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州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杨彬
■州委组织部 本网记者 秦松
为了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杨彬从一名税务官成为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王呷一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能为父老乡亲服务,是我的梦想。”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面对村里群众的声声感谢时回应的一句话,他就是雅江县八角楼乡王呷一村精准扶贫“第一书记”杨彬。
找准症结,理清思路谋全局
从一名雅江县国税局干部成为驻村“第一书记”,杨彬积极转换角色,打起背包第一时间进村开展工作。当看到村民期盼的眼神,听到一声声“杨书记”时,他在心中暗下决心,要沉下身子,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他主动与村“两委”班子融为一体,与干部一起,走村串户,开展调查研究,走遍全村36户家庭,按照脱贫计划“五个一批”的要求,了解贫困原因,制定脱贫计划及具体措施,收集整理了群众意见及建议24条,剖析查找出该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支柱产业等突出问题。积极召开座谈会,统一思想,理清工作思路、锁定发展方向,确定了抓班子带队伍以解决班子软弱涣散问题,抓修路治水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抓产业以解决群众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
抓实党建,党员模范强引领
杨彬坚信,只有党员动起来,党旗飘起来,群众才会心气足、干劲大。作为“第一书记”,他时刻把党建作为根本载体抓在手上,注重党员素质培养,利用“三会一课”、村“两委”座谈会,着力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周密制定发展党员计划,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开展支部共建活动,与县国税局组织开展了模范评比表彰活动,评选出27个“五好”家庭、“尊老爱幼模范”家庭、“遵纪守法先进”家庭,组织成立了老年锅庄队、青年弦子队,使全村形成了学先进、争模范的好风气。针对村级活动阵地闲置、村上财务公开力度不够、农家书屋几乎无人问津、远程教育设备未发挥作用等问题,他带领村组干部逐一制定整改方案,向群众公开承诺整改时限,规范设置村务公开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慵懒散专项整治、“干部群众面对面”等活动,使干部作风得到了有效转变,干群关系也得到融洽;他利用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建起了“第一书记课堂”和“远程教育培训班”,担任管理员和辅导员,大力宣传富民惠民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学习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种、养殖业的基本技能。去年,王呷一村党支部从一般支部转变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抢抓机遇,实干为民促发展
杨彬知道要让王呷一村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要找到群众认可、具有市场发展前景、能协调持续发展的产业。全村10.5公里通村公路,还没有实现路面硬化。为此,杨彬带领村组干部跑项目、要资金,通过多方协调,成功将该村10.5公里路面去年年底实现硬化,入户路、人畜饮水、房屋“五改三建”,村级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都已经在今年进行实施,预计今年7月30前完工,同时将建成分散供水工程3处,全村行路难、饮水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近年来,雅江大型水电建设项目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来自四面八方,汇集到雅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以此为机遇,他多次与电站建设施工单位联系沟通,召开村民大会号召群众积极参与,对部分持怀疑态度的村民耐心引导,消除村民疑虑。“两头跑”的日子,让杨彬“减肥成功”,迅速瘦了15斤,但辛苦也换来了不小的收获,两河口电站建设施工单位已与该村达成初步协议,将该村定为建设方后勤供给基地之一,长期收购王呷一村生产的土豆、蔬菜、山羊肉等农产品,这将成为村民长期稳定收入增长点。经过了解分析、实地查看和村“两委”研究、村民意愿,结合王呷一村离县城近的优势,成立了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已完成厂房的修建。一方面通过县畜牧局邀请专家到村开展讲座、聘请特约技术员定期到村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杨彬多次协调,已基本联系好奶牛羊销路,让“牛羊变收入”的目标,成为现实可能。仅此一项,王呷一村全村集体年均收入预计可增加10万元。
在任“第一书记”的日子里,杨彬真心沉下去,与群众成为“一村人”,真正融入到群众中,真正做到遇到困难敢于顶上去,为民解困,当群众的“分忧人”,同时指导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帮助群众找到脱贫路子,当好了脱贫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