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3年11月05日
本网讯 ( 郑莹莹 摄影 朱大勇)在甘孜州广袤的高原大地上,有着一群像兰辉一样无私付出、默默奉献的优秀成都人,在他们身上有着闪闪发光的成都精神。
按照省委、省政府“7+20”(7个经济较发达市对口支援全省20个藏区县)对口援助藏区工作部署,成都市10个区(市)县对口支援甘孜、丹巴、德格、石渠、炉霍、巴塘、道孚、色达、白玉和得荣10个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每个区(市)县按不少于上年度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5%的标准投入援助资金。通过资金援助、规划援助、项目援助、干部人才援助等方式,全力助推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有效推动着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这一年多来,各区(市)县援藏工作队带着省委对援藏干部人才的深情、厚爱、重托和期望,带着成都这座“首位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投入援藏工作,扎扎实实推进援藏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巨大贡献,在当地干部群众心里已留下深深的成都印记。
走进藏区、走进成都援藏工作队、走进甘孜州每个受援县里正在开展的援助项目,记者才真正发现,在甘孜州广袤的高原大地上,有这样一群成都人,他们把藏区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藏族同胞当做自己的至爱亲人,融入当地、联系群众,发挥特长、献计出力,不畏艰苦、无私奉献。正是这群成都人,为加快藏区发展和促进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好评,更充分展示了成都援藏干部人才的先锋风采和良好形象。
在梳理成都市对口援藏工作的主线时,我们发现,在每个点位,成都援藏队的工作模式都是“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科学和创新两个关键词始终贯穿在援藏工作之中。
科学援藏
项目跟着规划走 资金跟着项目走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10个对口支援区(市)县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援藏工作。10个对口支援区(市)县按不少于上年度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5%的标准,2012年援助资金1.94亿元全部划拨到位;2013年2.1亿元援助资金也已全部足额列入财政预算。4.04亿元,无疑是一笔庞大的援藏资金,这些钱,要用在哪里?如何最有效地发挥援藏资金的作用?在采访中,我们看到,立足科学援藏,成都市实施对口援藏工作,做的第一步就是编制规划。
一年多来,10个对口支援区(市)县组织专业机构和专家协助受援县修编(编制)完成《2012年至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66个;编制完成《对口援藏五年规划(2012-2016)》,并且还在帮助制定受援县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意见。通过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工作机制,切实树立规划权威,确保援助工作和受援地发展以科学规划为引领。
记者走进白玉,看到“一条越走越宽的群众道路”,武侯区结合白玉实际重点建设“七大惠民产业示范基地”,传承并发扬武侯区在白玉县长达12年的援助情谊,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这样的故事在成都对口支援的10个区(市)县里都有不同的版本……成都市对口援藏工作按照“面向基层、突出民生”的工作思路,就是各援藏区(市)县立足推动藏区发展和民生改善,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把促进藏区民生改善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藏族群众直接受益和长期受益。2012年确立援助项目146个,总投资7.51亿元;开工项目48个,投入7608.46万元;完成并交付使用项目15个。2013年新增援藏项目44个,预计投资额1.1亿元,年内启动项目40个,竣工项目35个。其中,金牛四大惠民工程倾情最需帮助的农牧民。温江集中资金援助色达教育事业。双流县 “6+2行动计划”主要投入民生领域。各区(市)县还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带动就业和促进增收机制。目前,全市援建项目已吸纳41家当地企业参与承建,涉及资金1.1亿元;帮助当地群众就业1243人,实现农牧民增收13余万元。
成都市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发展藏区产业作为援助重点内容,积极帮助藏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2012年,成都市共确定援藏的特色产业项目22个,投资金额8540万元,积极帮助受援县培育、优化、升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截至去年年底,藏区已启动以农牧业、中藏药业、民族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为重点的项目20个,已投入资金257.86万元。在锦江、青羊、成华、武侯、高新、郫县等区(市)县援助下,炉霍俄色茶业、得荣葡萄种植业、丹巴旅游产业、德格和白玉中藏药业、道孚现代特色农业的开发态势与开发前景都十分看好。记者走进德格,看到“一场新区与古城的化学反应”,高新区和德格县优势结合,建立一套重大项目推进体系,运用现代创新技术让德格历史文化全新绽放。
除了规划、资金、项目,重要的,还有人才。成都市对口援助工作从一开始,就着力构建援藏力量聚合机制。在本次对口援藏采访中,记者见证,成都市积极整合各类援藏资源,充分发挥联动优势,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整合各类援藏力量,建立起援藏工作的集合统一力量。成都在对口援建中,实施“1+1”干部人才援藏模式,即结合“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成都在选派援藏干部工作中采取“安排1个未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区(市)县协助1个区(市)县开展干部人才援藏工作”的方式,从全市各个区(市)县按需选派国土、规划、建设、财政、交通、水利、农业、畜牧、林业、教育、卫生、电力、地质勘测等400余名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支援藏区,有效解决了受援方在干部人才方面的迫切需求。
创新援藏
成都对口援藏工作撬开藏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当记者走进巴塘,看到双流县在这里实施的“2+6行动计划”全都是立足民生,看到了“一个细微处办大事的杠杆效应”——援藏工作从当地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中,做出了援藏的大效应。这,仅仅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的一个小画面。成都市对口援藏工作,带去资金、带去项目、带去人才、带去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创新地将对口援助工作从“输血”转为“造血”的各种创新机制,撬开藏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在援藏资金方面,成都在实施对口援藏期间,立足强化援藏资金保障,着力构建“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金参与、自我融资补充”的资金长效投入机制,坚持以政府援藏资金为主导,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藏区建设,切实帮助受援县增强自我融资能力。目前,成华、高新、郫县等区(市)县共引导川旅集团、金荷花药业、棒棒娃、郫县豆瓣等民营企业进入藏区投资,项目数量达到12个,已协议引进社会资金1600余万元,还有龙泉驿区帮助甘孜县建立城投公司,挂牌后已融资近2亿元。
在各个受援县的实地采访中,记者看到,成都市在对口援建工作中,灵活运用援藏项目资金,各援藏区(市)县灵活运用援藏资金和项目,采取一次性投入、专项配套等多种方式,以援藏项目资金为“酵母”,创新机制,撬动民间资金参与藏区产业培育,助推藏区发展。与此同时,在推动援藏项目开展工作期间,成都在对口援藏工作中,还积极探索援建单位合力援藏模式。这样的事,也发生在白玉县,武侯区在白玉县开展援藏时,主动协调,积极整合省直部门、国有企业等各类援藏力量,同省委政研室、四川发展(控股)集团公司签订了对口支援白玉县三方共援框架协议。
在采访的这一路上,记者见证,在援藏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成都市的对口援藏工作坚持以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抓好项目不松劲。即便是在得荣,这个不久前才经历两次5级以上地震的地方,记者也看到一种救灾与经济并行的推进模式,青羊区在得荣县将抗震救灾工作和发展当地经济和民生齐头并进……成都市在对口援建工作中,以改善民生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项目为推进重点,进一步加大资金跟进力度,加快打造一批综合性示范项目,尽快完成一批重点项目,及时推广一批项目工作典型经验,力争项目尽快动工、尽快竣工、尽快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当然,还有对藏区未来更长远的考虑,成都对口援建工作还坚持把选派干部人才与资金投放、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将集中选派与及时选派结合起来,将选派干部人才与吸纳社会人才结合起来,针对藏区发展所需,进一步提高选派人才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通过有计划地帮助培养管理型、技术型、创新型干部人才,为藏区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