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实施六大战略——城乡提升篇

《甘孜日报》    2016年01月27日

    【成就回顾】
    我们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完成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努力建好县城、做大乡镇、做美村寨,走出了一条具有甘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建成区面积从“十一五”末的30.65平方公里拓宽到41.5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27.9%,较2010年提高7.4个百分点,供水排水等城镇功能明显提升。按照“三去三加”对18个县城和重点集镇实施风貌改造。康定成功撤县设市,撤乡建镇28个。7个省级“百镇试点”和20个州级示范镇建设初见成效。打造幸福美丽新村1806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高原城乡体系已初步建立。
    【目标展望】
    按照“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总体目标和“七个提升”具体要求,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到2020年,全州“2326”城镇体系结构更加凸显,城镇常住人口突破43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6%。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城乡社会保障、用地制度、农村金融五个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呈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产业发展,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社会事业同步繁荣、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今年任务】
    突出规划引领,准确定位城市,抓好城市风貌改造,加强城市管理,大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州、县(市)都将成立城乡提升领导小组,组建城市执法、城市园林养护、城市环卫队伍,建立舆论引导、问题协商、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规划编制95个,实施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类项目207个,坚决整治“九子一线”乱象;有序推进撤乡建镇,加快构建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功能互补、梯度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洛若、马尼干戈等7个省级“百镇试点”,新都桥、冷碛等4个州级示范镇,以及28个县级特色乡镇;按照“弄干净、搞整齐、有文化、出品位”的要求,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和环境美化工作,加强原始村落的保护和传承,着力打造一批美丽宜居村庄。重点抓好幸福美丽新村、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建设,建成幸福美丽新村400个。

    【记者感言】
    城乡提升促和谐
    ■本网评论员
    身处“十二五”“十三五”交替之际的历史新方位,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州委十届八次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大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推进“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发展,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城镇化建设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这是州委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城乡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也是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
    “十二五”期间,我州城乡建设成就辉煌,但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城乡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实施城乡提升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无论是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城乡协调发展,既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也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优势和问题各异。只有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工作,既突出重点,也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提升城乡战略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实施城乡提升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和改水改厕,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立符合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州委、州政府向全州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强化措施,强化责任担当,在实施城乡提升战略中,向全州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康定:情歌故乡谋蝶变

醉美康定城。   
    ■ 周燕 /
    康定作为进藏的门户城市,有历史悠久的藏文化,是我州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全州的首位城市。近年来,该市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围绕“做强县城、做优场镇、做美乡村”目标,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改善民生、狠抓城乡提升战略,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 、 省级优美示范县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许。
    康定市瓦泽乡营官村村民四郎用一连串的对比,叙说着身边的变化:以前垃圾随手扔,现在垃圾集中收集又干净又卫生;以前晚上黑漆漆,现在变得亮堂堂;以前街巷村口乱堆乱放 , 现在都进行清理。“要我说,这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着实是惠及全民的幸福!”
    “原来把酸奶子摆在门外,就是为了显眼一些。”在营官村做了两年生意的吴老板,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带头签订了“门前四包”责任书,并将门外的酸奶子搬到店内。“环境好了,秩序好了,生意也会好的!”
    据了解,环境整治工作实施以来,该市开始在全市层层签订“门前四包、门内达标”和城乡环境工作目标责任书,逐级落实城乡环境各项工作,责任直接到点、到户、到人,形成了市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各单位、部门、乡镇“一把手”负责人具体抓、干部群众切实抓的工作格局。
    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卫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该市从完善基础设施抓起,目前已投入资金260余万元,为姑咱镇、新都桥镇、炉城镇、瓦泽乡、朋布西乡等乡镇增添垃圾清运车11辆、垃圾箱30个、修建垃圾分类池90余个。同时已争取农村保洁员公益性岗位235名,实现了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制作农村垃圾处理宣传单1000余份,指导旅游沿线的村庄开展改厕、改水、改圈和整治房前屋后“脏、乱、差”活动,创建“最美家庭”16户,“平安家庭”79户;新增城镇绿化景观 5000 平方米,新增植树造林33万余株;针 对“乱贴乱画、占道经营”问题,城建执法等部门开始对户外广告、广告灯箱、“牛皮癣”等进行了清理……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组组闪光的数据足以证明,经过近一年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康定市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以来,该市出动上千名干部职工和志愿者参加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大会战。由市领导牵头,分25个片区开展拆除违章建筑活动。截止目前,该市城区708处违建,已拆除320处,公职人员已基本主动拆除,其余居民的违建拆除将进一步推进。
    特色示范街、特色文化巷、阿里布果步游道、环境优美示范村庄打造、 中心城区环卫清扫延时保洁、农村垃圾集中清运…… 康定市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攻坚月开始向深水区迈进。在环境综合治理中, 康定市基层干部群众热情高涨,“以前是‘要我治理’,现在是 ‘我要治理’,人们都深深意识到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要发展就得要好的环境”——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观念已成!
    街上多了洒水车,路上多了保洁员,场镇垃圾少了,墙面“牛皮癣”少了;街道清洁了,空气清新了,行车更通畅,商家经营更规范,居民也更文明了——这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康定人民的共同感受。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洗礼”下,康定正经历着一场化“蛹”成“蝶”的蜕变。
   
