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5月02日
——记州林业科学研究所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室主任刘志斌
■本网见习记者 刘伊莎 文/图
他走遍雪域高原,用知识绿化甘孜大地,用技术培训林区群众,为我州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林农增收而默默奉献。30年的林业科研,他有苦不言苦,苦中有作为;有累不叫累,累中建功业;兢兢业业,不图虚名,任劳任怨,不争彩头,用平凡刻画出藏区林业科技人的伟大、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激荡回肠的康巴颂歌。他就是州林业科学研究所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室主任刘志斌。
作为一名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刘志斌始终恪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始终秉承崇尚真理的科学素养、始终保持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30年如一日,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全州林业科技的领军人物。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业务上,他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生活上,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在工作中,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克服高原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和科研设施落后等重重困难,跋山涉水,行程20余万公里,采集植物标本50000余份。不仅如此,他一直坚持做好对年轻同志的传帮带,采取边工作边培训的方式,让不少年轻同志在他的帮助下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我州林业科研的业务骨干。
在从事的林业科研、科普宣传、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中,刘志斌重点开展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乡土绿化树种选择、种苗繁育,经济林木的育苗、栽培和管理技术指导。30年来,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完成了《甘孜州林业志》《甘孜州防沙治沙规划》《甘孜州城乡绿化规划》等13个林业项目的调查和规划设计工作,主持、主研和参加完成了《高海拔地区圆柏属喜光耐旱树种繁育技术研究》《稻城—亚丁旅游区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等25个课题,编写出版了《甘孜州树木》《甘孜州高等植物》等15本600余万字的专著、图谱、技术手册,与中国林科院、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省林科院等单位合作完成了“四川贡嘎山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和数字表达”“川西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研项目。
长期的基层工作、潜心钻研,他已被锤炼成一名业务精湛、全省林业系统屈指可数的高原林业专家。他和课题组建立了震惊世界的芒苞草科,发现了贡嘎杨和裸枝杨2个新物种。这些专著和发现,填补了国内空白、丰富了植物基因库,为横断山区植物资源研究、培育、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基本资料,对植物学研究和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年,他作为全州林业科技的领军人物,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四川藏区“双百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主研完成的课题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甘孜州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荣获“‘十一五’先进科技工作者”“四川绿化奖章”“甘孜州第五届劳动模范”等称号。由于业务精湛、硕果累累,深得林业专家、学者和系统干部职工的崇敬。
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的启动实施,他深刻领会全州林业发展的产业定位,紧紧围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产业发展思路,刻苦钻研经济林木的种苗培育、丰产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创造性地将专业技术和科研成果组装成“傻瓜式”的各类经济林木栽培管理技术手册,进林场、蹲苗圃,走乡村、进农户,指导地方林业发展、培训林农增产增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走遍全州所有县林业局、林场和80%的乡镇,采用幻灯片讲解、田边地头现场示范等方式,累计举办各类培训讲座400余场,培训基层林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培训林农、果农10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手册、资料30000余份。在他的指导下,全州改造低产苗圃近千亩、科学管护森林1000万亩次,推广花椒、核桃标准化丰产栽培8000余亩,单产平均提高20%,实现林(果)农增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科研无止境、创新不止步,他永远走在为民服务的路上,始终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而辛勤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