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4年01月13日
通电后的喜悦。 国电甘孜公司提供
引 子
我州正在实施的“电力天路”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86.79亿元,在共计237个“电力天路”工程项目中,目前已开工建设石渠、色达、新龙、白玉等15个县的55个输变电工程。2013年底,主网与雅江、九龙、理塘和乡城9个县实现相连,全州50%的县实现由主网供电。2014年,我州18个县将全面与主网相连,消除全州县域电网孤网运行,达到消除全州无电村的目标。
另据了解,在该工程项目中,目前已有35千伏稻城县桑堆变电站、雅江县35千伏红龙变电站、理塘江达变电站投运,这也标志着我州“电力天路”首批工程进入集中投运期,这一泽惠藏区的工程,正在点亮高原藏区的万家灯火。
连锁反应
“新甘石”为“电力天路”埋下伏笔
说起“电力天路”工程,不得不再费点笔墨,向读者讲述一下2012年发生在我州的一场电力工程建设攻坚战。
我州是全国第二大藏区,虽然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但电网基础却十分薄弱,许多县份的电网都是孤网运行。特别是到了冬季,一些高寒偏远地区基本上是无电可供。电网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全州仍有20多万农牧民群众过着“点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的生活。
“山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这是一位探险家对四川藏区路况的真实描述,或许这也是我州有电送不出、落不下、用不上、点不亮的重要原因。
电,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更是发展经济的必备能源。但在我州,一个“电”字,曾难倒了多少英雄汉。
2011年11月4日,国家电网公司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共同启动了四川藏区电网建设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92.5亿元用于电网建设,加快构筑藏区500千伏电网网架,形成“五大”水电送出通道,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12年3月20日上午,“十二五”四川藏区电网重点项目新都桥—甘孜—石渠联网工程(简称“新甘石”联网工程)在我州康定、甘孜、石渠县同时开工,这标志着甘孜藏区电网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新甘石”联网工程被称为四川藏区最艰难的电力工程,起于500千伏新都桥变电站,经220千伏新都桥—甘孜线路、220千伏甘孜变电站和110千伏甘孜—石渠线路,到达石渠110千伏变电站,工程总投资32.15亿元,线路全长1015千米。
为攻克这一四川电网建设史上最艰难的工程,电力建设者们采取了超常规的措施。在建设高峰期时,有1.3万名建设者奋战在雪域高原。历经6个月艰苦奋战,2012年9月19日10时整,“新甘石”联网工程顺利通电。
在通电的一瞬间,家住石渠县尼呷镇城关五村的土登郎加冲进房子去拉灯绳;土登郎加的大女儿青美卓玛则冲进房间去摆弄家里那台很久未开的电视机。“灯亮了”,“电视里有图像了”……土登郎加家比过年还热闹。“再也不用点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了,今年冬天一定要买个取暖炉,让全家温暖过冬!”土登郎加激动得手舞足蹈。
“新甘石”通电后,居住在甘孜县斯俄乡斯俄村一组的村民根达多吉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走进多吉大叔的家,一股现代化气息迎面扑来,大屏液晶电视、大冰箱、消毒柜、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客厅里巨大的钢炉已被电炉代替。多吉大叔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好了,电压稳定了,需要的家电也算购置全了,感觉比以前更幸福了。”在海拔4160米的下雄乡罗戈一村牧民定居点牧民其加的家中,原来必不可缺的那台钢炉也已成了摆设,现在一家老小围坐在红彤彤的电炉边,一边喝着浓香的酥油茶,一边欣赏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前不久,他家从县上购买了一台洗衣机,他的妻子翁姆用了一次后便成了她的最爱。“自‘新甘石’通电后,改变了我们过去的生活方式,洗衣服更方便了,食物也更容易储存,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感谢党和政府。”其加的话语间充满了感激。
“新甘石”在改变当地群众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式。电网联网工程投运一年来,工程联起了新都桥、甘孜和石渠等地,助力我州西北部地区经济腾飞。现在的甘孜县正在成为康北商贸物流、教育、医疗等区域中心。该县2013年引进十几家企业,三大工业园区雏形初具。仅2013年上半年,该县的用电量就达1169万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增长47.04%,GDP增速达10.1%。石渠县有了电力支持,2013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8亿元,同比增14.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31万元,同比增15.48%;用电量达1015万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增长197.65%。
“新甘石”电网工程的成功投运,为高原地区大规模电网建设积累了经验,这项工程也因此成为了“电力天路”的序曲。
川藏联网
“电力天路”的起笔之作