    理塘:世界高城换新颜
  
 理塘县城一角。
    ■ 叶强平 /
    一条条宽敞平整、配套齐全的马路恍如大都市,德西村入选四川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是什么让理塘县城乡发生如此大的改观,这与该县大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由于理塘经济欠发达,城市建设观念滞后,与“康南中心”的地位格格不入:路面老化、坑坑洼洼,吃水难、常停电,城市没有吸引力。
    再不提升理塘城市形象,“康南中心”将变成“康南‘伤’心”,“世界高城”变成“世界‘灰’城”。是“等米下锅”还是“砸锅卖铁”,理塘县给出了一个响亮答案:再难也要干。
    理塘县按照 “打造康南片区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进一步优化总规、完善详规、强化专规、多规衔接,着力推进城镇产业发展,提升商贸服务、生活物流、创业等方面承裁能力。县城形成“西拓、南扩、北优、东控”的带状加组团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投资3.1亿元,完成主城区“一纵两横”市政道路改造,格萨尔广场改扩建,自来水入户改造,吉祥街、商贸街改造,开工建设康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全力打造“千户藏寨·勒通古镇”。新建新区乐山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恒鼎房地产开发公司对三条街进行商业开发,计划投资2亿元,并已开工建设。投资2.1亿元,先后完成第一幼儿园改扩建,第二中学等教育项目建设。投资4985万元,相继完成藏医院、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卫生项目建设。投资7030万元,建成廉租房240套,干部周转房216套,以PPP模式500套干部周转房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投资2000万元,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并投入使用。通过多方努力,投资1.6亿元,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运行,从而彻底解决了理塘几十年存在用电难的问题。
    随着理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环境的日益优化,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极大改善,用居民扎格勒的话说:“政府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改造城区道路,理塘的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环境越来越好,上街购物、交通出行等各方面都更加便利了,让我们有了一个舒适的家园。”
    近几年,该县打造了高城镇德西新村等20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完成了甲洼撤乡设镇。以10户牧户为主体的霍曲吉祥牧场,集中联片打造“现代家庭牧场旅游风情园”,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浓厚的牧场风情,亲身体验“放牛娃、牧羊人”的游牧生活及藏餐饮食文化;“所波骑友之家”搞旅游接待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禾尼温泉乡村酒店正在建设中。
    农牧区变景区,牧场变景点,进公司打工,种大棚蔬菜……通过新村建设,农牧民真正实现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美好愿望。
    2016年,理塘县紧紧围绕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着力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提升,继续抓好供排水管网延伸工程,全面实施管网入户防冻工程,规范第二自来水厂运行,建立供排水管理机制,预计到2017年,根本解决城镇饮水难的问题;实施平安街、爱民路、长寿街等14条县城支干道路改造工程;以主城区团结路风貌改造为带动,逐街实施风貌改造;开通城市公交;实施“一纵两横”绿化工程,实施国道318线县城段综合治理工作,着力解决“九子一线”乱象,让县城“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以城东新区商贸、中藏药材和餐饮三条特色街建设为撬动,大力推进城东新区开发;立足精准扶贫,以项目为抓手,产业为支撑,稳步推进新村建设。
   
