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两家水泥企业实现资产重组的启示
■ 本网记者 袁飞
并购与重组是资本市场永恒的话题,企业并购并不是数的简单相加和堆砌,而是各个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优势互补,从而有序化、集成化,产生经济协同效应。也就是说,企业成功兼并重组后,企业的总体效益大于原来企业效益的总和。这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
在泸定桥水泥有限公司并购泸定山盛水泥有限公司资产重组签字仪式上,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陈忠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购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未来,从我州实际来看并购重组也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整合重组 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12月5日,泸定桥水泥有限公司着眼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结合职能定位、资源特点和主营业务发展需要,并购了泸定山盛水泥有限公司,新组建的泸定桥水泥有限公司将对州内两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水泥制造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了大洗牌。
作为州内两家水泥制造企业,由于众多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着很大差距,整合重组,将会凝聚强大的发展合力。
泸定桥水泥有限公司其前身为甘孜州水泥厂,始建于1969年,是我州第一家州属企业,当年所生产的第一包水泥作为藏区人民的礼物送到北京中南海,作为我州工业骨干企业,几十年来为藏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甘孜州水泥厂也和我州其他国有企业一样生产经营步入了困境,州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于2004年1月将原甘孜州水泥厂改制为泸定桥水泥有限公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现具有年产80万吨水泥的能力,成为全州水泥行业龙头企业。泸定桥水泥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经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品牌优势,也到了社会和市场的广泛认可。
泸定山盛水泥有限公司自2010年投产以来虽然产量逐年增加,生产规模一直没有达到设计能力,连年亏损,更谈不上盈利和利润。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使山盛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在思索,在寻找改革创新之路,一定要把企业搞好,把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在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和州经信委科学指导下,经过半年时间完成了兼并,实现了公司规模、实力的低成本扩张。这是全州民营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体制改革之首例,也是我州加速企业创新发展,实现结构调整的重大步骤。这次成功的兼并为我州工业体制改革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此次两家水泥制造企业的并购重组,是甘孜州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探索,也是实施‘创新甘孜’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州政府副州长舒大春对此次并购给予如此评价。
“企业并购重组不仅只是实现资源的整合,这也为困难企业和政府松了梆,作为政府部门不仅要当好‘红娘’,更要当好‘保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泸定县政府县长祝邦文许下承诺。
并购后的整合之困
产业发展是支撑企业远行的基础。对于两家公司合并成功后,新公司的“融合”问题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整合资源,能否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也将成为新的考验?
不可否认,由于受到历史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年来,我州企业发展举步唯艰。
“就目前我州工业企业而言,普遍存在着小、散、乱的现象,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无凝是一次新的探索。”州经信委副主任蒋飚如是说。
但现实中收购整合似乎不是那么简单的1+1=2或1+1>2。在此过程中,会存在难以整合、自身管理等“后遗症”,甚至稍有不慎便是亏损。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如何才能避免走入死胡同?有专家认为,这些企业须进行行业价值观、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
亟须重建行业价值观体系。民营企业的发展本该引领社会整体价值观和伦理体系建设,然而却是逐利的价值观盛行。企业发展须具有长远眼光,进行战略统一。从目前来看,州内企业普遍对未来各有志向,竞争较为差异化,同质化竞争严峻,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 来说,收购兼并不仅仅只是巩固自己的市场,而是要站在创新的角度,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牵引”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开自己的“杀手锏”产品,优化管理,加强成本管控,不断提高员工素,提升核心竞争力,方可适时攻占领地,从而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
两家企业并购重组,其整合经济协同效应远远大于“2”。规模效益的将会逐步发挥,它将使企业形成“双赢”局面:两家企业重组后,不仅能够在经营管理、技术支持、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还能不断提升并实现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