我州与西藏虽然仅一江之隔,但始终处于“孤网”运行的电力通道却让电网在江两岸成了“断头路”;两岸人民守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每晚面临的是与星星为伴、用松光照明的落后生活。川藏电网联网工程的启幕,将让千百年来两地人民隔江相望、晚上数星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从计划到付诸实施,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在“新甘石”电网工程建成投运快满一年的时候,2013年8月21日,在素有高原江南之称的巴塘县,巴塘500KV变电站奠基仪式如期举行,这也标志着川藏电网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电力天路”工程开始了新的起笔之作。
川藏联网工程总投资约69.86亿元,包括新建昌都、巴塘两座500千伏变电站以及邦达、玉龙两座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全线110千伏及以上线路1500公里,工程起于乡城县,止于西藏昌都县,沿线途经巴塘、察雅、八宿等县,是继青藏联网工程之后,又一项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重大输变站工程。
工程位于世界上地质构造最为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工程沿线多为高山峻岭和无人区,交通运输条件极其困难,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施工环境极其艰难。工程最高海拔4926米,线路塔位距公路最大高差1800米,线路铁塔2777基,架设索道800余条,最长索道4522米,单条索道最大高差1661米,索道最大单跨长度1650米,索道最大单跨高差835米。
这项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具建设挑战性的高原超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牵动着中央、省委主要领导的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极其关注、关心,并作出重要批示:“川藏联网工程施工条件差,任务艰巨,但对昌都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意义重大。施工中务必做到安全第一,进度、投资服从安全。希望西藏、四川两省区全力支持工程建设,并认真做好群众工作,使工程既是造福群众的项目,又是各族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的大事,要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对甘孜藏区的发展、民生、稳定更是关爱有加,他在批示中指出,“要认真贯彻俞正声主席的重要批示,甘孜州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全力支持此项工程建设。”
奠基仪式吹响的是工程建设的号角。而在此之前,早在2013年7月9日,工程指挥部就已经正式成立,来自总部、西北分部、四川公司、西藏公司和交流公司的参建人员迅速进入状态,组织开展了工程资金投入、项目前期、施工准备、地方协调等各项工作。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通过公开招标选定,陆续进场1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开展终勘选线、塔基定位、线路复测等工作。施工、监理单位选派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组建项目部,并按照常规工程1.5——2倍的力量配备施工机械和参建人员。
工程指挥部建立了科学严密的工程保障体系,建立了医疗卫生、安全质量、物资供应、工程技术、信息通讯、生活后勤等“十大保障”体系,构建了“五大技术”用于支撑工程建设。
“我们从全国各地抽调了精兵强将建设川藏联网工程,我们一定不辱使命,把这项工程建成安全、和谐、生态的精品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丁燕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我州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认真履行属地负责制,切实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协调,优先解决好实际问题,简化审批程序,开通“绿色通道”,做好要素保障,强化舆论宣传,强化社会综合整治,将工程建设成生态示范的绿色工程、民族团结的典范工程、惠及民生的政治工程。“州委书记胡昌升的表态振奋人心。
与此同时,工程所在地党委、政府分别出台措施,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像当年支持修建川藏公路一样支持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成千上万的工程建设者放弃节假日,战风雪、斗严寒,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保证施工进度。
中秋节是与家人团聚的团圆节,但参与川藏联网工程的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的职工们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川藏联网工程地处高原,施工时间有限,工程工期紧、任务重,施工人员只能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结婚还不满两年的施工一队队长杨建忠告诉记者:“中秋节是与家人团聚的节日,我也很想回家陪老婆和不到一岁的儿子过个节,但当时正是高原施工的黄金时间,为了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辛苦点很值得!”