    九龙:秀美乡村画中来

九龙华丘新村。   
    ■ 赵环 /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于九龙县呷尔镇查尔村立壁组的余东一家来说真是喜事连连,不仅家里新修了楼房,由于城区扩建,家门前的伍须西路也由市政部门进行了改建贯通,而且街道两边都统一安装上了漂亮的路灯、种植了四季常青的绿化树木,同时还增添了广场、长廊、转经桶等公共设施。现在这里的居民出门上街不再是以往那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闲时,村里的年轻媳妇们都会到广场上跳一跳锅庄、弦子等健身舞蹈,而村里的老人则更多的喜欢到休闲长廊聊天、晒太阳或是转经祈福。余东高兴地说:“这几年,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都说我们就像是生活在公园里一样”。
    与此同时,在相距九龙县城4公里的华丘村,村民刘扎西一家也同样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随着“藏区新居”和“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推进,华丘村的街灯有了、道路宽了、住房敞亮了,村里人都争相发展起了农家乐、藏家乐和绿色农牧产品等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说起华丘村的变化,刘扎西自豪地说:“来到我们华丘村,你一定会双手点赞!”
    余东和刘扎西两家居住环境的变化仅仅是九龙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九龙县按照建设“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和谐幸福”新九龙的总体要求,以城镇化为核心,强化“一核”(县城呷尔镇),培育“两翼”(烟袋镇、湾坝乡),构建“一线”(G248兰马路瓦泽线九龙段),发展“三区”(以县城为核心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区、以烟袋为核心的商贸物流区、以湾坝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工业集中发展区),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使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环境和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县城建成区面积由过去的0.4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到了25%。先后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县”、“甘孜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四川省卫生县城”、“四川省绿化模范县”等殊荣。
    九龙县城美轮美奂,乡村也同步提升、规划有序、文明生态、村容整洁。近年来,该县抓住彝家新寨建设、全域旅游建设等历史机遇,累计投入资金2502万元,完成了踏卡乡耳朵村、小金乡洋桥村、魁多乡江郎村、子耳乡万年村等4个村、20个村民小组、990户 “彝家新寨”示范建设任务;投入资金5138万元,完成了藏民新居11个集中安置点和7个分散安置点985户建设任务。同时,按照“一县多品牌、多村一产业、一村一产品、一户一增收”的城乡统筹思路,大力发展以九龙牦牛、花椒、茶叶、魔芋、核桃“五朵金花”为主的特色种植、养殖业,为全县城乡提升战略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天乡原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祥瑞生态食品厂、鑫鸿魔芋加工厂等一系列农村特色产业经济体相继落成,在形成具有九龙特色的产业优势的同时,九龙的城镇化产业经济也正在迅速崛起。
    如今的九龙,正在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原碧水风情城。

    【行业举措】
    动真抓好七提升
    ■ 州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 颜磊
    实施城乡提升战略,就是围绕“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力求实现“七大提升”。
    提升规划水平,构建协调统一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水平,根据甘孜城区面积小、人口少、环境美、文化深的特点,充分发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不同类型规划的优势,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一张图、一个平台、一套机制”,构建既协调统一又实用管用的规划体系。
    提升配套能力,分类加强基础与服务设施。县城主要突出完整性和特色性,要逐步完善商业综合体、运动场馆、停车场所、城市供暖、垃圾处理、应急避难、旅游休闲、特色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设施配套;乡镇主要突出基础性和标准性,适度延伸县城的配套能力,逐步完善卫生院、学校、超市、福利院、公厕、仓储、加油站、微降解、客运等设施配套;村寨主要保障最基本的民生,逐步完善水、电、路、通讯、网络、放心店、幼儿园、农牧技术服务等设施配套。
    提升承载能力,系统提升可持续宜居水平。保护好山体、湿地、森林、基本农田等对生存至关重要的自然要素,提升生态承载力;有效控制人均建设用地、增强饮用水供给、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努力提高环境承载力;增强城市交通、住宿、医疗、文化教育和安全水平,切实提高社会承载力;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扩大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承载力。
    提升吸附能力,精准发力稳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对人口、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附能力,逐步扩大学校、医院、商业等重要服务设施的规模和水平。着力发作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旅游业、现代农牧业和特色手工业。围绕机场和骨干交通建设园区,在县城、中心镇、重点乡稳步推进产业要素配套,促进产业空间聚集。探索城镇户籍和管理制度改革,消除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障碍,促进就近就地就医就学就业。
    提升风貌特色,保护弘扬藏族文化特色。注重城乡整体形态,疏密有度、错落有致、依山傍水、枕林存田。控制好天际线,让城镇、乡村有机融入山水格局。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县(市)要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保护好县城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申报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准确挖掘风貌特点,在建筑材质、建筑色彩、外观装饰上各具特色,突出多元藏民族文化。深度挖掘各县(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特征,加强城镇村的重要节点设计,营造各具特色的城乡景观。
    提升城乡管理,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镇执法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能充分调动行政执法、街道社区和社团组织积极性的全民共建共管体系。统筹协调住建、国土、环保、公安等部门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房子乱建、车子乱停、渣子乱倒、供电通信线路乱牵等“九子一线”乱象问题。大力发展物业等市场化管理组织,营造干净整洁、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城市环境。
    提升文明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共享发展。以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民族团结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为抓手,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养。
     
    
  • 上一篇: 州政府办公室打好脱贫攻坚战
  • 下一篇:我州粮食实现“九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