审判功能就延伸到哪里。这是甘孜司法审判事业服务民生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适应民众司法需求的新型巡回审判方式带来的便利。全州法庭依托“帐篷法庭”,建立以巡回审判为主的工作机制,就地审理、就地宣判各类案件368件。简化办案程序,缩短办案期限,解决人民群众因诉讼时效周期长不愿寻求法院解决纠纷的问题。
群众在哪里 “藏语法庭”法制宣传到哪里
在不通公路的草场,石渠县人民法院扎格法庭的扎西邓珠法官只能骑着马,花费数小时甚至一天时间把一份藏文裁判文书送到当事人手里。这个看不懂一个汉字、听不明白几句汉语的农牧民在收到裁判文书后当场落泪,因为在这份裁判文书里,他看到被拖欠的4万元牦牛款已打入了自己的账户。
在农牧区采用藏语开庭审案、用藏文书写裁判文书,让农牧民当事人在开庭审判、判后答疑等各个环节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自然就能体现出了司法的公信力。在此基础上,扎格法庭还主动邀请周边农牧民群众旁听案件审理,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在身边的典型案例中学习法律,以便提高广大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依法解决纠纷的能力。
“一个国徽、4条凳子,组成了草原上的法庭。每一次开庭,都有许多牧民围拢过来旁听。渐渐的,牧民眼中流露的不再是好奇,而是信任。”扎西邓珠介绍。虽然向群众解释说明法律义务、责任颇花费精力,但扎西邓珠觉得,至少藏族群众有了遇到矛盾和不公找法院裁判的意识,这恰恰证明了多年来藏汉双语普法教育的成效——法律观念在藏区逐渐深入人心。
州法院充分利用农闲季节、重大节庆等节点,积极开展“藏汉双语送法下乡”和法律咨询活动,印发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和睦四瑞”法制宣传画,发放藏汉双语宣传资料3万余册,覆盖群众4万余人(次)。
群众需求在哪里 便民服务就送到哪里
州两级法院在全州325个乡镇、2678个村开展“矛盾排查进乡村、立案服务进乡村、巡回审判进乡村、法制宣传进乡村、同心同向进寺庙”——人民法庭“五进”活动以来,共集中排查涉及虫草松茸采挖、草场边界纠纷、征地拆迁等重点矛盾纠纷2500余件,就近就地及时调处纠纷2100余件,通报或协调相关部门跟踪解决377件。在乡镇、社区、村等建立司法服务联系点、便民收案点663个,零距离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委托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或村委会代为转达当事人诉求、帮助联系法官718件(次),切实解决农牧民群众有纠纷不知找法院、不知如何找到法院的问题。紧紧依托“大调解中心”、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公安交警部门、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设立流动巡回办案点176个,形成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居)委会、集镇为辐射点的巡回审判网络。
州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向秋在谈到人民法庭“五进”活动时指出,甘孜两级法院积极开展“五进”活动,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法庭,哪里就有法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司法服务就在身边。
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法院强化联系寺庙的公共服务,依法保障联系寺庙爱国守法僧尼同等享受惠民政策,推进联系寺庙“五通”“三有”“三覆盖”,大力创建和谐寺庙;深入开展“藏汉双语法律宣讲进寺庙”活动,教育引导僧尼分清合法与非法、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