因为长期在工地,施工三队队长刘大虎已经好多年没回家过节了,“不能回家照顾老婆、孩子,孝敬父母,我心里很愧疚。”风餐露宿都没有叫过苦的刘大虎说起这些的时候,眼睛里噙着泪水。
这些坚守在川藏联网工程一线的建设者,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了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让联网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工,让藏区人民早日享有稳定的电力。
一条条银线在青藏高原延伸,一座座铁塔正在成就藏区人民的电力梦。据州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11月底,川藏联网工程甘孜段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约完成投资4.5亿元(含物资采购)。
“电力天路”
飞架全州“一张网”
虽然“新甘石”搭起了我州北部电网主动脉,但在我州南部及一些偏远农牧区,用电仍然是一大难题。
到了每年的11月初,海拔4000米的理塘县,大部分河流已结冰。该县政府副县长曾达瓦说,“夏天的电用不完,冬天的电不够用。理塘的用电现状是整个甘孜州的缩影。”
流经甘孜境内的河流主要有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理论上水能资源蕴藏量达4200万千瓦,实际可开发量超过3600万千瓦。甘孜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辉介绍说,甘孜州水能资源丰富,江河湖泊众多。但一到冬天,河流便形成枯水或结冰状态。再加之甘孜州电网薄弱,18个县电力“孤岛”迫使甘孜电力有电送不出、落不下、用不上。
甘孜电力怪圈如何破解?“丰余枯缺”的用电矛盾怎样解决?罗辉告诉记者,2012年,历时6个月建设的“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结束了石渠、甘孜等县孤网运行和甘孜北部地区长期缺电的历史。“2013年初,甘孜、石渠等县的群众看上了‘春晚’,过了第一个不再拉闸限电的温暖冬季。”
然而,由于幅员辽阔,我州电网覆盖率依然偏低。目前,全州有4.6万户家庭(涉及约21.5万人口)没有通电,乡城、稻城、白玉、理塘等9县电网为35千伏孤网运行,雅江、炉霍、道孚3县电网通过35千伏线路与主网弱连接。“上述县城电网供电可靠性低,冬枯季节仍有可能发生大面积、长时间停电限电。”罗辉介绍说。
正因为如此,“电力天路”和无电地区电网建设两大战役被提上案头。继2012年完成“新甘石”电网工程后,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第二次实施四川藏区专项电力覆盖行动——“电力天路”建设,该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86亿元,计划3年内解决我州898个边远乡村无电地区的用电难题。“电力天路”共包含了237个项目,将分批次在2013-2015年竣工完成并投入使用。其中属于无电区电网建设项目42项,将解决约4万户无电户的用电问题,剩下的6000户无电户将通过光伏发电来解决。届时,将实现“送得出、用得上、点得亮”的目标;到2015年,全面完成甘孜‘电力天路’工程,形成覆盖全州的一张网。”
为配合抓好电网建设,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则要求,“各级各相关部门和工程项目业主必须严格遵循‘一家人的理念、一盘棋的思路和全局的思想’,本着对党和国家事业、对人民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协调,狠抓建设管理和施工环境营造工作,确保工程进度快、质量好、又安全,确保‘电力天路’和无电地区电力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工程建设者
情洒甘孜大地
