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州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杨宁
■州委组织部 本网记者 秦松
“到基层工作一直是我的梦想,到基层才能更了解州情,才能更近距离了解老百姓。”去年7月,州政府办公室率先启动了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该办公室干部杨宁毛遂自荐,希望组织能信任自己担任“第一书记”的责任。8月,杨宁被选派到炉霍县瓦达上街村任“第一书记”,面对炉霍高原艰苦的条件,面对村里贫穷落后的现实,他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扎根群众,团结村“两委”班子苦干实干,带领乡亲们努力奔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争当村情的明白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初来乍到的杨宁,对村情并不熟悉。为方便开展日常工作,在他报到的当天,乡上为他提供了一辆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时间紧、任务重,报道后第二天,杨宁载着驻点干部深入村子进行调研。由于路况差,行至村口上坡处,摩托车发生侧翻,杨宁和驻点干部被摔下了车,杨宁膝盖磨破渗出了血。他忍着疼痛,骑上摩托车继续赶往村支部书记四郎降村、村委会主任扎西泽仁家中,向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了解基本村情和存在的困难。晚上又骑着摩托车回到宿舍,杨宁的膝盖已经红肿一片,简单地涂了消炎药水,他便开始整理、总结当天的走访记录:瓦达上街村平均海拔3500米,冰冻期长,可种植粮食作物品种少,粮食种植期短、产量低;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村道路的真实写照;病、残更让贫困户雪上加霜。思想束缚是贫困的主观原因,自然条件恶劣是贫困的客观原因......身边的同事关心他的伤势,他却说:“皮外伤,不妨事,把村里的情况了解详实,才是大事。”正是凭着这份拼搏的精神,杨宁仅用1个月就走访完了瓦达上街村的全体村民,得到村里的第一手资料。
在征求村“两委”主要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杨宁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完成了《瓦达上街村第一书记关于村贫困问题的调研报告》。对基本村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扶贫开发现状进行详尽的介绍,深入分析贫困原因,提出了精准扶贫可行性建议意见。其调研报告获州政府系统“优秀公文·调研报告类”一等奖。
扶贫打破“大锅饭”
在村里走访中,杨宁发现存在“平分贫困政策”现象,他与村“两委”商量后,决定重新确定贫困户。有一户家境较好的村民,得知自己可能被摘掉“贫困帽子”时,向杨宁砸去了鸡蛋,并阻扰他继续这项工作。然而,这并没有阻挡杨宁纠正“平分贫困政策”错误认识的步伐,他先后2次召开全村村民大会,请斯木乡乡长、人大主席到村指导工作,纠正“富人戴帽”和“吃大锅饭”现象。最终,在“四看”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全村村民意见,确定了18户73个贫困人口,并在村公示、乡张榜。《四川日报》、《甘孜日报》曾先后分别以“不落下一个贫困户”“炉霍县瓦达上街村集体重新评定贫困户”对瓦达上街村精准识别贫困户进行了宣传报道。
编制幸福美丽“规划图”
杨宁在前期调研基础上,请教了州交通运输局等行业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州、县精准扶贫政策,制定了到村到户的规划。在基础扶贫上,实施硬化村主干道,实现脱贫攻坚·交通先行。在生态扶贫上,坚持生态功能区定位,实施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以及栽树种花。在产业扶贫上,集合高原畜牧业实际,种植高产青稞和油菜以及养殖奶牛。在教育扶贫上,实施技能培训,力争有劳动力家庭实现工资性收入等,结合“五个一批”,制定了到户到人的脱贫规划,该规划在炉霍县以纲要式全县转发。
再好的想法和规划,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梦想成真。村“发展规划”完成后,杨宁第一时间与乡和县有关部门衔接,争取项目支持。为争取村主干道的硬化,他找了州、县的交通运输局,希望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实现老百姓的“畅通梦”,《甘孜日报》以“瓦达‘通畅工程’让老支书热泪盈眶”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县规划外的项目,他积极与“娘家人”汇报,为争取村上的项目,他先后给州政府6位副秘书长请求帮助,在“娘家人”的帮助下,加快了省烟草公司1000万项目的实施进度、村主干道建设、老百姓洗澡间等修建步伐,实现了老百姓“养高产奶牛”的梦想。
争当村民的“贴心人”
杨宁自小在农村生活,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对村里的4户特困户的情况更是如数家珍,每逢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特困户白马措在修房搬运石头时砸伤了脚,需要手术费2万元,白马措一家为此彻夜难眠,杨宁知道后,立即向派出单位汇报、通过自己朋友圈发起募捐、“轻松筹”募捐,一天之内就筹集到1万余元的善款,为白马措家解了燃眉之急。杨宁作为外地的汉族干部,用真情克服了语言沟通障碍;用红景天,克服了高原反应;用摩托车,走遍了家家户户;用真心,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用智慧,谋划了村级脱贫奔康之路;用行动,践行了高原脱贫奔康之路。
6月,省委副书记刘国中,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藏区办主任刘坪,州委书记刘成鸣等省州领导到村视察精准扶贫工作,并给予了肯定性评价。炉霍县原县委书记泽仁汪堆、县长巴登率县级有关部门到瓦达上街村考察指导工作时要求,将该村确定为该县今年20个脱贫村的“示范样板村”。
如今在瓦达上街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干道硬化、入户路建设、洗澡堂建设、院墙美化、种养殖业发展正有序推进。村支部书记四郎降村说:“我当了40余年村干部,终于在年近七旬的时候迎来了村里的腾飞。”杨宁凭着一颗真心、诚心和热心,利用自身智慧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帮助村民谋实惠、办实事,服务群众精准脱贫致富的动人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在雪域高原谱写出了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