2013年10月初,记者到巴塘采访,在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时,沿途便看到许多载有电力器材的大型卡车,在匀速地缓慢前行。在海拔4260多米的高尔寺山上,身着橘黄色的身影在山间晃动,不用解释,那是“电力天路”建设者忙碌的身影。在远处雪山的映衬下,勾勒出一幅国家电网员工,不畏高寒缺氧,奋战雪域高原的动人画面。从高尔寺山下山后,来到一个施工单位采访,有位叫罗宗平的建设者,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施工进展情况,他介绍说,他们建设的110千伏输电线路有近14公里,工作范围在海拔2800多米到3800多米的高山上,由于没有路,他们全是靠骡马运送塔材和水源上山,有时要走3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达施工地点,70多人的施工队伍每天早出晚归,在茫茫大山里挖坑架线。为抢时间,争速度,他们常常顶着雪花施工作业。
在这些建设者中,有不少人来自省内外。2012年4月20日,来自省公司对口帮扶的部门及全川8个电业局(公司)的60名对口帮扶援藏人员先期抵达康定。他们在甘孜电力安全、生产、经营、服务和人才建设等各方面,开展结对帮扶、对口指导工作。来自内江电业局对口援建甘孜公司基建部的王翀就是其中的代表。
刚到甘孜公司,王翀就接手组建“110千伏业主项目部”。成立之初的项目部基建管理人员只有5人,管理着6个110千伏“电力天路”在建工程。工程遍布稻城、乡城、炉霍、甘孜、九龙、康定、雅江七个县。
基建管理人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长从业时间不过5年,基建管理经验明显不足。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大哥,王翀主动挑起了甘孜公司基建管理的大梁。
他跟随施工人员跑现场,从基础到组塔、架线,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严格的检查、询问,发现质量、安全隐患,都会立即提出严格要求,工程上的事一点不“讲情”不“通融”。
为了解决稻城冬季缺电问题,2012年9月,王翀以现场建管员的身份参与了东联稻城县桑堆乡,西接乡城县沙贡乡的35千伏线路抢建工作。这条线路尽管只有区区24千米,却有10千米线路在海拔4400米以上,还要穿越沟深林密的马熊沟,高差达2000余米;74基杆塔,就有24基铁塔在常年吹着八级以上的大风,冬季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0度的无名山上。要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将线路抢建完成,保证2013年元旦节投运送电。工期短、任务重、环境恶劣,这对所有参建人员都是巨大的考验。
进入到施工的最紧张阶段,累计从内地调来的施工人员超过了600人,但大多数高空人员因为受不了高海拔高寒的气候,人来了一批走一批,最后坚守在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不足200人。由于高原缺氧,气候寒冷,不少施工人员患上了闻之色变的肺水肿,期间,35人住院治疗,两人在现场直接陷入昏迷,稻城县医院当时有一半的病床住的都是参建施工人员。
王翀说他不能倒下,也不敢倒下!4个月时间,他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用信念和勇气写尽坚韧与顽强。他与监理、施工、设计单位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合理调配塔材,科学组织施工,保证工程按进度计划推进。
进入12月,眼看工期一天天逼近,施工现场已经换成了三班倒通宵野外作业,王翀熬红了双眼、连下山理头剃须的时间都没有。索性,他和施工方技术人员伍斌打起了赌:不完成任务,绝不剃须!
胡须天天见长,工程艰难推进。
他们用这种方式相互鼓劲,在无名山上携手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始终做到环保与进度相结合、安全与进度相结合、质量与进度相结合,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了抢建任务,实现了“零伤亡”等目标,创造了电力建设史上多个奇迹。
线路像一条巨大的银龙一直向高原腹地延伸,2012年12月31日,项目如期投运。
当稻城的夜晚被点亮的那一刻,也掘开了王翀内心最柔弱的那一部分,紧绷4个月的神经瞬间释放,他和泸州北辰施工方负责人张建相拥而立,嚎啕大哭!
一大批工程建设者穿梭在雪山草原,一座座铁塔在成就电力梦。在广大建设者的努力下,我州“电力天路”首批工程进入集中投运期。
据州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10月底,我州“电力天路”工程共计完成投资约21亿元。目前,康定新城、乡城、稻城、雅江、九龙、白玉、色达翁达、炉霍、新龙、色达、甘孜达通玛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5.4亿元,新建110千伏线路770公里,变电容量48万千伏安,预计2014年底前建成投运。2012年度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正在抓紧建设;溪古500千伏输变电项目已取得核准,得荣、巴塘、稻城香格里拉110千伏已取得核准,预计2014年初开工建设;理塘、白玉昌台、石渠洛须、丹巴、道孚、泸定田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抓紧开展前期设计工作;2013年度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正在开展招标工作和交桩复测工作,正陆续开工建设。2014、2015年度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项目总投资达22亿元。预计到2014年,我州18个县电网全面与主网相连,将彻底消除全州县域电网孤网运行,四川藏区“无电乡”的历史将改写。
好梦成真
点亮万家灯火
2013年10月1日,对于巴塘县竹巴笼乡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除了是国庆节外,更是竹巴笼乡通电的日子。2000多位村民自发组织着庆祝活动,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用该乡党委书记张学斌的话说,“点着蜡烛看电灯”的历史终于结束了。原来,该乡毗邻巴塘县城,却长期依靠自购的小型发电机发电,每天用电时长仅2小时左右,蜡烛成为每家每户的生活必备品,解决用电问题成为当地最迫切的民生工程。
通电后,竹巴笼乡村民扎西想开一家面粉加工厂的心愿有望实现了。目前,他已购置完电器设备,正在向当地政府申报380伏电压专线。村民格绒珠扎说,这几年上山砍柴越走越远,通电后他再也不用跑到山上砍柴取暖了,“回到家里,就能打开取暖器,多方便。”张学斌也证实,以前当地百姓只能烧柴火,有些山都被剃成了“光头”。“现在当地百姓告别了柴火取暖,对保护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
据武警甘孜支队第五大队14中队驻金沙江大桥执勤点刘伟排长介绍,不通电的日子,各种电气化设备都不能用。“指挥员和哨兵的联络只能靠‘喊’,炊事员必须每天往返60公里到县城买新鲜蔬菜。”如今,冰箱里存放着战士们近一周的菜品,晚上他们还能看到电视,“电力保证后,不仅让我们与社会、家人紧密联系,我们还可以为过往游客提供手机充电、开水等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电力保证后,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以转变。张学斌告诉记者,竹巴笼乡是半农半牧乡。“现在准备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当地百姓这样评价电的作用:既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发展。
听说“电力天路”工程要进入理塘县禾尼乡,52岁的阿扎急切地买好了冰箱、电视、电饭煲等各种电器。他说,现在牧民的房子盖起来了,教育也得到解决,就是电一直没通。“我们每天聊天的话题就是何时能通上电。”
58岁的阿昂向记者透露了他内心的想法:2009年牧民定居后,就渴望有电了。这样他和孙子鲁绒曲吉就可以长时间住在定居点里。村民罗绒顿珠憧憬着通电后的生活:牦牛肉不用风干,直接冻在冰箱里;使用打茶机来打酥油茶;电视烤箱取暖器要备齐。
该乡党委书记武斌介绍说,当地一直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牛粪取暖,全乡3519人日日夜夜盼望着通电。
民生大如天。在“雅江城南至红龙35千伏线路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铁塔组塔和电杆转运焊接工作。“四川电力天路及无电区电网建设”工程施工指挥部线路专责田维辉说,理塘属于高海拔地区,前段时间下雪,大家仍在施工。“为的是保证当地百姓能看上今年的春节晚会。”
理塘县副县长曾达瓦介绍,理塘县城一到冬天就只能分片区轮流供电,还有部分无电地区,有时候手机都找不到充电的地方。“‘电力天路’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用电问题。”他说,“电能稳定后,当地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那个时候,当地百姓靠天吃饭的历史将结束。”
……
工程还在继续,电力天路,一条光明之路,一条幸福之路。它点亮的是藏家村寨、万家灯火,点燃的是藏区百姓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周华)